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部分阅读

作品: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作者:眼泪的颜涩|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4 13:47:49|下载:温度决定生老病死TXT下载
  我所理解的温度(1)

  谈到温度,大家并不陌生。虽然温度无处不在,而且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个气象学上的概念,只在天气预报时才会去关注。至于温度在维持我们的健康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温度怎样决定我们的生老病死,我们又该怎样利用温度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恐怕就很少有人去思考、去探究了。那么就让我带你踏上神奇的生命探索之旅,去发现温度的决定性作用,去运用温度来保证健康、应对疾病、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吧。

  人类生存的地球,有着常年平均17c的温度,给万物生长提供了最好的生长条件。因为有了适宜的温度,才有了美丽的山川、河流……才有了生命的诞生,所以温度决定了地球上万物的存在。而太阳系其他行星没有生命迹象,并不仅仅是缺水,缺的还有适宜的温度。像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00多度,水都蒸发了;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等,因温度在零下100多度,水结成了冰。

  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使毫无生机的冰块变成充满活力、滋养万物、源源不断流动的水,又是温度使水变成了水蒸气,从而使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滋润。温度不但使水的外形发生了变化,而且还使它的功能发生了改变。

  这个水对我们的人体而言就是血液,它营养和滋润着我们全身。而同样是温度,才使血液有了向前涌动的力量,并且使血液在全身循环不息,维持着各个脏器的生理活动,生命才有了保障。温度降低,血液流速就会减慢,出现滞涩、淤堵等改变;温度进一步降低,血液就会凝固,人就面临死亡。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当体温在35c~41c时,人的意识尚清醒;当体温超过41c时,人体的肝、肾、脑等器官将发生功能性障碍,连续几天42c的高烧,足以使成年人死去;而当体温下降到35c时,人的死亡率约为30%;低于25c度时,生还的希望非常渺茫。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体温保持37c左右的相对恒定的规律。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也总结出了保持体温的方法:当天气寒冷时,就通过增添衣服、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以及积极的运动来产生热量,并运用各种设备取暖;当天气炎热时,就通过减少衣服、吃一些清凉的食物以及出汗来调节体温。这样就为生命提供了最佳的温度环境。

  临床上常规测体温,主要是测几个部位,一个就是腋窝,另外就是口腔和直肠。一般说来,直肠的温度最高,大概是c~c,口腔的温度略低,腋窝的温度最低;但是腋窝由于测量起来比较方便,所以用的是最多的,正常人的腋窝的温度一般是36c~c。

  可见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代表人体真实温度的内脏如肾脏、心脏、脑部等的温度,到目前还无法临床测量。就因为我们无法测出身体内部主要脏器的实际温度,常规测量的体温不能反映身体内部的真实情况。就如导致人类死亡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无论是发病的初期还是严重到随时危及生命的时候,常规测量的体温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所以这就很难让我们察觉出温度对身体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更不会想到温度能够决定人的生老病死了。

  要想对此有深刻的了解,我们可以先观察身边的农作物。虽然施肥、浇水和松土是保证农作物生长的最基本条件,可是,农民并不能指望一年辛苦劳作下来,农作物肯定生长旺盛,肯定能丰收,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每天都是阳光明媚,每年都是风调雨顺。一场寒流下来,再茁壮的农作物也会遭殃。冬季来了,再怎么浇水、施肥、松土,植物也不会生长;只有等到万物复苏的春季,种子才会发芽。

  我所理解的温度(2)

  大自然的温度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因此,只有保证农作物所需要的温度,再加上农民的辛勤劳作,才能看到生机勃勃的田间景象。

  对于人来说,日常饮食就等同于对农作物浇水、施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体育锻炼和疏通经络就等同于为农作物松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保证体内各种管道的畅通,使体内的废物及时排出体外。可是,当你的身体营养供应充足、新陈代谢良好时,你是不是就不会生病,是不是就能延缓衰老,是不是就能到了百岁高龄依然充满活力呢?绝对不是。因为同农作物和其他万物一样,人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在排除了意外伤害后,人同样需要一个适宜的、四季如春的温度为身体保驾护航。

