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6部分阅读

作品:空尘月光|作者:zhaocong55|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1 01:28:05|下载:空尘月光TXT下载
  旅妫茸挪煌丈木啤n饲窃诒舜说髯徘椋切┣蚕衲切┚埔谎醋圆煌墓遥胁煌难丈煌奈兜溃拖癜偷萄欠茁业男谎酱γ致湃诵孕枰灰椎男畔3庑┬畔16镉凶哦越鹎奈t蛔非螅凶鸥冻鼋鹎吹目旄小

  晴江他们走在大街上,会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叫他们去喝酒,也有一些男人会来问他们去不去洗泰国沐,可他们还是第一次去泰国,在他们的前面去的人也很少,对那里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再加上在沙梅岛他们的同伴被敲诈,李总想起这些就害怕,又没有导游带领,所以,他们没敢去。看着那些老外抱着不同肤色的女人在喝酒,晴江也觉得泰国确实是有钱男人的天堂,那些女人的纷飞,女人的妖娆让男人们沉迷,他们也因此而心动,可一想口袋里的钱就觉得它不能和美元、英镑相比,只好放弃,那些只能是属于有钱的老外,他们只能看,不能做。

  白天是泰国最寂静的时候,没有了夜晚的喧嚣和吵闹,一般中午时,大街上才会有人,才会有正当的交易,那里有各种各样的供人们购买的钻戒、药品,还有很多鳄鱼皮、大象皮制作的工艺品,即时在泰国这样一个开放的国家,人们还是没有忘记白天和黑夜的区别,白天是非隐私欲望发展的时间,黑夜则是隐私欲望发展的时间。他们每走进一个购销商店,那里有很多的供游客食用的果品,并且是免费的,有流莲、西瓜,还有很多的果汁,那里的服务是一流的。

  李总是个生意上的人精,他很少买东西,也因此而很少上当,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对晴江和冯高说:“我们那里什么没有,没必要买很多东西,有特色的可以买一点,我们出来的目的,是吃好,玩好!”所以,他们三个总是每到一个商店,就去找各种各样的水果吃。李总看到冯高胃口实在是太好了,就开玩笑的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海吃”,而晴江和冯高就对应给他取了个“猛喝”的绰号。每当看到好吃的东西,李总就会叫冯高:“海吃,快过来!这里有好吃的。”晴江和冯高就会过去,这时的他们,其实不是付不出那钱,而只是觉得这样在一起调侃,很好玩。

  第四十五章 与晖合作(1)

  时间一晃就是一年多,晴江在公司已经和李总他们做了一年多的生意,到了第二年的八月,有一天晚上,晴江在看一本《入世能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他从这本书里得到启发,他想到了一个能让公司有进一步发展的想法,那就是他想如果能在元通市搞出租汽车公司,肯定能赚钱,他就去和李总谈,李总听了他的想法,就对他说:“小方,你的想法很不错,也一定会对我们公司将来立足市场有很大的好处,我同意你的想法,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先考察一下市场。等你的考察完了,我们再研究一下,就可以考虑下一步如何做了。”晴江听他说完,觉得他已经同意了自己的建议,也很高兴,他没有多想,就忙着去调查和了解元通的市场。

  在这段时间里,李总见到人就对他人说,我们公司要搞出租汽车公司,慢慢地很多人都知道了他们的意图,可晴江多次去对他说,要他赶快去办理有关出租汽车公司的手续,他总是不表态,晴江慢慢地感觉到了他只是一直在敷衍这件事。后来有一天,晴江就和他摊牌,要李总借给他十万块钱,由他去组建出租汽车公司,他提出了两种合作的方式,一种是等公司有了利润他把借的十万块钱赔给李总,另一种是给李总六成的股份,他占四成,可他还是没有明确表态,晴江只能眼眼巴巴地看着一个个出租汽车公司成立,让这个很好的机会流失。

