阅读历史
换源:

第13部分阅读

作品:上帝的指纹|作者:黑骑士cv|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0 14:59:26|下载:上帝的指纹TXT下载
  忻魅返闹ぞ荩

  木星、土星和火星绕太阳运行时的位置,与电波在地球高层大气所遭受的强烈干扰之间,显然存在着某种奇异的、出人意料的关联。这似乎显示,行星和太阳共享一个宇宙性的、从太阳系中心向外延伸10亿英里的电子平衡体系。这样的一种平衡,在目前的天体物理学理论中还找不到解释4。

  撰写这项报道的《纽约时报》记者,并未深入探讨这个现象的意义。他们也许不晓得,上述这段文字听起来很像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历史家、天文学家与预言家贝洛苏斯(berosus)说过的话。他对〃世界末日〃来临之前出现的预兆,做过〃深刻〃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对玛雅人预言的〃第五太阳纪〃结束日期素有研究的现代占星家指出,在那一天,行星将以极为奇特的形式排列——奇特到〃45200年中只会发生一次……我们可以预期,这种不寻常的排列肯定会产生不寻常的效果〃5

  精神正常的人难免会对这种预言抱持怀疑的态度。但是,无可否认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力——其中有很多我们到现在还不完全理解——在太阳系中竞相发挥作用。这些影响力,最强劲的要数我们自己的卫星:月亮。例如,地震通常发生在(一)满月的时候,或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时候;(二)新月的时候,或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时候;(三)月亮穿过受影响地区子午线的时候;(四)月亮在运行的轨道上最接近地球的时候6。第四种情况出现时——学者管它叫〃近地点〃(perigee)——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增强约6%。每隔271/3天,这种情况就会发生一次。在这个时候,月亮产生的潮汐作用不仅影响到地球海洋的起伏,也影响到禁锢在脆弱地壳内的炽热岩浆的动静。(有位学者形容,地壳就像〃一个纸袋,里头装满蜂蜜或糖蜜,以赤道旋转的1000多英里时速,加上地球绕太阳运行的6.6万多英里时速,一路摆荡前行〃。)7

  一颗畸形行星的摆荡

  这种圆周运动当然会产生强大的离心力,使得地球的〃纸袋〃在赤道部位向外膨胀,一如牛顿在17世纪证明的。其必然结果就是两极的扁平化。故此,我们的地球实在不算是一个完整浑圆的球体;严格说,它应该被称为〃扁球〃(oblate spheroid)。地球的赤道半径是3963。374英里,比两极半径(3949。921英里)多出约14英里。

  多少亿年以来,地球扁平的两极和膨胀的赤道,就一直跟奇妙的引力展开一场隐秘的数学互动。一位专家解释:〃由于地球是扁平的,月亮的引力总是把地球的轴引到一边,使它倾斜,与月亮的轨道形成一直角。在较小的程度上,太阳也发挥类似的作用。〃8

  同时,赤道的膨胀——赤道周边地区体积的增加——促使地球稳定在自身的轴上,如同回旋器(gyroscope)的边缘所发挥的作用一样。

  年复一年,在星际互动中,这种回旋器效应防止太阳和月亮之间的〃拔河〃剧烈改变地球自转轴的方向。然而,这两个星体共同发挥的引力作用毕竟相当强大,足以迫使地球的轴〃进动〃(to precess)——在天文学上,这意味着地球的轴以顺时针方向缓慢地摆荡前进,与地球的旋转方向相反。

  这样的一种运行,是地球在太阳系中所表现的特征。玩过陀螺的人不难理解这点;陀螺毕竟只是另一种回旋器。充分地、持续不断地旋转时,陀螺是直立的。可是,一旦它的轴偏离垂直方向,它立刻就表现出第二种行为:绕着一个大圈子缓慢地、固执地反向摆荡。这种摆荡——天文学上称为〃岁差〃(precession)——改变地球的轴所指的方向,同时使它新近取得的倾斜角度保持稳定。

  第二种比喻方式略为不同,但也许能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这个复杂深奥的天文现象:

  1、想象地球漂浮在太空中,略为倾斜,和垂直线形成大约23。5度角,每24小时绕着自己的轴旋转一次。

  2、把地球的轴想象成一根粗大的坚实的枢轴(pivot)或轮轴(axle):它穿过地球的中心,两端从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凸出来,一路延伸进太空中。