  这从我们的传统医学中也可窥见一斑。中医指出,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充足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通俗地讲,血就是流动在血管内的红色液体,营养、滋润着全身;经络就是遍布全身的各种通道,这都很好理解。但是何为气?气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气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华”和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所组成。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也就是具有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以及维持脏腑组织的各种生理活动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医学上的气与温度的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除了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外,剩下的先天之精气和水谷之精华就都能用温度轻易地解释了。

  先天之精气实际上代表了“先天之本”的肾。肾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煦、照耀着全身。孩子被称为纯阳之体,就是因为肾阳足。肾阳足体温就高,孩子火力旺,代谢就旺盛,因此总是处于生长发育的状态;而老人肾气衰了,体温就偏低,火力不足,代谢也就变缓了,身体状况逐渐衰弱。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全身热量和能量,这样,生命就要停止。”

  肾就是人的根,如大树的根一样,只有在根上施肥、松土,植物才能生长旺盛。只要根能不断吸收营养,树就能不断强壮,同时它的根又会向大地更深、更远的地方伸长,就能抵御风沙等自然灾害。即使树干给吹断了、吹折了,只要有根在,大树还会发新枝、长新长的一生。胎儿生长、发育完全依赖母体的营养供应,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就像一粒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里,自然长出健壮的小苗,种在贫瘠不肥沃的土壤里,长出的苗则又细又弱。

  怀孕时母亲的血液就是孩子生长的土壤,母亲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母亲血寒,就是身体内寒气较重的母亲,在怀孕前就伴有痛经、腰酸、背痛、腿痛、颈肩酸痛现象的,或在怀孕期间贪吃了大量寒凉食物的女士,孩子生下来自然就寒气重,容易出现黄疸重、湿疹、吐奶、腹泻、感冒、咳嗽、哮喘、过敏等症状;母亲血少、血稀,在怀孕前就有贫血、头晕、睡眠不好、便秘、腹泻的,或有节食减肥经历的女士,或在怀孕期间反应重、胃口不好、挑食的,孩子生下来自然也就血少,容易睡眠不好、夜惊、胆小、爱哭闹、自控能力差,容易腹痛、腹泻、便秘、湿疹、感冒、咳嗽等。寒湿重就会造成血液生成的减少,而血少、血虚的人本身身体内的热量就少,抵御寒湿的能力差,这样各种疾病就在孩子小的时候常常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只要没有治愈,很多病是陪伴孩子终生的。我们常见一些整天病病歪歪的人,这些人从小到大没有健康过,没有精神头十足过。因此妊娠期母亲身体内寒湿重不重、营养状况好不好,是影响孩子先天之本的真正原因,也是孩子体质是否强壮的根本所在。那些先天寒湿重、营养不良的孩子才是真正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如一阵大风吹过,那个先天足的粗壮苗只是摇一摇、晃一晃就过去了,而那个先天不足的细弱苗很可能就被吹弯了、吹倒了。当然,这种孩子并不是就没有希望了,只要加强后天的喂养、锻炼,还是可以弥补的,但先天不足带给孩子的缺陷是存在的,这类孩子很难像先天充足的孩子那样结实。

  如果先天不足的孩子在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经常去吃没有营养的零食及各种饮料、冷饮,大量地贪吃寒凉的水果及反季节的蔬菜,造成各个脏器都没有吃饱、吃好,发育不完善,到长大成人后,各个脏器发育合格应该得100分的话,这些没有吃饱的脏器只发育到了70分或80分,带来的结果就是各个脏器本身的虚弱、功能的低下,各个脏器应该去完成的工作大打折扣。到了中老年,各个脏器开始衰退的时候,这些本身没有发育成熟的器官就会提前衰老,各种老年性疾病提前出现。