  为这件事,他和李总吵了一架,在以前他也会因为生意的事和李总吵架,一方面是他看不惯李总对钱的贪婪,另一方面是他对公司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他只想着如何把钱装进自己的腰包,经过办出租汽车公司这件事,他也因此看清了李总的真实想法,他只是想借卫生局这个行政机关的名誉,赚一点钱,这样的钱毕竟赚得容易一些,不用花很多的心思去操心劳神,晴江也因此对他更加失望。在晴江看来,卫生局这个招牌不能长久的拥有,一方面是他认为国家迟早有一天要整顿这种公司,另一方面,他认为以卫生局的名誉做生意,风险实在是太大,他不知道他们那天会不会就会因为贪赃枉法而坐牢,这是最让他担心和害怕的。

  却说晴江在和李总他们做生意期间,王晖也没静下心来上班,他总是在不停的想着出去,刚好这时对他来说,有了一个机会,因为防疫站的站长调到了地区卫生局任副局长,他就多次找新任的站长谈了他的想法,一方面是他的真诚,另一方面是他的甜言蜜语打动了新任站长的心,新任站长竟然同意了他出去的想法。这让晴江一时也想不通,不过这毕意对王晖来说,是一件好事。他出来后,首先是去了元通市的一个乡镇企业做一种叫“露标”的饮料推广,在那里他呆了四个多月。虽然没有做出很大的成绩,可毕竟对他有了一些磨练和提高,对他将来做事也有了一些收获。

  王晖从“露标”饮料厂出来后,他又去了一个塑料包装厂做推销,这时的晴江因为对他们的公司发展已经失去了信心,有时间的时候,他就和王晖去跑推销,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回,一方面是晴江毕竟和他是朋友,另外王晖没有驾照,他需要晴江和冯高为他开车,曾记得他和王晖从早上七点就出去,一直要到晚上的十二点多才回来,到了很晚的时候,晴江已经觉得很累了,可王晖还在不停的为他的推销忙碌着,晴江很佩服王晖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当晴江没有空的时候,他就叫冯高和王晖一起去跑他的塑料包装推销,在这段时间里,王晖学到了做推销的一些技巧,还因此学到了塑料包装厂的许多内部技术,他的执着和认真对他将来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晴江和王晖都是“a”型血性格的人,可晴江更文静一些,按他自己的观点来说,就是他是“a”型血性格中的文雅、内秀类,也就是最具内涵的“a”型血性格,凡事他不喜欢张扬,在他的内心理世界里,世界上的一切只有真理和谬误之分,人也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没有适中。他与王晖最大的不同就是王晖是个随时面带笑容的人,他给他人的感觉就是他很能让人觉得他很容易亲近,他的嘴比晴江甜得多,他见到每一个人都用不同的方试称呼他们,见到比他大的,他就称呼他们哥或者姐,对一些年龄长一点的,他就称呼他们叔叔或阿姨,他的那张甜嘴让很多人觉得他比较懂礼貌,也因此让很多人对他产生了许多的信任。

  这是晴江不能同他比的,晴江是个在内心里对人有层次感的人,对那些没有一定层次感的人,或者是他看不惯的人,他怎么也学不会用王晖的方式去称呼他们,在他看来,那些无用的称呼实质上是一种虚伪,有时他还开玩笑取笑王晖的这种虚伪,而王晖总是不以为然。

  当王晖已经掌握了塑料包装厂的技术和推销技巧之后,他就从塑料包装厂跳槽出来。有一天晚上,他来找晴江,并对晴江说:“小方,我想约你和我一起到省城去办个塑料包装厂,据我对塑料包装这块市场的了解,我认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你觉得怎么样?”晴江接着问他。“你为什么要到省城去办?怎什会想到约我一起去?”“因为根据我的了解,省城的市场要比元通大得多。另外,元通毕竟有一个我曾经在过的塑料包装厂,对于将来的关系不好相处,我想也不能在这里和原来的厂竞争这里的市场。我想约你去的原因是,我觉得我们毕竟朋友许多年,彼此对对方都比较了解。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种愿望希望能够合作做一点事,再说我的资金有限,你毕竟在资金方面比我要好一些。”王晖对晴江说。

