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74部分阅读

作品:大唐天下|作者:作者不祥|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6-10 08:23:30|下载:大唐天下TXT下载
  整齐。

  群臣依次进入含元殿,站好班次。

  李昌国的官品并不高,却给李林甫、太子李亨、安禄山以及群臣推到最前面站着。依他们想来,李昌国的封赏虽然还没有下来,一定不会差的,站以前面只是时间问题。

  再说了,李昌国是大英雄,立下大功的大英雄,要是站到后面的话,他们也觉得说不过去。李昌国本不想如此做,又推拒不得,只好站在最前面。

  “陛下驾到!”高力士尖细刺耳的声音响起。

  李隆基头戴皇冠,身着皇袍,大袖飘飘,整个人很是轻松,快步而来,如同在飞。

  看得出,李隆基今天的精神不错。这也难怪,他压住了杨贵妃的风头,大是扬眉吐气,要他不欢喜都不行。

  “参见陛下!”群臣见礼。

  “免了。”李隆基一挥袍袖,在宝座前站着,并没有坐下。扫视群臣一眼,目光最后停在李昌国身上,笑呵呵的,对李昌国极是欣赏。

  按照程式,今天应该是大加封赏平定吐蕃功臣的大朝会,在即将封赏之际,李隆基对李昌国是特别欣赏。

  “陛下,臣有本奏!”李林甫出班上奏,声调很高,有些震耳。

  “哦。说吧。”李隆基挥挥手,一副云淡风轻样儿。

  依他想来,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李林甫一定会有锦上添花的事儿,这是这么多年来的惯例,每有大喜之事,李林甫总能变出花样,让他更加欢喜,李隆基很是期待。

  “陛下,臣要弹劾杨氏满门。”然而,让李隆基意外的,李林甫竟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打击他的兴致。

  “好啊,你说吧。什么?你要弹劾杨氏满门?”李隆基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愣了好一阵,方才明白,李林甫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要弹劾杨氏。

  弹劾杨氏某一个人也就是了,竟然要弹劾的是杨氏满门,这也太兴师动众了吧?

  李林甫虽然有雄才,他这个相位更多的却是靠溜须拍马,讨好李隆基而来的。这么多年来,只要李隆基不喜欢的事他不做,李隆基不高兴的话他不说。只需要李隆基稍微露出一点苗头,他都不会去碰触。

  然而,今天却是例外,尽管李隆基的话已经很严厉了,李林甫依然装作未听见似的,头一昂,胸一挺,大声道:“陛下,臣弹劾杨氏满门,是杨氏满门。”生怕李隆基不明白似的,竟然特别强调一句。

  这次,李隆基没有错觉,听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眉头一挑,如同出鞘的利剑,脸一板,沉声问道:“为何?你为何要弹劾杨氏?还是杨氏满门?”

  李隆基语气极为不善,一股戾气透出,如此出鞘的宝剑。

  谁都知道,这是李隆基发作的前兆,接下来就是狂风骤雨。

  尽管李隆基把杨氏满门降了一级,不过,那是出于权谋手段,并不是他真的要把杨氏怎么着。李林甫要弹劾杨氏满门,他很是愤怒,有杀人的冲动。

  若是在平时,李隆基如此发作,群臣一定会噤若寒蝉,然而今天却是不然,只见群臣高昂着头颅,挺起胸膛,齐声道:“臣等附议。”

  群臣的声音很响亮,震得殿顶都在嗡嗡震动。

  “你们……”李隆基很是诧异,把群臣扫视好一阵,依然有些难以置信。

  虽说李隆基这些年不再勤政,不再如以前那般精明了,然而,他对自己的大臣还是了解的,分为几个集团。李林甫、太子李亨、安禄山以及杨国忠这些人,各有一批大臣拥护。他们彼此之间勾心斗角,你赞成的我就反对,我赞成的你反对,从来尿不到一个壶里,就从未取得过共识,象今天这般如此一致赞成的事情,就没有发生过。

  “你们为何要弹劾杨氏满门?”李隆基也是个精明人,意识到问题非同寻常。

  “陛下,杨氏依仗后宫之宠,满门富贵,仗势欺人,作恶多端,令人发指。”李林甫声音很是激昂,道:“杨氏之恶天下皆天,却不知杨氏之恶人神共愤,让要难以想象。”

  “哦。”李隆基眼里厉芒闪烁:“照你这么说来,杨氏一无是处,死有余辜了?”