  3、把你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肩负特殊的使命,跨着大步走过太阳系。

  4、想象你朝着倾斜的地球走过去(由于你是一个巨人,在你眼中,地球这个行星比水车的轮子大不了多少)。

  5、想象你伸出两只手,抓住那根轴子凸出的两端。

  6、接着,在你想象中,你开始缓慢地旋转轴子的两端:一只手推轴子的一端,另一只手拉轴子的另一端。

  7、你抵达时,地球自身已经在转动中。

  8、你的任务并不是干扰地球自身的旋转,而是赋予它另一种运动:被称为〃岁差〃的缓慢、顺时针方向的摆荡。

  9、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你必须把轴子的北端往上推,在北半球绕着一个大圈子旋转,同时,把轴子的南端往下拉,在南半球绕着同样大的一个圈子旋转。你必须使用双手和肩膀,完成这个缓慢的回旋动作。

  10、提醒你:在你这个巨人眼中,地球虽然只不过是一只〃水车轮〃,但它比你想象的要沉重得多——事实上,它是那么的沉重,你必须花25776年时间,转动地球轴子的两端,完成一个〃岁差周期〃。(任务完成时,你会发现,轴子的两端在天球中所指的方向,跟你抵达时一模一样。)

  11、哦,顺便一提,既然你已经开始执行你的任务,我们最好跟你说清楚:你永远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因为当一个岁差周期结束时,另一个周期必须马上开始,然后另一个……另一个……值到永远永远。

  12、你可以把这一切看成太阳系的基本运作机制之一,也可以将它视为上帝的旨意。随你便。

  在整个过程中,当你缓慢地绕着天空推动地球的轴子时,它的南端会顺序指向围绕南天极的不同星体(有时候,当然会指向空无一物的太空),北端会顺序指向围绕北天极的不同星体。

  这种情况有点像孩子们玩的〃大风吹〃游戏。使一切不断移动的,是地球的轴向岁差(axial precession)——巨大的引力和回旋力造成的运动,具有规律性,利用现代仪器很容易推测出来。例如,现在的北极星(polaris)是小熊座a型星(alpha ursaeminoris),但是,通过电脑我们可以精确计算出,公元3000年时占据北极位置的却是天龙座a型星(alpha draco nis)。在古希腊时代,北极星是小熊座β型星(betaursae mi noris);到了公元14000年,它将变成织女星(vega)。

  往昔的一大秘密

  关于地球在太空中运行和定位的一些基本数据,我们不妨重温一下:

  ●球轴略为倾斜,和垂直线大约成23.5度角。在41000年的周期中,角度的改变每一边可达1.5度。

  ●每25776年,地球完成一个岁差周期。

  ●每24小时,地球绕轴自转一次。每365天(实际是365.2422天),地球绕太阳运行一次。

  ●影响地球季节最大的是,地球沿着轨道运行时,太阳光线在不同的轨道点照射到地面上的角度。

  我们也必须记住,每一年有四个关键性的天文时刻,正式宣告春、夏、秋、冬季开始。这些时刻(或称〃基点〃)是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对古时候的人十分重要。在北半球,冬至在12月zi日来临,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夏至则在6月21日出现,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半球正好相反:冬季从6月zi日开始,夏季在12月21日来临。

  春分和秋分则是一年中全球各地白昼和黑夜等长的两天。一如夏至和冬至,北半球春季来临之日(3月2o日)正好是南半球秋季的第一天;北半球秋季的第一天(9月22日),南半球的春季正好开始。

  如同季节的微妙变化,这一切都是地球的倾斜角度造成的。地球沿着轨道,运行到北极直接对准太阳时,北半球的夏至就来临;6个月后,当北极背向太阳时,北半球的冬至就出现。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全球各地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因为地球沿着轨道运行到这个阶段,它的自转轴正好侧向太阳。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天体力学的一个奇妙现象。

  这个现象被称为〃分点岁差〃(the precession of the e quinoxes)。它具有严谨的、一再重复的数学特质,可以精确地加以分析和预测。然而,若是缺乏精密的仪器,我们就很难观察它,更不用说精确地加以测量了。

  解开历史一大谜团的线索,也许在这里可以找得到。

  1桑提拉纳与戴程德《哈姆雷特的石磨》,57~58页。gicomio de santil lanaand hertha von dechend hamlet’s mill,david r。godine;boston;1992,pp 57…8

  2海斯、英相端与沙克登《地球轨道的变化与冰河时代的进程》,《科学》,第194卷第4270期,1125页。j.d hays,j0hn imbrie and n。j.shackton,〃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orbit,pacemaker of the ice ages,〃science,volume 194,no.4270,10december 1976,p 。1125.