  “你的想法我觉得很可行,应该会有发展的机会。但我不知道你对我的邀请是不是诚心的?还有毕竟我对塑料包装的业务不是很熟悉,更不知道单位会不会同意我出去?”晴江对王晖说了他的想法。“如果你真想和我一起出去办这个厂,你就应该去找局长谈谈,我想这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局里面可能会同意的,你最好的办法是还是像你现在这样,把你的一切挂靠在服务公司,只要你人出去就行了,我想李总是会同意你挂靠的。”王晖说。“你既然这么诚心邀请我,我就去找领导谈谈,如果他们同意我就和你一起去办这个厂。你认为要办这么一个厂,现在要需要多少启动资金?”晴江接着问。“我初步核算了一下,大约要七到八万。”他们的共识基本形成后,还谈了很多具体的方案。很晚了,王晖才回去休息。

  第四十五章 与晖合作(2)

  过了二天,晴江首先去找李总说自己准备和王晖出去办厂的事,李总开始时有些舍不得晴江走,他们毕竟在一起呆了两年多,多少也有些感情,虽然晴江这个人脾气有些暴躁,在一些事情上比较容易叫板,可叫是叫,该做的事他还是能够以大局为重,能够分清主次,做事比较认真,头脑也比较灵活,为整个公司的发展出了不少力。总的来说,李总对晴江的能力还是比较欣赏,他当然不希望晴江走,可晴江觉得自己在这里再呆下去,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多少收益,他要出去的想法在李总面前表现得很坚定,李总看到他这样,也只好同意他的想法。

  他们谈完,晴江还对他说:“李总,我想出去外面这件事,我首先去找局领导说,如果有什么不测,你可还得在陈局长面前多美言几句,这个忙你可得帮我,他毕竟很听你的意见。”“好,这件事你暂时不要对其他人提起,我帮你做做领导的工作,我想应该不会有多大问题。”李总对晴江说。“那谢谢李总的关照。”晴江说完就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晴江要出去办厂这件事在李总和晴江的游说下,局领导经过讨论最后还是同意了,只是陈局长要他们不要对外讲,免得引起其它一些不良的影响。办完这些事,晴江就和王晖去了省城,在开始的日子里,他们都很辛苦,找了许多适合办厂的地方,这让他们费了不少的心血,尝尽了兴办企业的辛酸。过了大约一个月,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在省城的郊区,离省城约七到八公里,每年的租金是一万五千元,他们租的地方只有几间破旧的房屋。房屋租下来后,他们首先是在一起共同研究,对如何分工协作达成共识,然后对整个厂的很多设备进行设计,晴江负责开始组织人员对房屋进行装修,而王晖就去准备机器和设备,很多的压印模具都是他们自己亲自做,实在做不了的,他们才去机床厂找技术人员做。

  三个月后,他们厂的设备才基本到位,接着就是给这个厂取名,他们为此还专门跑了一趟元通去找常闻,常闻把他俩的八字合在一起算了后,告诉他们的厂名只能取带水和带木的字,对天格、地格、人格、总格的数列也算了几个有利于发展的数字,最后给他们的厂取名为“江森塑料包装厂”然后他们就按这个名字去办理有关的手续,办理手续也很复杂,他们不停的在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来回的跑,还好因为晴江毕竟在过行政机关,知道一些和行政机关人员打交道的窍门,加上王晖的甜言蜜语,办理这些有关的手续还算顺利。

  这时的日子已经到了第二年的年初,接着他们开始招技术工人,王晖的意见是先从他曾经在过的厂里挖几个熟练工人过来,先由这些技工带那些不熟悉的工人,晴江同意了他的意见。过了几天,他就带了三个女工回来,开始的工资是按每人六百元给他们,另外他们还招了十多个其她女工,当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开工了。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产品还是出了一些问题,由于模具没有做好,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的不合格,他们只有每天加班重新制作模具,有时很晚了,还在不停的想问题,讨论出问题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做好一件事,办一个企业真的不容易,晴江本来就很瘦,加之每天动脑筋、想办法,没有能够很好的休息,他比以前更瘦了,体重减到只有四十四公斤,还好这时的他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厂办起来,并且要尽最大的能力把它办好,他就是靠这种愿望过着每一天,做着厂里的事。他和王晖的分工是王晖主要是对外,他对内,很多具体的事,都得他亲自去处理,曾记得在他读高中时,曾利用假期去父亲的工地搞过建筑,父亲也教过他一些建筑的基本知识。后来参加工作后,又和文元恒学过一些电器修理,这时也有了用处。