  “正是。”李林甫仿佛愣头青似的,盎然而答。

  “那你说说,杨氏都作了哪些恶事。”李隆基一张脸阴沉,可以扭出水来。

  要是在以往,李隆基如此说话,李林甫早就改变了风向,今天却是好象没有听出李隆基的怒意似的,应一声,把杨氏的所作所为,一一道来。

  “不可能!”李林甫才说了件,李隆基就是一声怒吼,如同一头受伤的凶兽。(未完待续。。)

  第四十七章 罪己诏

  第四十七章罪己诏

  杨氏得宠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很多年。而且,他们的得宠一日胜过一日,很得李隆基的欢心。为了讨得李隆基的欢心,杨氏总是费尽心思大拍马屁,把杨氏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在李隆基心目中得分极高。

  李林甫所言,正杨氏在李隆基心目中的“高大全”形象截然相反。按照李林甫所言,杨氏是恶魔,来自地狱的恶魔,无处不在恶魔,他们吃人不吐骨头,恶事作绝,而且还是让人毛骨悚然的恶事。

  说的全是事实,然而,李隆基难以接受,这与杨氏在心目中的形象背道而驰。

  李隆基这一声吼如同雷霆,震人耳膜,群臣耳鼓嗡嗡直响,仿佛惊雷鸣响于耳际似的。

  要是在以往,李隆基如此大怒,群臣个个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出。今天,他们是个个高昂着头颅,挺起胸膛,凝视着李隆基,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

  “李林甫,你好大的胆子,你竟敢中伤杨氏。”李隆基指着李林甫,大声咆哮。

  “陛下,臣所言句句属实,没有一字虚言。若是一字不属,陛下可诛臣满门。”李林甫须发皆张,没有丝毫退让,昂头挺胸,盯着李隆基,大声抗辩。

  李林甫这番举动,反倒让李隆基很是意外,有些愣愣的,想了想这才道:“你没骗朕?”

  如此说话,他的信心有些动摇了。

  “陛下,丞相所言句句属实。”群臣齐声附和。

  “太子,你以为呢?”李隆基把群臣的话听在耳里,仍是难以置信,冲李亨问道。

  李林甫多次对太子李亨下死手,欲置李亨于死地,虽然没有得成。却与太子李亨成了死敌。在这真假难辨时节,李隆基不得不问太子李亨。

  这绝对是报复李林甫的良机,李亨眼中光芒闪烁,精光暴射。

  只需要太子李亨一句话,李林甫就会身家性命不保,李林甫大是惊惧,很是后悔。怎么就把话说得如此之满呢?

  群臣也是紧张,把太子李亨看看。再把李林甫瞧瞧,不知道帮谁的好。

  在李林甫迫害太子的事情中,最让太子李亨愤怒的是,两次逼得他把心爱的妃子休掉,方才自保。为此,他日思夜想,就是为心妃的妃子报仇。今天,这良机终于来了,他犹豫难决,沉吟不语。

  只需要一句话就报了仇,雪了耻,还能置李林甫于万劫不复之境。

  然而,杨氏作恶多端,让他气愤,若不为百姓讨回公道的话,他于心难安。

  “若不讨回公道。我能心安吗?”太子李亨扪心自问。

  “即使当上皇帝,也会愧疚一辈子吧。虽然皇帝的愧疚可以掩饰,可以粉饰,不让别人知道,可是,能骗过自己么?”李亨不断转念头,却是过不了良心这道坎。

  “禀父皇,丞相所言句句属实。绝无半句虚言。”太子李亨大声回答。

  “呼!”李林甫长吁一口气,提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生死悬于一线,李林甫惊出了一身冷汗。

  群臣打量着太子李亨。眼里多是赞许之色。可以想象得到,若是太子李亨借这机会公报私仇的话。一定会让群臣反感,很多人不会再认他为太子。虽然失去了报仇的良机,却是获得群臣的认可,这也算是有得有失吧。

  “太子,你好大的狗胆,竟敢骗朕?”李隆基早在太子李亨犹豫之际,就看出了苗头,他相信李林甫所言是真的。要不然的话,以太子对李林甫的痛恨,决不会犹豫,会脱口而出。

  尽管他已经知道了答案,仍是不能相信,也不敢相信。平日在自己面前表现得如同圣人一般的杨氏,怎么就能做下如此恶事坏事呢?