  3伊曼纽尔·维里科夫斯基《变中的地球》,266页。lmmanuel ve likovsky,earth。in upheaual;pocket books;nebsp;4《纽约时报》,1951年4月15日。

  5罗伯妲·史克洛华《预测行星位置》,附录于法兰克·华特斯《墨西哥秘密》,285页及其后各页。roberta s。sklog plary positions,〃appendix to frank bsp;6《剧变中的地球》,138页。

  7唐纳·派登《圣经洪水与冰河时代:科学史的一项研究》,49页。donald erdian publishing co,seattle,1966,p.49.

  8《大英百科全书》,1991年版,第27卷,530页。

  第29章 破解一部古老密码

  地球的轨道面向外投射,在天球中形成一个大圆圈——这在天文学上称为〃黄道〃(ecliptic)环绕着黄道的是一条群星密布的带子,向南北各展开约7度,汇集着〃黄道带十二宫〃(twelve constellations of the zodiac):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子座、天蝎座、射手座、魔羯座、宝瓶座和双鱼座。这些星座大小、形状和分布范围都不尽相同,然而(机缘巧合?)它们沿着黄道边线各据一宫,间隔十分均匀,赋予每天的日出日落一种严谨的宇宙秩序。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这幅景象,请读者拿出纸笔:(一)在空白的纸张中央画一个圆点;(二)环绕着圆点画一个圆圈,距离圆点大约半英寸;(三)环绕着这个圆圈,在外围画一个更大的圆圈。

  圆点代表太阳。两个同心圆中较小的一个则代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较大的圆圈代表的是黄道的边缘。环绕着这个较大圆圈的周边,你必须画上12个间隔均匀的格子,代表黄道带的12个星座。一个圆圈有360度,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每一个星座在黄道上占据30度空间。圆点是太阳;两个同心圆较靠近太阳的一个是地球的轨道。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以反时针方向在轨道上运行,从西边运行到东边;我们也晓得,每24小时,地球绕轴自转一次(也是从西到东)。

  这两个行动,使地面上的人们产生两种幻觉:

  1、每天,当地球从西到东自转时,太阳看起来好像从东到西〃移动〃过天空,而事实上太阳是一个固定点。

  2、大约每30天,当旋转中的地球沿着轨道环绕太阳运行时,太阳看起来好像慢慢〃通过〃黄道带上12个星座(它们也是固定点)——一个星座接一个星座地通过,从东边〃移动〃到西边。

  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对应我们图中代表地球轨道的圆圈上的任何一点),很明显地,太阳都会出现在地面观者和其中一个星座之间。在这一天,如果这个观者黎明之前就起床,他会看见太阳从东边升起,而升起的位置就在那个星座所占据的那部分天空。

  我们可以设想,在古代世界清澄的、毫无污染的天空下,人们看到天体如此有规律地运行时,心中一定感到很欣慰。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一年中的四个基点——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会受到世界各地人类的特别重视。尤其受到重视的是,这些基点和黄道带星座的连结。而最最受到重视的,是在春分(spring equinox,或称vernal equinox)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所在的那个星座。由于地球轴向岁差的关系,人类自古就发现,这个星座并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在春分那一天〃招待〃和〃接送〃太阳的任务,由黄道带12个星座轮流承担,而轮流的过程非常、非常缓慢。

  每一年从年初到年尾,地球沿着轨道的运行使敌们看到的日出天空上的星座,月月都在改变:宝瓶座→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等等。目前,每年春分来临时,太阳从正东方升起,位置在双鱼座和宝瓶座之间。由于岁差的效应,〃春分点〃每年都在地球运行的初期抵达,因此它以非常缓慢的速度逐渐移动.穿过黄道带全部12个星座,在每一个星座〃驻留〃2160年,必须花2592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和每年的〃太阳行程〃相反,〃岁差移动〃的方向是:濒于座→巨蟹座→双子座→金牛座→白羊座→双鱼座→宝瓶座。例如,〃狮子座时代〃《春分太阳从狮子座升起的2160年》是从公元10970年开始,到公无前8810年结束。我们现在是活在占星学的其空地带:〃双鱼座时代〃已经结束,宝瓶座的〃新时代〃正待开始。传统上,介于两个时代之间的过渡时期,总是被认为不详的。