  一个人的知识很重要,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很多人只是停留在认识的表面,没有真正的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晴江他平时就是一个喜欢想问题的人,对许多的东西充满了好奇,这是他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一个人说不清你哪天会用到那些知识,只有靠平时对知识的积累,你才能在用到知识时,发挥出你所积累的知识,在知识的领域里,有它的认知性、广泛性、专业性和特殊性。

  不过在晴江看来,对一个人来说,对每一领域里的知识不一定要全部搞懂,你也没有精力把所有的知识全部钻研透,在这些知识的特性里面,知识的广泛性很重要,他能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懂与不懂很重要,你懂得每一领域里的知识,当有人想在你面前耍手段时,你就不会轻易的被他欺骗,至少他能让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得到真与假,虚与实,也不会被他人觉得你无能。

  在人存在的世界里,知识的多少是区分人的素质和等次的一种不成文法则,可这些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也没有提到一种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可它在现实理就是这样,有头脑和有知识人,他们有许多的潜能,一旦机遇和潜能相遇,这种能量就有可能暴发,成为与众不同的人,社会上也就有了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人也就有了等级。特别是现代社会已经把知识当成了一种经济,它已经渗透到了不同的领域,可现在的一部分年轻人,他们并没有这种深层次的意识,他们只停留在对现实的满足里,不思进取,他们的一切都是靠父母供给,他们成了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这是一代人的悲哀。

  第四十六章 结束飘零(1)

  他们厂生产出来产品后,就开始走向市场,这时的日子对他们来说是最艰难的,因为这些产品还没有得到承认,虽然产品用的是厚度超过正常的塑料薄膜,做的质量也比较精细,可很多需要产品的厂家对他们的产品还是没有信任,眼看着市场好长时间没有被打开,他们都很着急,想了很多的办法,可这时的他们资金又比较紧缺,又是第一次办厂,没有更多的经验,只是凭着一股闯劲来做事,要想占领市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过了一段时间,产品的销路还是没有起色,一天晚上,他们在一起商量,王晖对晴江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晴江,我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产品生产出来了,可是我们的产品难于走向市场,并且我们的资金越来越紧,我们总不能坐以待毙,我的想法是我们只有薄利多销,你认为呢?”“你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赞成,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是一流的,可要降价我觉得,一是需要我们产品的厂家会不会怀疑我们的产品真有什么质量问题?二是我们的成本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三是我们这样做,我们的产品就只有永远降价销售,如果将来销路好了,也不能再提价,这些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晴江说。“你的这些担心我也想到了,只是我们现在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那你认为我们现在该怎么做?”王晖问晴江。“我想,我们不如先核算一下自己的生产成本,降价可以降一点,但不能太多,最多一个塑料包装盒,只能比其它厂家少一至二分钱,我们还是要以我们的质量去征服市场。在管理上要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我们最大的优点就是机器和设备基本上是自己生产的,模具也是自己做的,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我们能够把成本降下来。”晴江说。“你的想法我觉得很有道理,就按你的想法做一段时间看看再说。”

  他们确定了新的销售方案后,就开始去找每一个厂家做推销,这时的他们没有交通工具,很多时候他们都是骑自行车去厂家跑业务,有时就坐班车,送的货物不多时,就骑三轮车去送,这样经过了三个多月,他们的产品被一部分厂家所接受,渐渐地打开了一些销路,他们的生意基本稳定以后,他们还共同制定了一个做生意的原则,就是:“以质量和诚信为本,多做事为上,利润为次,促销与代销相结合。”这个原则让很多厂家认可了他们的做人原则和做事原则,也逐步得到了很多厂家的信任,生意也有所好转。