  做恶事就恶事吧,却还是人神共愤的极恶之事。

  这一腔怒火,无处发泄,全冲太子发作了。谁叫你是太子,李隆基的儿子,老子有火不冲儿子发,还冲谁发?

  太子李亨这是遭了无妄之灾,吓得不轻,心惊肉跳,忙大声回答:“父皇,儿臣不敢有丝毫虚言。”

  “你你你……”李隆基指着太子李亨,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是怒火暴发的前兆,要是在以往,群臣会个个低垂着头颅,大气也不敢出。今天却是个个高昂着头颅,与李隆基对视,没有丝毫犹豫。

  “呼呼!”李隆基大口大口喘气,胸膛急剧起伏,如同波浪一般。

  “呼!”过了老半天,李隆基吐出一口浊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问道:“还有什么恶事坏事,你们都说出来。”

  这让群臣很是意外,又是大喜,如此看来,李隆基已经信了,还百姓公道一事,大有可为啊。

  “李林甫,你说。”李隆基点名了。

  李林甫应一声,接着。杨氏所作的坏事恶事太多,一时之间哪里说得完,李林甫只难捡具有代表性的来说。李林甫能说会道之人,在他说来,条分缕析。

  更让人惊讶的是,李林甫竟然字字属实,没有加入丝毫夸大成份。兴许,这是李林甫这辈子第一次全部讲真话了。

  李林甫以“口有蜜,腹有剑”著称,当着人说人话,当着鬼说鬼话,这辈子就很少说实话,今天说的全是实话。而且,他这辈子就没有说过如此多的实话,堪称一奇了。

  每说一件,李隆基的脸色就难看一份,直到李林甫说完,李隆基的脸孔扭曲了,极为难看,脸色铁青,胸膛急剧起伏,似欲即将喷发的火山。

  “还有谁说?”李隆基紧咬牙关,一字一顿的问道。

  要是在平时,谁敢再接着说话?今天却是撞鬼了,邪门了,群臣争着说。

  李隆基一个一个的点名,群臣一一道来,他们说的全是实话。然而,实话最伤人。李隆基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

  “朕不信,朕不信!”李隆基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额头上的汗水如同泉水般直冒:“如此禽兽不如的事,怎么是人做得出来的?是个人都不会如此做。是你们,是你们。是你们在中伤杨氏,是不是?是不是?”

  指点着群臣。吼得山响,口水横飞。

  群臣都知道,李隆基已经信了,只是他一时之间难以接受,需要给他点时间。

  猛然间,李隆基停了下来,大吼道:“杨钊呢?快传杨钊。朕不能偏听偏信。朕要与杨钊前来对质。还有,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杨氏都来。”

  如此恶毒之事,即使要编也编不出来,一听就知道是真的。可是,李隆基对杨氏太过宠信,仍是不愿接受,也不可能在如此短时间内接受。

  “陛下,杨钊已死,杨氏已灭。”李林甫犹豫了一下。大声禀报。

  “什么?”李隆基一声咆哮,如同千个万个炸雷轰鸣,指点着李林甫的鼻子:“是你,一定是你杀了杨钊,灭了杨氏。杨钊盯着你的相位,你为了保住相位,你才杀了杨钊,灭了杨氏满门。是不是?你莫以为朕不知你与杨钊的过节?”