  从小寒湿重的孩子,脾胃的消化功能都不好,造成了营养不良加重。这类孩子从没有好的脸色,发青、发白,大了后脸上很容易长痘,十几岁就会喊颈椎不舒服、腰痛、腿痛,而且这类孩子的身高都普遍低于父母。由于身体内的血液少,大量运动后就会吃不下饭,疲劳难以恢复,因此越是身体不好的孩子越不爱活动,这样心、肺、骨骼都没有经过锻炼,自然就不强壮。反过来,不爱运动的孩子胃口又总是不开,消化功能弱,睡眠也不好,入睡难、易出汗、睡不沉,而睡眠不好的孩子身上最容易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急躁、多动、抑郁等情况多有发生。

  因此,当你明白了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取决于先天素质,取决于后天的营养,取决于少年时期的体育锻炼,取决于睡眠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是否贪凉及过多食用了寒凉的食物时,就知道一个孕妇的营养多么重要,你就知道生活中如何去避免这些致病因素的出现;就知道孩子的饮食绝对不能马虎,必须在平时的一日三餐上下功夫,注意食物的营养、新鲜,并尽量少吃反季节的瓜果蔬菜;就知道要保证孩子体育锻炼和尽情玩耍的时间,就知道平时在使用空调时,千万别把温度调得太低(真希望在夏天里进入各种公共场所的时候,不至于被开得很冷的空调冻得够呛。温度调高一些,不要低于26摄氏度,不但免除了大众受寒凉,还能给国家节约能源)。

  体温降低造成动脉硬化(1)

  一位朋友住院开刀,术后输血的时候我看到输血皮条的过滤网上有一层黄色的脂肪。我这位朋友是个胖子,血脂高,爱吃肉又不喜欢运动,怕热,特别贪凉,一到夏天就离不开空调,喜欢喝冰镇的啤酒、饮料,冬天还喝冷饮。

  现在正好可以给他上一课。我就指着过滤网上的那层脂肪对他说,给你献血的人一定是一个血脂高的人。什么是血脂高?就是血里的油多。你看只给你输了200毫升的血,过滤网上却滤出了厚约2毫米的油,那么这个人的血管里可以说到处都有油。一旦遇上体温下降,就比如来了寒流,受了凉或者寒凉的东西吃多了,油遇冷凝结、沉淀,就会堆积在血管壁上,而冷的同时血管又会收缩。如果这种情形长期、反复出现,就很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如果堵的是心脏的血管,轻者心肌缺血、心绞痛,重者心脏因大面积缺血而停跳造成人猝死;如果堵塞在脑部血管,轻者头昏、头痛、肢体麻木,重者脑部长期缺血、缺氧,结果自然也是导致死亡。动脉硬化(即动脉粥样硬化),指的是血管里看起来似粥样的黄色东西——也就是胆固醇等脂质——积聚、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壁增厚,使血管管腔变小。动脉粥样硬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是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生,在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

  医生会告诫那些患有高血脂的人,一定要少吃猪油、肥肉、动物内脏和蛋黄、奶油等食物。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吃这些高脂肪的食物比较多,血脂却是正常的;而有些人,特别是老人,平时已很少吃荤了,以素食为主,可血脂仍然偏高。另外,即使一家人吃同样的饭,有的人血脂高,有的人却血脂正常。看来高血脂的形成虽与这些食物有一定的关系,但决定因素并不是这些食物,而是由肝脏这个人体化工厂对脂肪的处理能力决定的。

  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由于血液供应充足,肝脏的重量和体积在一生中是最重、最大的,这个时期肝脏的工作状态也最为旺盛。因此,这时即使高脂肪的食物吃得多一些,肝脏也能将吃进去的食物全部变成能量去营养各个脏器。各个脏器的功能运转正常,人的精力、体力都是最旺盛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开始退化,给肝脏的供血每年都以1%左右的速度递减。到六十多岁的时候,肝脏的重量和体积随着供血的不断减少在变轻、变小,西医称之为“正常生理性老年肝”,也就是肝脏缩小了,这种缩小的肝脏所有的功能自然都减弱了。原来吃一斤肉没事,现在只能吃六两,多了就代谢不了,血脂会高;原来可以喝一斤酒 ,现在喝七两就醉了。肝脏供血减少,分泌胆汁的能力就减弱了,对食物及脂肪的消化能力下降,血液生成就会减少;肝开窍于目,肝对眼睛的供血减少了,眼睛就老化了,视力模糊了;肝主筋,筋脉的供血减少了,四肢的活动就变得不灵活了、无力了、麻木了;肝藏血,当妇女肝血不足、血海空虚后,月经的量就开始减少,最后闭经,进入老年。