  有时他们除了共同商量生意上的事外,还在一起探讨很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那时的生意场上,很多人为了谋利,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有的人只考虑眼前利益,甚至只想到如何把钱赚到自己的腰包,根本不考虑别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这就造就了生意场上某些人的人性的扭曲,加之当时国家对市场管理的不规范,很多人只想到如何钻国家的空子,只想到怎样把国家的钱变为自己的,失去了原则和信念,国家的利益被当作了一个大蛋糕,很多人在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瓜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里,很少有人会以诚信做事,他们没想到这是人立足的根本,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政府和机关是这样,一个国家更应该这样。

  有一天晚上,晴江想起了《论语》里的一段话,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何也。大车无轱,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他把这段话讲给王晖听,并问他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他回答说:“在中国几千年前,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孔了,就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像一张车没有轮轴,怎么能让它走得顺当呢?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没有诚信,一个政府也像这样没有诚信,一个国家同样也是这样没有诚信,那么整个社会是什么样呢?还不都乱套了?你说是吗?”

  “是啊!可现在的社会现实就是诚信消失的萌芽,你不觉得吗?不但人失去了诚信,连有的政府和机关也没了诚信,他们学着生意人的这些观点,变着戏法的把政府的钱变为自己的,有的为了自己升迁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的在花人民的血汗钱,建民心工程,改造城市居住环境。这样做让他们政绩有了,工程有了,升迁的机遇有了,钱也花光了,花光了又怎么样呢?贷款继续他们的这些工程,这些都是为了他们的私利,有很多的政府和机关亏空了,可还在吃喝玩乐,几年下来吃喝玩乐的钱,是几届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些刚萌芽的东西没有被社会和统治者们所重视,以至导致了很多的社会恶果。这些有人管吗?没有,这些有人问吗?没有,还说中国是一个监督检查机构比较健全的国家,什么纪委、监察局、检察院、审计局,可这些都没人去监察,去审计。慢慢地人们也习惯了让这些坑害人民的丑行的存在,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渐渐地消失了,没有人会去揭发,没有人愿意去得罪人。”晴江发牢骚说。

  “你说的就好比是人的一种习惯,习惯对人和物体都有一种惯性,我认为,好的习惯对社会和人都是有益的,而坏的习惯却对人和社会都是有害的,它会让人的信念消失,意志破灭,失去原则,它虽然给人一种不断向前的力,也会引导人不断的向前,可这种力不是一种推动力,而是一种对社会和人的阻碍力,说明白点,你不觉得它就是一种对人和社会的一种道德、品质破坏力。”王晖说。

  “你的观点上升到了一种理论,用惯性力来比喻人的这种习惯,太恰如其分了,刚好能说明现在的人和社会现实,只是我们不能学他们,我们必须坚守我们的原则和信念,我相信将来的一天,会有人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晴江说。

  他们有时间的时候,就喜欢在一起谈论生意之道和做人之道,两者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以及怎样把这些同他们的观点结合起来,从中得到很多的启发,更好的把这些启发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与此同时,他们的生意经过了一年多,也变得越来越好,到了年底,经过核算,纯利润达到了八十多万,他们两个都感到特别高兴,这是辛勤努力的结果;他们一起去一个很豪华的饭店搓了一顿。这一晚,他又和王晖去一家豪华的酒店每人找了一个女人过了一夜,他的身心有这种渴望,这种生理的欲望让他不时的会想去找个女人过性生活,每当释放过后,又觉得心灵有一种飘零的感觉,没有归宿,只有一种无言能语的失落,这种失落感让他觉得恐惧,也由此产生一种孤独和寂寞,它害怕他这一生就这样重复着这样的日子。

  第四十六章 结束飘零(2)

  到了过春节的时候,他们发了一点奖金给工人们。在晴江看来,自己虽然是老板,但所取得的这些利润不是他们两个所能达到的,这些员工也付出了很多努力,说句实话,每个人都在创造价值,有体力的、脑力的,如果一个人真想把事做大,不能忽视了他人的存在,特别是做企业的老板,要充分认识每一个人的价值,调动很多人的积极性,才能有为,也才能有所为。