  李隆基本是一代圣明天子,虽然不如以前精明了,仍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有好多事他是看在眼里,只是没有说出来罢了。今天大怒之下,竟然把等秘事说出来了。

  李林甫是恨不得杨钊死,可是,他却丝毫不让,道:“陛下,臣是与杨钊有过节,是恨他。可是,杨钊之死,并非出于臣之手。杨钊是死于愤怒的百姓之手,被百姓一小口一小口的吃光了,只余一具骨架。”

  “这怎么可能?”李隆基一万个不信,却是不得信,这是真的。

  因为,如此之事,他要查出真假,太简单了,谁也知道如此作假。

  “陛下若是不信,可以询问。这些百姓就在宫外。”李林甫丝毫不让。

  “陛下,臣等今日把百姓带来。陛下若有疑问,自可亲自询问。”群臣轰然道。

  李隆基愣了愣,指点着群臣,大吼道:“若有一字虚言,朕诛你们满门,灭你们九族。”快步而去,如同风一般快。

  群臣忙从后跟了上去。

  李隆基如同一头受伤的凶兽,怒气冲冲的登上皇城城墙,放眼一望,只见黑压压一片人群,一眼望不到头,全是百姓。

  “陛下,为要草民作主呀!”

  “杨氏为祸之烈,千古罕见,坏事做绝,恶事做尽,还请陛下还草民公道。”

  李隆基还没有说话,百姓的喊冤声就响成一片。

  百姓的愤怒、委屈、不甘、希冀,真真切切,不需多高明的才智,只要两个肩膀扛颗脑袋都能听出来。

  李隆基质问还没到嘴边就不得不咽了回去。长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问道:“你们有什么委屈,你们尽说来,朕为你们作主。”

  此言一出,一片哭声响起,百生不住抹眼泪,怨气冲天,七嘴八舌的道来,说的尽是杨氏做的恶事。

  他们是亲身经历者,所说触目惊心,让李隆基目眦欲裂,一双眼睛瞪得滚圆。

  百姓的讲述没有李林甫那般条分缕析,没有丝毫加工修饰,却是原汁原味,更能震憾人心。虽然李隆基已经听群臣讲过一遍,此时再度听来,一颗却是怦怦直跳。

  听了十几件,李隆基最后一丝毫疑虑也不复存在了,他终于理解为何李林甫和太子李亨这样的死敌也能联手了,若不如此,若不能为百姓讨回公道,于心难安。

  “卟嗵!”李隆基跪在城墙上,仰首向天,大呼一声:“杨氏为恶如此,朕之罪矣!”(未完待续。。)

  第四十八章 李隆基疯了

  罪己诏!

  这是罪己诏!

  历代帝王下罪己诏之事多不数胜,绝大多数只是做做样子,博取美名,落得一个善于自省的名声罢了。象李隆基这般当着万千百姓,一众大臣下跪,仰天自责之事,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是第一次。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罪己诏!

  汉武帝《轮台罪己诏》非常有名,那也只是下道旨意,没有下跪,更没有当着如此之多人的面。

  实在是杨氏所作所为让人震惊,尽管李隆基心石如铁,也是忍不住一阵阵自责,强烈的自责让他放下九五至尊的尊颜,不得不下跪。

  不如此,不足以当心中的愧疚感。

  所有人,包括李昌国、李林甫、陈玄礼这些大臣,以及万千百姓,个个震憾无已,睁大了眼睛,死盯着李隆基,一脸的难以置信。

  原本喧嚣的吵闹声如同被剪刀剪断似的,一下子失去了声音,所有人集体失音。

  因为他们太震憾了(大唐天下48章节)!

  自古以来,皇帝的尊颜高于一切,不论皇帝犯了怎样的错误,哪怕把天捅漏了,也不会承认,为的是维护皇权。

  象一代枭雄曹操,知错纠错改错,却不认错。曹操曾经做过很多错事,当他意识到错误后,开始纠正、弥补,却从不认错,不管是谁谏争都不成。因为他要维护他的权威,绝不能承认,只能偷偷改正。

  正因为如此,遭操落得了枭雄的称谓。

  李隆基当众认错,还是当着万千百姓的面下跪,仰天疾呼,声泪俱下,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出现过。这是华夏数千年历史上的头一遭。

  是以,这事太有震憾了,李昌国很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双眼睛瞪得滚圆,一脸的难以置信。依他想来,李隆基肯定会怒发冲冠,把责任推给杨氏。即使不是全部,也会是大部分。哪里想得到,他竟然全揽在自己身上。

  做为帝王,而且还是一个取得非凡成就的帝王,能如此清醒的认识,能把责任全揽了,这种胸怀足以感天动地,李昌国暗赞不已:“怪不得开元盛世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丰碑。一千多年以后,仍是不能超越。不说别的,单凭这份胸怀就难以企及。”

  杨氏作恶多端,所作恶事太多太毒,若是能揽上一小部分责任,就足以让人赞扬;能揽过大部分责任,足以让人赞不绝口;李隆基全部揽过来,无论怎样赞誉都不过。

  不仅李昌国如此认为,就是万千百姓和一众大臣,谁个不如是?