  诚如桑提拉纳教授所说的:〃春分时节,太阳在黄道带十二星座中的位置,有如时钟的指针一般,指出岁差周期的’时刻’,而这个时刻是非常漫长的——春分太阳在每一个黄道带星座进驻的时间,长达几乎2200年。〃1

  地球的轴向岁差是以顺时针方向(从东到西)进行的,因此,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方向正好相反。这种情况,牵涉到固定在太空中的黄道带星座时,就会产生一个现象:春分的,〃沿着黄道持续移动,方向刚好跟太阳每年的行程相反,也就是说,反黄道带十二宫的’正确顺序而行(金牛座→白羊座→双鱼座→宝瓶座,而不是宝瓶座→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人〃2

  简言之,这就是〃分点岁差〃(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的含义。音乐剧《秀发》(hair)有名的台词〃宝瓶座的时代来临了〃,就是分点岁差的最佳写照。它提到一个天文事实:在过去2000年间,每一年春分,太阳都是从双鱼座升起,然而,双鱼座的时代如今快要结束了,不久之后,春分的太阳就会离开双鱼宫,进驻隔壁的宝瓶宫,开始从那儿升起。

  25776年一次的岁差周期,是推动这个壮观的天文现象在天空中循环不已的力量。岁差究竟如何推动春分点,从双鱼座进入宝瓶座,然后沿着黄道带继续移动,也值得我们注意。

  上文提到,每一年,春分和秋分只在两个日子出现:地球倾斜的轴正好侧向太阳时。这两天中,世界各地太阳都从正东方升起,白昼和黑夜一样长。由于地球的轴缓慢地。持续地产生岁差,方向正好和它的轨道相反,它侧向太阳的点必须在每年运行的初期出现。这些每年都发生的改变,微小到几乎察觉不出——沿着黄道移动1度(相当于一个人把小指伸向地平线的宽度),需要大约72年时间。然而,根据桑提拉纳教授的推算,这些微小的改变累积起来,不到2200年就会形成一条30度通道,穿过黄道带一个星座,而不到26000年,就能形成一条360度通道,穿过一个完整的岁差周期。

  古代人何时第一次计算出岁差

  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着人类历史的一大秘密。解开这个谜团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学术界的〃官方〃看法。《大英百科全书》是贮藏正统历史知识的一大宝库。根据它的记载,发现〃岁差〃这个天文现象的是古希腊学者希巴克斯(hip parchus):

  希巴克斯,名字亦拼作hipparchos出生于比希尼亚国(bithynia)尼西亚城(nicaea),公元前127年前后逝于罗德斯岛(rhodes)。他是希腊天文学家暨数学家,发现〃分点岁差〃天文现象……这一重大发现,是运用敏锐的心智长期观察天象的成果。希巴克斯观测星体的位置,然后将他的观察结果,和150年前亚历山大港学者提摩卡里斯(timocharis)及更早对巴比伦天文学家的观测做一比较。他发现,天球经度出现差异,而这一差异超出观测误差的范围。因此,他提出〃岁差〃的理论,以解释这个天文现象。他提供的每年岁差值45秒或46秒(秒是1度的1/3600),跟现代天文学界接受的数字——50。274秒——极为接近3。

  这里,我们得将术语解释一下。〃秒〃是弧度的最小计算单位。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轨道总共有360度,每1度有60分,每1分有60秒。每年改变50。274秒,还不到1度的1/60,因此,春分太阳沿着黄道迁移1度大约需要72年时间(相当于人的一生)。观察这种极为缓慢的改变,在当时非常困难,所以希巴克斯在公元前2世纪提出的岁差值,会被《大英百科全书》推崇为〃重大发现〃。

  如果这项发现只是〃重新发现〃,它还会显得那么〃重大〃吗?如果我们能够证明,早在希巴克斯出生之前好几千年,天文学家就已经接受艰巨的挑战,对〃岁差〃进行观测,希腊人的数学和天文成就还会显得那么辉煌吗?有没有可能,在现代科学兴起之前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对这个长达几乎260o0年的天象周期,进行精确的、科学的探究?