  正在他们为自己的厂取得这么好的效益而高兴的时候,没过多长时间,晴江的单位就通知他说,中央有文件要求所有行政机关停止经商,并且要进行公务员改革,单位领导通知他,要他回去上班,厂是刚取得一定的效益,他和王晖又合作得很好,这件事让他很为难,他想了好多天,最后还是下了决心,想回去上班,他只好找王晖商量,并对他说:“王晖,真对不起!中央有文件要求所有行政机关停止经商,并且要进行公务员改革,单位领导通知说,要我回去上班,你看这件事怎么办?”王晖听了晴江的话,态度很坚决的回答说:“你不能回去,你不想想我们的厂刚办起来,又刚取得效益,你这时候回去,我怎么办?厂没有你不行,你想想还有没有其它办法可以不回去?”“我问了,单位说,无论什么原因必须回去,公务员改革是一定要进行的,不去恐怕是不行,否则只有辞职。”“那你就辞职,你觉得辞职有什么?难道你不相信我们的能力会比在单位更能发挥?自从我和你认识以后,我也想了很多,你这个人的性格在官场上不会有什么发展,因为你的性格太直爽,不具备为官的素质,还不如我们共同在一起发展。我还有很多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想法,因为我们都太忙,一直没有对你说,你应该相信我们肯定会越来越好。”王晖说。

  王晖说完,晴江很感动,他是一个容易动情的人,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只要它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是诚恳的,他都觉得珍贵,这是他活着的希望,可他确实是下了决心,想想自己这么几年来,虽然在物质上比以前好了一些,可情感却是空的,他已经是过了三十岁的人了,他不能和王晖比,他毕竟比自己小几岁,还可以再等等,而自己在情感方面的压力实在是太大,家里总是在问这件事,像他这样每天在外面跑,没有机会去认识女孩子,即时认识了,也不是同一层次的人,他的内心有时很矛盾,始终感到有一种不安和困惑让他觉得不自在,说实话他觉得自己需要一种安定的生活,这样他才觉得真实,否则他就会莫明其妙的感到伤感,在他看来无论有多少钱,也难于让他的内心有一种稳定感,这是他下决心想走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他觉得他不喜欢这种在外打拼的生活,在外拼搏了这么长时间,他觉得很累,自己的身体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他在和王晖办厂这段时间,他病了好多次,每次都要打吊针,都要治疗好长时间才能好,他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实在是太差。虽然王晖没有说什么,可他觉得时间长了会误他们的事,如果将来有了更大的发展,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得住,从这些所发生的事里,他又想起了常闻给他算命时说过的话,说他是财旺身弱,不能有很多的钱,否则会伤身,这也慢慢地印证了常闻的话,他经过慎重考虑,只好选择放弃。

  接着他对王晖说:“是的!自从我们认识以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一起在商场上有了一些发展,说实话,你也知道我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我也是非常的舍不得走,可你也知道,这么多年来,我对钱没有更多的概念,这次我和你一起出来办厂,我更大的愿望是想和你合作一把,也想了解一下自己在经商方面是不是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你也许会笑我虚伪,可我对你说,这不是虚伪,这完全是真的,我相信你会理解我的真实想法。”

  “可你无论如何也不能走,你真走了,我们的厂怎么办?你可是占有四成股份的,难道你不想要了?”王晖问。“我既然想好要走,我就没考虑要这些股份。我想好了,把这些股份都给你,你可以寻找其他的人和你一起合作,我想这对于你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谁看到我们厂的生意都会考虑和你合作的。”晴江说。“你简直是瞎说,你真让我失望了,想不到你会中途退缩,如果是这样当初我们就不应该合作,你简直是瞎扯淡。”王晖非常生气的骂到,接着他还不停的在骂晴江一些脏话。晴江平时也是很不骂脏话,可他也是被王晖骂得很生气,他也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的对他说:“你才是瞎扯淡,你怎么这么不讲道理,你以为我愿意回去?可你知道我也是很无奈,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不知道怎样来选择我的人生道路,你也知道我很迷蒙。你也应该为我想想,说句实话,我的心灵和身体的需要只能让我选择一种稳定的生活,难道你不明白?这几天我想了很多,也许这只能是我唯一的追求,难道你不明白?”他们还在一起争吵了好长时间,这是他们第一次争吵这么多,为晴江的即将离去,也为他们共同的事业。