  体温降低造成动脉硬化(2)

  要想肝脏恢复功能,唯一的方法就是给它供应充足的血液。肝脏在中医的五行中属木,木能否生长、强壮要靠水来滋养;水在中医里是肾,肾主水。也就是说,只有肾气足,肾的水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肝脏,让肝脏滋润起来,生长起来。在全身各脏器中,只有肝脏具有生长和自我修复的本领。肝脏即使被切除一部分,半年、一年内又可以长出新的,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而这种再生能力必须在血液充足的前提下才能完成。

  让肾气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补肾、暖肾。而现在的人,不分季节地贪吃、误吃寒凉的食物,就是在不断地在给肾脏降温;降温的结果就是血流速度变慢,血管遇冷收缩,以及血液生成变少,从而造成各脏器(包括肝脏在内)的供血减少。

  血管内的血脂多,就如四处飘动的雪花慢慢堆积,使血管壁的内径变小,造成淤堵,更加重了各个脏器的供血不足。肝脏的供血减少,功能下降,脂肪不能完全代谢,堆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堆在血管里又加重了血管的淤堵。

  目前治疗高血脂的方法,多数是设法将血管中的血脂排掉,就像用各种方法去扫雪。但在扫雪、排雪的过程中,用的都是泻的方法,久而久之不但伤了身体的正气,还造成血液亏损,而且很多降脂药物属性寒凉,反过来又加重了身体内的寒湿,造成了恶性循环。这就是为什么目前血脂异常的人越来越多,却没有特效药的根本原因。

  我的治疗理念不是将雪扫掉、排掉,而是给大地升温,让雪融化,融化后的雪水去滋养大地,不但疏通了交通,还能变废为宝。

  实践证明,当我让患有高血脂的病人忌掉寒凉的食物,并用青艾条熏全身的方法很快给身体升温、祛寒(严重的一周熏二次,用做保健的一个月熏一次),再配合补血、补肾的食物(如后面介绍的自制固元膏,当归粉、鳝鱼、牛肉、海虾等),尽快地补足血液后,病人血脂的各项指标都会下降,轻度的一般一周至半个月恢复正常,重度的1~3个月也基本能降到正常。脂肪肝也随着病人血液的充足、温度的升高慢慢趋向正常。如果遇到肝火大的病人,可以先让他吃几条生泥鳅去肝火,治疗的效果更好,同时嘱咐病人最好每天坚持用桶泡脚,坚持每天背部撞墙20~30分钟,疏通经络、疏理肝气。

  温度升高后,血管内堆积的杂质开始融化,不仅融化了血脂,还融化了血糖、尿酸等。因此经过我的综合调理后,病人血液的各种不正常指标全线下降,血管的淤堵明显减轻,血管的管腔变大,血管壁变薄,血液循环明显增快,各脏器的功能全面恢复,而且血压也会慢慢趋于正常,动脉硬化也会渐渐地好转。

  19世纪法国名医卡莎尼斯有一句名言:“人与动脉同寿。”意思是说,人的动脉在不断硬化阻塞,最后重要脏器(心、脑等)梗塞坏死之日,也就到了人死亡之时。因此保血管就是保命,血管年轻有弹性,生命就充满活力。

  华人书香吧 想看书来华人书香吧

  体温降低引起癌症高发(1)

  癌症是人类最难以战胜的疾病之一。人人都觉得癌症太可怕了,它不是你的意志所能控制的,它仿佛完全无规律可循。所有的人都会在癌症面前乱了方寸,盼望着手术刀一刀下去癌症就被彻底清除,盼望着吃了昂贵的抗癌药,癌症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治癌的方法越来越多,治癌的费用越来越高,可结果时常是人财两空。