  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掌握确凿的、禁得起严格检验的证据。上文提到,希巴克斯计算出的每年岁差值是弧度的45秒或46秒。因此,除非我们能在更古老的资料中找到更精确的数据,我们不能随便否定希巴克斯的成就和地位。他毕竟是学术界公认的〃岁差发现者〃。

  值得发掘的资料当然很多。不过,为了简明起见,这里我们必须把探索的范围局限在世界各地的神话。其中一组神话(本书第4部论述的洪水和其他灾异传说),我们已经详加探讨;我们发现,这些神话具有若干耐人寻昧的共同特征:

  1、毫无疑问,这些神话都极为古老。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洪水传说为例。这个故事的一些版本,镌刻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古国最早的时代)遗留下的泥板上。这些泥板镌刻时,人类刚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它明确地显示,即使在那个时代,世界大洪水的传说也已经非常古老,因此,它的根源应该远在人类有文字历史之前。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古老。事实上,没有学者能够鉴定任何一则神话的创作年代,更不用说这些流传广远的古老神话了。毫不夸张地说,它们一直流传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人类文化永恒的一部分。

  2、环绕这些神话的古老氛围可并不是幻觉。一如前文提到的,许多灾异神话显然是精确的目击报告,记录最后一次冰河时代人类经历的真实情景。因此,理论上,这些神话的起源和现代人类的起源,可能在同一个时期,也就是约莫5万年前。不过,地质学上的证据所显示的起源时期却稍晚一些,而我们在上文也曾指出,公元前15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是最可能的时期。在人类的整个生存经验中,只有那个时期,地球上出现急速的、剧烈的气候变化,如同神话栩栩如生的描述一般。

  3、冰河时代的终结所造成的动乱是全球的现象。难怪,尽管灾异神话散布世界各地,彼此之间却显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可谓殊途同归。

  4、人惊异的倒是,神话不仅描述共同经验,同时也运用共同的象征语言来陈述这些经验。全球各地的神话,不断出现相同的〃题旨〃,相同的〃道具〃,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的相同角色和情节。

  根据桑提拉纳教授的看法,这种一致性显示,幕后有一只手在操控这些神话。他和法兰克福大学科学史教授戴程德(hertha von dechend)合著的《哈姆雷特的石磨》(hamlet’s mill),是探讨古代神话极有创见的一部著作。其中他指出:

  运用得宜,普遍性(universality)可当作一种试金石。例如,在中国发现的某种资料也出现在巴比伦的占星文件时,我们就必须做这样的推断:如果它所显露的一组不寻常意象,无人能证明是分头、独自产生的,我们就应该假定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以音乐的起源为例。音乐鼻祖奥菲斯(orpheus)的惨死,也许是出自不同地区诗人的想象力。但是,当神话中吹笛子(而不是像奥菲斯那样弹奏七弦琴)的主角,由于各种荒诞的理由,被活生生剥皮处死,而他的悲惨下场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时,我们就可以推断,这些故事之间存在着某种外在关联。吹笛人这个角色,出现在德国的汉姆林城(hamelin)传说,也出现在哥伦布之前的墨西哥神话,而且两者之间具有某些共同意象,例如〃红〃这种颜色。这应该不是偶然的巧合吧……同样地,当我们发现〃108〃或〃9乘13〃这类数字,一再出现于印度吠陀经、高棉吴哥窟、巴比伦古迹、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s)的哀歌和北欧神话中的英灵殿,我们怎能把它看成意外的巧合……4

  是不是真有一只古老的、至今仍未被辨认出的手,在幕后操控这些所谓的〃巧合〃和〃意外〃,将世界各地的灾异神话串连在一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期间和结束之后,绘制本书第1部所探讨的那些高度精确、技术先进的世界地图的,会不会就是这一只手?同样的一只手,有没有可能在另一组世界神话——神祗死亡和复活的神话,地球和天堂环绕大树运转的神话,漩涡和石磨之类旋转意象不断出现的神话——遗留下诡秘的指纹?