  最后王晖还是同意了晴江的想法,可他对晴江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晴江现在晢时还不能离开厂,只有到迫不得已时才能走,一方面是要等他找到合适的人来接替后才能走。另一方面是他要晴江先回单位来看看,有没有其它办法能再停留一段时间,晴江只好同意他的意见。

  第四十七章 药政中医管理(1)

  晴江从王晖那里回来后,接着就上班了,他被分在了药政中医科,药政中医科是刚刚才成立不久的科室,本来在以前是没有这个科的,晴江刚参加工作时,这个科的业务都是由医政科管,可后来因为局领导想把一个姓刘的老同志安排去当科长,就设置了药政科,这个科成立后,最先是由老韦和另外一个老同志在这个科,那个姓刘的老同志是老韦的死对头,他们关系闹得很僵。当晴江回来上班的时候,那个姓刘的老同志已经退休,老韦也已经回药检所上班。再说王云文最先从服务公司回来,他原先又是办公室副主任,局长想给他一个合适的位置,就把他安排在药政科,因为他是学中医的,就把中医划给了这个科。所以,这个科就被改名为药政中医科。

  很多时候行政机关的科室设置都是因人的位置需要而设立,本来中医是属于医疗的范畴,可就因为王云文是学中医的,就把中医划到了药政科,因大部分中医院都是刚成立不久,很多中医院都还处于困难时期,中医是祖国的传统医学,因为西学东进的原因,中医被西医挤得很难生存,现代的很多中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以西代中,很多的治疗不得不以西医为主,各级中医院很多脱离了传统中医,另一方面中医的治疗见效太慢,很多疾病在中医一时难于见到疗效,所以中医就慢慢地被西化了。

  虽然卫生部提出了“以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可现实就是这样,中医只能是西医的一个附属,许多西医学者对中医产生了一些歧视,认为中医就一支笔,三个手指不能完全诊断和治疗疾病,没有了华佗、扁鹊在世时的神奇。中医理论也就慢慢地没有引起社会和学者的重视,它就像曾经在现实中芬芳过的花朵,到了一定的季节,因传说中的花神飞走了,它们也就随之消失,由现代的西学所取代,逐渐走向了枯萎。

  在中西医的学者中,中医学者总是被西医学者所看不起,并且他们总是在互相诋毁,更被人们看不起。其实在晴江看来,这两种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也就注定了不同的命运,中医的理论是系统的、抽象的、整体观很强的理论,它的神秘如同中国的文化,有着许多让人向往的地方,它不但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玄学,在古时候一个有成就的中医学者,他不但要具备中医学理论、药学理论,而且还要精通易理学和命理学,他们运用这些易理学、命理学理论,来推理人的生与死,人什么时候会生病?只有把易理、命理与传统的中医学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中医学者,现在很多的学者不具备这些玄学理论,本来中医就是与玄###系在一起的,可很少有人能够知道,中医它就像一个君子,有着一种少有的风雅。而西医理论是一种现代的、直观的、讲求实效的理论,它最能适应人们对疾病的需要,它就像一个现代人,也像一个现实主义者,它总是为了人的最需要而存在。

  初到药政中医科工作时,晴江很不习惯,一方面那时的他还是个喜动不喜静的人,又加之在外面做了几年的生意,习惯了自由自在的在外面跑;另一方面因刚来药政中医科,对工作又不熟悉,他总是坐不住在办公室,王云文安排他的工作就是每天上班时看看文件,本来他希望边看文件,边能在现实中学到一些药政和中医的管理知识,可因为他与王云文的关系不融洽,很多事王云文不让他参加,他也不能说什么,毕竟王云文是科长,他只是科员,得服从他的安排,在机关工作这么多年,从前的主动和年轻时的锐气也慢慢地也被磨了许多,他的个性中留有最多的是忍耐,在这种忍耐中慢慢学会适应。