  “陛下万岁!”

  百姓心悦诚服。齐刷刷跪倒,冲李隆基叩头,激动得眼泪直流。

  “陛下万岁!”陈玄礼最是激动,眼泪长流,仿佛当年那个雄才大略,勤于政事,而又善于纳谏的明君又回来了(大唐天下48章节)。

  李隆基一生分为前后两段,前半生勤于政事。举贤任能,启用了一大指贤才,把唐朝治理得花团锦簇。“开元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千年以后。无人能够超越。

  除了李隆基自己不凡的才干以外,还在于他善于纳谏,从谏如流。最有名的,莫过于他与韩休之间的争论,成为一段佳话。韩休性格耿直,勇于谏争,经常与李隆基发生争执。作为皇帝,老是和臣下争执,这会让人觉得很无能。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李隆基不仅没有治韩休的罪,反而很欣赏韩休,要是几天不与韩休争论,他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都知道,魏征和唐太宗之间发生过很多争论。然而,与韩休和李隆基之间的争论相比,就差远了。

  勇于承担责任,这是“开元盛世”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看着跪倒在城墙上的李隆基,陈玄礼特别激动,仿佛当年那个圣明天子又回来了。

  有这种想法的不仅仅是陈玄礼,还有不少当年追随李隆基的老臣,个个激动难已,不住抹眼泪。

  “杨氏为恶如山,朕之罪矣!朕向天下万民请罪!”李隆基双手按在城墙上,额头触地,重重叩头,用力过猛,发出咚咚的声响,额头上很快就磕出了青包,然后破皮,鲜血直流。

  这可把高力士吓坏了,忙着前来搀扶,只听李隆基大喝一声:“滚!”

  一个滚字如同惊雷,吓得高力士差点摔在地上。他跟随李隆基这么多年,很少见到李隆基发如此大的火。

  “朕纵杨氏为恶,愧对天下,愧对万民,叩几个头恕罪,这是轻的。”李隆基直言不讳,用了“恕罪”这个词。

  “陛下。”百姓激动难已,哭声响成一片。

  哭声震天,百姓掩面而泣(大唐天下48章节)。

  “杨氏为恶多端,废为庶人,抄没家财,诛九族。”李隆基眼中厉芒如刀,杀机弥漫:“丞相、太子主理此事。”

  杨氏已经灭亡,能剩下的人已经不多了,即使不诛九族,杨氏也活不出几个人来。不过,这是一个名份,李隆基此旨一下,杨氏正式成为罪人,以前的高位权势正式成为过眼云烟。

  “谢陛下!”

  “陛下万岁!”

  李林甫和太子李亨还没有领命,百姓就是一片欢呼声,响彻天际。

  “杨氏为恶多端,用抄没的杨氏家财弥补,若是不够,就从国库调银。你们要记住,务必查清此事,不得放过一件。”李隆基冲李林甫和太子李亨并待一句后,转过身,朝皇宫走去,一脸的落寞,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

  高力士忙着一干宦官跟了上去。

  李昌国望着李隆基的背影,很是感慨,杨氏作恶如此之多,竟然让李隆基这个千古一帝如此落寞。

  想想也属正常,这都是李隆基太宠信杨氏了,被杨氏迷惑了。在他的心目中,杨氏属于高大全那种完美型的,当这种美好印象破灭之后,他能不震惊?能不难受?