  根据桑提拉纳和戴程德的说法,这些意象全都指涉天文事件,而且,是通过非常古老但〃高度精练〃的天文和数学语言这么做:〃这种语言超越地方信仰和教派。它专注于数目、物体的移动、量度、整体架构、图表——换言之,专注于数字结构和几何学。〃5

  这样的语言到底从何而来?《哈姆雷特的石磨》是一部复杂的、杰出的学术著作,但有时却刻意闪烁其辞;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作者并未提出明确的答案。不过,作者却随处留下一些耐人寻味的线索。例如,在书中某一处,作者说,他们在神话中发现的科学语言或〃密码〃,历史〃古老得吓人〃6。在另一处,他们将这种语言比较明确地锁定为8000年的产物——至少在〃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出生前6000年〃7。

  我们已知的文明中,究竟哪一个能在8000多年前发展。运用如此精练的科技语言?说实话,答案是〃没有〃。我们不妨坦白承认,在史前时代,地球上可能曾经出现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文明,如今已经被遗忘。碰到问题的关键,桑提拉纳和戴程德又开始闪烁其辞;他们含糊地说,这套科技语言是〃第一个敢于使用数目、量度和计重法探寻世界真相的某个神奇古文明〃留给我们的遗产8。

  这桩遗产,显然跟科学思考方式和复杂的数学知识有关。它的历史实在太古老,禁不起时间的冲刷,已经逐渐流失:

  希腊人崛起时,世界各地的伟大古建筑已经蒙上好几个世纪的尘土,整个被尘封起来。然而,交个文化的某一部分,依旧保藏在传统仪式和我们已经不了解的神话和童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整体文化遗留下的一鳞半爪,格外能激起我们的好奇心。它使我们想起中国画家擅长的山水画:这儿画一块石头,那儿画一堵山形墙,那儿又画一株树的树梢,其余则让观者自己去想象。纵使我们能破解他们的密码,纵使我们能理解他们的科技,我们也无法探测这群古老祖先的思维,因为它是隐蔽在特有的象征中,而创造这些象征的心灵早已消失无踪9。

  两位任教于大西洋两岸著名学府的科学史专家,在著作中宣称,他们已经发现一套密码式科技语言的残余,而这套语言比学界公认的最早文明古老好几千年。更有趣的是,治学极为严谨的桑提拉纳教授和戴程德教授,声称他们已经〃破解一部分密码。10

  对两位严肃的学者而言,这可是惊人之论。

  注释:

  1《哈姆雷特的石磨》,59页。

  2同上,58页。

  3《大英百科全书》1991年版,第5卷,937~938页。

  4《哈姆雷特的石磨》,7页。

  5同上,345页。

  6同上,418页。

  7同上,245页。

  8同上,132页。

  9同上,4~5、348页。

  10同上,5页。

  第30章 宇宙树和诸神的石磨

  在他们合著的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哈姆雷特的石磨》中,桑提拉纳和裁程德两位教授提出一连串神话和图像学证据,试图证明一个奇异的事实。由于某种神秘的原因,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流传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古老神话被〃推选〃出来,作为一种媒介,以传达一组繁复的、有关分点岁差的天文数据资料(〃推选〃是挺耐人寻味的说法)。一位研究古代测量制度的专家指出,这项惊人的理论势必在学术界〃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改变目前我们对人类文化发展的看法〃1。

  《哈姆雷特的石磨》出版于1969年;20多年后的今天,这场革命却还没有发生。在这段时期,这部著作既未广泛发行,也未受到研究远古文化的学者应有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并不是著作本身的问题或缺点。诚如康乃尔大学公共行政教授柏纳尔(martin bernal)指出的,真正的原因是:〃很少考古学家、埃及学家和古代史学者具有充分的时间、心力和知识,探究桑提拉纳提出的非常专业的论点。〃2

  桑提拉纳的论点,主要牵涉到世界各地古代神话中反复地、持续不断地传达出来的〃岁差讯息〃。诡谲的是,这些神话中一再出现的许多关键意象和象征——尤其是跟〃天堂的失序〃有关的那些——也出现在本书第24、25章所探讨的古代世界大浩劫传说。

  例如,在北欧神话中,我们看到被诸神禁锢的恶狼芬里尔(fenrir)终于挣开锁链脱逃:〃它抖一抖身上的皮毛,整个世界都跟着颤动。白杨树’伊格德雷西尔’(yggdrasil)从树根一直震颤到树梢。山崩地裂……地球开始变形。星星在天空飘荡。〃