  一次,我看到报纸上有这样一篇报道,贪官被抓后三年中患癌症的概率是70%,压抑的心情使他们全身处在一个紧张收缩的状态,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极易形成肿块。

  这个肿块到底是因什么被堵才会出现的呢?如果堵在血管里,出现的是心、脑及各个脏器的缺血症状,比如脑梗、心梗等;如果堵在神经上,只会造成肢体或局部的疼痛、麻木,使活动受限。而癌症的淤堵不像是堵在血管,也不像堵在神经,那到底堵在哪里呢?

  我从自己行医的实践中得到一些启示,认为是堵在经络上。经络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现,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脏器就好像一个水池,而经络正是水池的下水道,水池能否正常工作,完全取决于下水道是否通畅。当下水道不太通畅时,它就会冒泡泡,就如人体脸上长“痘”、身上长疖子、囊肿一样,是在提醒你身体内已有废物堵住了。如果你没理睬它,继续使用水池,而且经常让一些不易分解的东西流进去,下水道就会被堵上了。如果你还在继续使用水池,里面的水就会漫上来,在人体上发现多出来一块东西。此时下水道还没有被彻底堵死,还有内循环,水池内漫出来的东西还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这时的肿瘤即良性肿瘤。久而久之,下水道被彻底堵死了,漫出来的东西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变烂了、臭了,也就是人体发生了癌变。在完全淤堵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使用水池,这时臭了、烂了的污物就会漫出水池,污染到其他地方,也就意味着癌症转移、扩散了。

  在这种被彻底堵死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缺氧的条件下,所有细胞都是无法正常活下去的——幸好不是急速缺氧,而是慢慢缺氧。在困顿缺氧的环境中,无法适应的细胞就逐渐死亡,但也有些细胞在不停地寻找“出路”,不甘心就这样死去。它们奋力挣扎,像达尔文描述的一样,最后突变成不需要氧气也能生存的怪物,而且从此反而讨厌有氧的环境,不再受身体的控制。这种突变后的细胞,就是令全世界的人闻之色变的癌细胞。率先发现癌的产生是由于氧气不足的人是奥托·沃柏格(otto bsp;为什么癌症病人越是年轻,病死率就越高?因为年轻人比老年人新陈代谢旺盛,排出的废物多,所以淤堵后转移得也就快。现在癌症的发病率是过去的好几倍,与环境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有关。物质中不易分解的化学成分多了,进入下水道后就容易造成堵塞,而这种淤堵的过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淤堵的过程中,如果身体出现一些转机,如心情变得开朗、经常运动,使全身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淤堵的情况会有所缓解或者彻底通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癌症可以不治而愈。反之,在淤堵的过程中过度疲劳,或心情紧张、压抑则会加重淤堵,还有就是长期的受寒凉,也是加剧淤堵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治疗的病人中,因长期受寒凉或贪凉造成淤堵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但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

  几年前的冬天,我去了一趟北方,发现那里冬天的阳光非常充足,除了下雪天,大部分是大晴天。而在我家乡南京,冬天里还会阴雨连绵,虽然气温不是很低,但人会感觉很冷。每到下雪的时候,我都会和儿子到外面堆雪人,但第二天雪人就会融化。南京的雪通常是存不住的,而北方的雪就很难融化,为什么北方阳光充足感觉不是太冷,冰雪却积得住呢?朋友提醒说,是地温,北方地温低因此雪不化,南京地温高因此雪存不住。

  这使我联想到我们的身体。地温在我们人体来讲不就是身体内的温度吗?人体内不能及时排出和没能完全消化的各种代谢产物和污染物,就如下的雪。但只要身体内温度适宜,四季如春并经络通畅,再大的雪也能融化。而且融化后的水在身体内就是血液,可以反过来重新被利用,重新营养我们的身体,没用的杂质则通过汗液、大小便及时排出体外。但是当我们身体的“地温”低时,雪无法融化,自然就在身体内形成淤堵,形成肿块。