  很多时候,他和王去文成了坐在同一办公室、同一对面的两个陌路人,没有语言,没有彼此的问候,他们基本不问对方的事,就这样一直保持着沉默,晴江除了看看文件外,什么也不说,也不想说,这真是应了“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句至理名言的实质,那往日的友情,那些曾经在一起畅谈人生、理想、哲学、文学的日子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种无言的心理对抗,一种彼此不能沟通的长久的沉默,这是晴江觉得最难忍受的,他们的思想和意识成了沱雪峰冰山上的牛郎峰和织女峰,彼此在酝酿,彼此在储藏,但没有交流。

  第四十七章 药政中医管理(2)

  这样的日子平静的过了一段时间,王云文对他越来越有意见,只是他们都压在心里没有说。有一天早晨,晴江有事出去了一会,王云文呼他回来,晴江一进办公室就看到王去文一脸的不高兴,他阴沉着脸对晴江说:“小方,你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上班到处乱跑,你给知道很多老同志对你有很多的意见。”“有什么意见?”晴江问。“他们说你不按时上下班,又到处乱跑,影响很不好,你可得注意影响。”晴江听了他的话,心里很是不高兴,就绷着脸问他说:“谁这样说的?”“这你就没有必要再问了,反正是有人在局领导面前这样说的,他们要我提醒你。”王云文说。“你也知道自从我来到这个科,你安排我的工作我是每一件都很好的完成的,每个人都会有点私事,再说在机关工作的人那个不是这样,无论是私事,还是公事,都是利用上班时间去办,你也不会不明白,其实你说的这些所谓的意见,我也知道是谁说的,你也用不着拐弯抹角的变着法说我,我一切都明白。”晴江说。“你明白就好,我不知道局领导为什么要把你安排来我这个科?本来我是不想要你的,我想你也应该明白,你的能力不强,如果不是我考虑到我们是老乡,我是不可能要你来这个科的。”王云文说。

  晴江听他这样说,更是鬼火冒,他接着对他说:“你什么意思?你认为你的能力比我强?我明跟你说,只不过你的机遇比我好一点而已,有什么了屄不起的。如果你不想要我,现在还可以去和局领导说,他们同意我马上离开这个科,我不信离我开这个科就没有人会要我,你别自以为是。”王云文看到晴江也不是随便就能打发的人,他只好又说:“算了,还是别在说了,我只是希望你注意一点自己的形象,免得别人在我面前说着不好听。”晴江听他这样说,也就没有再说话。

  晴江知道王云文是个最喜欢假冒别人或领导的话间接说别人的人,晴江最了解他的为人,以及他的心里,其实他对晴江说的这些话就是他自己想说的,根本没有人会这样说,他只不过是想借此把自己压抑在心里的话说出来,想给晴江一个下马威,可晴江是什么人,他也不想想,他并不是随便就能让他屈服的,无论是在强权面前,还是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压力,他都会泰然处之,他的敏感和细腻,还有他所知道的心理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让他准确的判断出一个人说话的真实性,这是别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不过王云文这个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他能知难而退,这叫“鬼怕恶人”;他能知难而退的原因是:一方面是他怕影响他将来的发展前程,另一方面他也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他知道他一旦和晴江关系闹僵,一个只有两个人的科,工作也不好开展,还会让别人笑话,他只好能忍就忍,尽量不让事态扩大,这也是晴江觉得他具备的唯一优点。

  一般在机关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吃脚的一般不怕穿鞋的,也就是当兵的不怕当官的,如果是在一个科的几个人关系融洽一些,那么协调就好一些,工作干着就顺利得多。如果几个人关系不融洽,那么很多工作都是你科长一个人的,别人不管也不问,只有你科长去干,干好是你的,干不好也是你的,很多人只会保持一种沉默。有的会当领导的人就知道,他们把同事当作朋友,有事相互协商着干,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或者说至少能应付好领导和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可在现实里就是这样,很多人不是想着怎样整治别人,就是有好处一个人想着去拿,没有坦诚相待,也不把一般的工作人员当人看,这样就调动不了其他人的积极性。一般来说,能和同事处理好关系的人,下面的人喜欢你,可领导不喜欢你,你也就当不了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人不能当官,能当官的一般就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