  桑提拉纳和戴程德认为,这则神话揉合两个主题: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灾变〃主题,一是表面看来毫不相干的〃岁差〃主题。一方面,我们看到地球上发生一场大灾难,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圣经》中的洪水;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天堂也陷入骚乱中:飘荡在天空的星星〃纷纷坠落进无底深渊〃3。

  这类天文意象,一再出现于世界各地的神话,彼此之间差异极为微小。《哈姆雷特的石磨》的两位作者认为,这种神话〃可不是寻常说书人讲述的那种故事〃4。北欧的神话描述恶狼芬里尔的脱逃和白杨树的摇晃之后,接下来就是向我们报告,诸神分成两个阵营,展开一场《圣经》启示录式的最后决战。在这场惊天动地的惨烈战斗中,代表〃秩序〃的一方从英灵殿(valhalla)出征:

  我看到,英灵殿墙上

  装设着五百四十座门;

  八百壮士穿过每一座门,

  开拔到前线跟恶狼决战5。

  轻描淡写的四句诗,却具有一种幽秘的魅力。我们读到这里,忍不住停顿下来,仔细数一数从英灵殿每一座门开拔到战场的壮士:540x800=432000。这就是英灵殿全部出征战士的总数。在本书第31章中我们会发现,在数学上,这个数目和〃岁差〃这个天文现象有关。它出现在北欧神话中,不太可能是偶然的巧合,尤其是在举出这个数目之前,诗人刚提到〃天堂的失序〃——星星脱离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开始四处飘荡。

  要了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得先弄清楚,桑提拉纳和戴程德发现的古老〃讯息〃所使用的基本意象。这个意象,将夫球的光亮圆顶转化成一部庞大的、错综复杂的机器。就像一个水车轮、搅拌器、漩涡或圆石磨,这部机器不断地旋转,无休无止。太阳随时校正它的运转;在一年的行程中,太阳是轮流在黄道带十二星座中升起的。

  一年的四个基点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不同的基点,我们看到的太阳是在不同的星座中升起(以目前为例,春分时节太阳在双鱼座中升起,秋分在处女座中升起,冬至在双子座,夏至在射手座)。过去2000年间,每年这四个时节,太阳都是在那四个星座中升起,从不曾改变过。上文提到,由于〃分点岁差〃的关系,在不久的将来,春分点会从双鱼座转移到宝瓶座。这个现象发生时,代表其他三个基点的星座也会跟着改变(从处女座、双子座和射手座转移到狮子座、金牛座和天蝎座)。这种情况就仿佛一部庞大的宇宙机器笨重地换档一般。

  桑提拉纳和戴程德解释,北欧神话中那株名为〃伊格德雷西尔〃的白杨树,就像一个石磨的轮轴;在古代的科学语言中,它〃代表世界的轴心’——这根轴子从地球向外延伸(对北半球的观测者而言),一直通到天球的北极:

  一般人会直觉地以为,这个轴子是一根直立的支柱……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简化。在神话的体系中,我们最好不要把轴子看成单独的一根直线,而应该连同它的框架在内,把它视为一个整体……一看到半径,我们会立刻想到圆圈;同样地,这根轴子会让我们联想到天球表面的两个关键性的大圆圈——天文学上所谓的二分圈(equinoctialcolure)和二至圈(solstitial coluer)6。

  二分圈和二至圈是天文学家假想的圆圈,在天球北极相交,连结地球绕太阳轨道上的两个分点(即它在每年3月20日和9月22日所在的位置),以及两个至点(6月21日和12月21日)。这就意味:〃极轴的旋轴绝不能脱离跟随它在天空中移动的两个大圆圈。框架和轴心是结合成一体的。〃7

  桑提拉纳和戴程德提醒我们,这样的一幅天象图所呈现的并不是一种信念,而是一种寓言。他们一再指出,古代天文学家并不真的把宇宙看成这个模样——两个相交的圆圈组成天球框架,从一根轴子上悬吊下来。它只是一种〃思维工具〃;聪明的人通过它就可以破解神话中暗藏的密码,找出里头蕴含的分点岁差天文讯息。