  想看书来华人书香吧

  体温降低引起癌症高发(2)

  著名的运动医学家范阿肯教授,在对450名40岁以上坚持运动的人和450名不运动的人跟踪调查8年后发现,长期坚持运动者比不运动者的得癌率低90%,而且坚持运动的患者的死亡率也比不运动的小得多。研究认为,运动能使人体温度升高。据测定,运动时肌肉产热高,剧烈运动时体温甚至上升至40c以上。

  科学家发现,癌细胞对热的承受力远不如正常细胞,因此容易被杀死。运动使人体大量出汗,汗水可以把体内的一些致癌物质及时排出体外;运动还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使体内出现的癌细胞就像急流中的小砂粒一样,无法在某个内脏器官站稳脚跟、生长发育和转移扩散。

  癌症又称“岩症”。当我亲手摸到乳腺癌病人硬如岩石的肿块时,当我亲手摸到腹部癌肿全部转移而僵硬板结的肚子时,当我亲手摸到癌症破溃的伤口如岩石般僵硬的时候,才知道为什么癌症的伤口是世上最难愈合的,因为它不具备生长的条件。你见过冰块上长植物吗?你见过在寒冷的冬天,植物也能生长旺盛吗?

  世上疑难杂症,难的是没有对症治疗,难的是不知患病的根源来自何处。而当你了解了身体最基本的需求,知道了致病的真正原因时,你就能针对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身体缺什么你就补充什么,这种对症治疗的效果,就如四两拨千斤,不但省时省力,而且疗效长久。

  癌症表面上来势凶猛,但仔细分析,它与其他慢性病并无本质区别。就如冠心病患者,当心血管堵塞达到50%后,在疲劳或情绪激动时会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的症状,可是到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问题。当心血管进一步堵塞达到70%~75%,医院里的设备才会检查出心肌缺血症状,给你戴个帽子——冠心病。当心血管堵塞达到90%的时候,心梗就会随时发生,生命就处在危险的边缘。

  其实癌症也一样。肝癌多数是由“肝炎—肝硬化—肝癌”一步步发展来的;胃癌多数经过了“胃炎—慢性胃炎—胃癌”的过程;妇科癌症也多是“妇科的反复感染—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这一规律。面对癌症时,急于一下子治愈是不现实的。癌症是心情不好、生活无规律、饮食不合理、贪凉,还有抽烟、喝酒及慢性炎症等不良生活方式及其他不良因素长期作用于身体所造成的。

  在发现癌症后,首先应该做的是赶紧踩刹车,将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纠正,特别是祛除寒凉食物对身体进一步降温的影响。然后再根据你所患病的具体脏器的喜好进行调理,这个脏器喜欢什么你就给他什么,这个脏器怕什么你就避免什么,用书中介绍的各种方法顺着它慢慢调理,与医院的治疗相配合。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癌症也是一样,只要你天天抽,就能做到及时控制症状、保住生命。再往后只要坚持抽就可能使肿块缩小、消失。当然这不是一两天的事,因此在癌症面前必须冷静,这是慢性病,不是冒险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确立带癌生存、带癌长寿的信念。

  据报道,75岁以上的老人死因主要是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等。他们生前都没有肿瘤症状,结果在做尸体解剖时发现,48%的人体内都有一两个恶性肿瘤,甚至有的长得很大,但并未给生命带来威胁。因此带癌生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一味地追求杀癌的力度和强度,在采取必要的杀癌手段的同时,还要把癌症和其他慢性病的存在,看作是一种常态,进行必要的协调、理顺,给它转化的条件及环境,而对待细菌、病毒和外来传染病的入侵,则应该像对待敌人一样毫不留情打跑它们、消灭它们。

  华人

  如何理解“血”“寒”“湿”“风”“虚”(1)

  前面我们详细探讨了适宜的温度对人体的意义,以及温度降低对自身、对后代所产生的后果。那么,人体的温度又靠什么来维系?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为了更透彻地理解温度,我们需要学习 “血”“寒”“湿”“风”“虚”等基本的医学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