  就是这么一种思维工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不断从世界各地的古老神话中冒出来。

  磨坊的奴隶

  中美洲流传的一则神话提供我们另一个例证,显示岁差神话和灾异神话之间的确存在着奇异的、象征的〃交叠〃现象。16世纪西班牙学者狄亚哥·迪兰达(diego delanda)转述这则神话:

  这个民族〔玛雅人〕奉祀的诸多神祗中,有四位被他们称为巴卡布(bacab)。根据他们的说法,上帝创造世界时,把这四个兄弟安置在地球的四个角落,让他们支撑起天空,防止它崩塌。他们说,世界被洪水淹没后,巴卡布兄弟趁机脱逃。8

  桑提拉纳和戴程德指出,玛雅族的天文学家兼祭司根本不相信地球是扁平的,具有四个角落的。他们认为,四个巴卡布神的故事,是被用来当作一种科技寓言,借以探讨〃分点岁差〃这个天文现象。简言之,巴卡布四兄弟代表的是占星时代的座标体系。他们象征天文中的二分圈和二至圈,将四个星座连结在一起,而这四个星座,正是2200年周期中,每年春、秋分和夏、冬至太阳升起的地方。

  当然,大家都知道,每当宇宙星体的运转〃换档〃时,旧的时代会崩溃,新的时代会诞生。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在神话中看到的岁差意象。比较特别的是,玛雅人的神话将这个天文意象和地球上的一场灾难——巴卡布四兄弟逃过的那场洪水——明确地连结在一起。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奇真伊札古城的浮雕所描绘的巴卡布四兄弟,很明显地蓄着胡子,具有欧洲人的五官和外貌。总之,巴卡布意象(一向被误解为代表〃天空的四个角落〃、〃四边形的地球〃等等)只是神话中提供的许多思维工具之一,而这种工具的作用,是让我们破解天文中的岁差之谜。这类思维工具,最典型的莫过于桑提拉纳那部著作《哈姆雷特的石磨》中的〃石磨〃。

  莎士比亚创造的这个悲剧人物——西方文学中〃第一个具有现代气质的、不快乐的知识分子〃——事实上是古老神话传统的产物,拥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过去。在许多次转世投胎中,他一直保持独特的个性。这个人物最初出现在冰岛的传说,名字叫做安姆洛迪(amlodhi),有时也叫做安姆雷斯(amleth),跟哈姆雷特一样,〃个性忧郁,才高八斗。他也是一心一意为父报仇。他说话隐晦,却蕴含高深的道理。他是命运的使者,行踪飘忽不定;一旦完成使命,就得从人间消失……〃9

  在意象粗糙而鲜明的北欧神话中,安姆洛迪拥有一个神奇的石磨——一种手推的圆形石磨,据说每天都能碾出大量黄金和各种珍宝。根据许多则传说的记载,两位女巨人,芬妮雅(fenja)和梅妮雅(menja)受雇担任推磨的工作,因为这口石磨实在过于庞大沉重,寻常人推动不了。不知为了什么缘故,两位女巨人被逼日夜干活。主人不让她们歇息:

  她们被带到石磨旁的长凳,

  推动那块灰色的石头;

  他不让她们停下来歇口气,

  一径竖起耳朵倾听磨子的辗轧声。

  她们的歌声有如鬼哭神号,

  打破夜晚的寂静;

  〃卸下贮谷箱,减轻石磨的重量吧!〃

  他却命令她们继续磨10。

  芬妮雅和梅妮雅忍无可忍,于是,有一晚趁大伙儿都睡着了,她们开始大发雌威,发疯似的使劲转动石磨,把它那几根用铁皮包扎的支柱砸得粉碎。整座磨坊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中。一个名叫麦辛格(mysinger)的海盗王趁机偷走石磨,连同两位女巨人一齐送到船上。麦辛格命令她们推磨,但这回碾出的却是盐。磨到半夜三更,她们问麦辛格,他真的需要那么多盐吗?但他喝令她们继续磨。她们又磨了一会,船却突然沉了:

  粗大的石磨支柱飞离贮谷箱,

  铁铰钉纷纷爆裂,

  磨柄颤抖不停,

  贮谷箱砰然坠落。11

  沉入海底之后,石磨继续转动,但这回碾出的却是石头和沙砾,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据说就是今天挪威西北部海上那个危险的大漩涡(maelstrom)。

  桑提拉纳和戴程德声称,这些意象所显示的就是天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