  李隆基脚步沉重,每一步下去都在打晃,仿佛随时会摔倒,慌得高力士前来相扶,却给李隆基喝退。

  一双眼睛空洞,如同行尸走肉般,李隆基没有多少生气,一步一步的朝后宫走去。

  正走着,只见杨贵妃疯了似的冲过来,冲到近前,一把抓住李隆基的衣襟,大声嘶吼:“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

  她吼得声嘶力竭,俏媚眼中晶莹的泪水不住落下,如同滚落的珍珠似的(大唐天下48章节)。

  李隆基被她摇得不住晃动,兀自不觉,双眼仍是空洞无物。

  “他们冤枉杨氏的,是不是?是不是?你说话呀。”杨贵妃摇得更厉害了。

  杨氏为恶之事,已经传到后宫,传到杨贵妃耳里,她很难相信,平日里在她面前表现得跟完人、如同九世善人似的杨氏,竟然做出如此之多的伤天害理之事,冲出来,要李隆基问个究竟。

  “他们是人,不是畜牲,不可能做出这等伤天害理的事情,是不是?”杨贵妃吼得山响:“杨钊当着我的面救济百姓,笑得很和善,给百姓银钱,给百姓施粥,百姓感恩戴德,冲他叩头。我亲眼见到的,不会有错,不会有错。”

  李隆基仍是没有反应,任由杨贵妃摇来摇去。

  “哎。贵妃啊,杨钊那是要博取你的好感,需要你的信任,他们那是在做假。”高力士心里暗叹,却是不敢说话。

  “我们杨氏是善良的,不会做这些坏事恶事,不会的,不会的。”杨贵妃哭得更伤心了:“他们是人,不是畜牲啊。如此恶事坏事,只有畜牲才做得出来。”

  杨贵妃的本性并不坏,他和李隆基一样,一时间难以接受杨氏为恶的事实。

  杨氏为恶之烈难以述说,任谁都难以置信。更别说出自杨氏的杨贵妃了,要不是传言说得有鼻子有眼,一听就是真的,她压根就不会怀疑。

  “我要去问问百姓,要亲口问问百姓。”杨贵妃问了半天,李隆基都没有反应,只得去找百姓对质了。

  一语未了,杨贵妃就痛了般冲了出去,高力士忙命几个宫女和宦官跟上(大唐天下48章节)。

  杨贵妃一边奔跑,一边哭泣,很快就冲到城墙上,放眼一瞧,成千上万的百姓,个个激动难已,正在欢呼。

  “打死这个!”

  “杨玉环,你这,纳命来!”

  原本还在欢呼的百姓,一见杨贵妃到来,无不是气怒不息,爆发出惊天的吼声。

  杨氏为恶的根源在于杨贵妃,一见到她,百姓原本已经平息的怒火又爆发出来了。

  “这个……是真的?”杨贵妃冰雪聪明之人,一听见百姓的怒吼,就知道传言是真的,要不然的话,百姓岂能如此愤怒?

  要知道,以往她出宫时,百姓都是恭恭敬敬,哪里有半点不敬?

  “呜呜!杨氏杨氏,你们真是一群畜牲!”杨贵妃痛哭,身子摇摇晃晃,摔倒在地上,头一歪,晕了过去。

  “贵妃娘娘!”宦官和宫女急了,忙冲上来把她扶走。

  虽然杨氏灭了,可是,李隆基还未对杨贵妃作出处置。以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谁也不知道李隆基会如何处置?说不定不处罚她,反而更加宠爱了呢?

  李隆基如同僵尸般走着,突然看见被人抬着的杨贵妃,没有生气的眼眸突然转动,冲上来,把杨贵妃抢过来,抱在怀里,打量一阵。

  “啊!”突然之宰,李隆基爆发出一阵惊天的咆哮声,如同来自来自的凶兽。

  紧接着,抱起杨贵妃就跑走了。

  很快的,一个惊爆的消息传来,李隆基疯了!

  第四十九章 拯救李隆基

  “杨氏覆灭了!”

  “杨氏伏法了!”

  “陛下万岁!”

  “大唐万岁!”

  整个长安处在一片狂欢之中,百姓奔走相告,欢天喜地,庆祝杨氏覆灭,名誉扫地。

  杨氏作恶多端,所作的恶事坏事多不胜数,百姓深受其害。以前是敢怒不敢言,如今杨氏终于覆灭了,这是天大的好消息,让百姓欢欣鼓舞。

  更重要的是,李隆基亲自下旨,要彻查杨氏一门,这是官方正式认可杨氏的罪状。在以前,杨氏深得李隆基宠信,莫要说治杨氏的罪,就连一点儿不满都没有,这是天大的好消息,百姓之欢喜难以言喻。

  欣喜难抑的百姓燃放爆竹,举杯相庆,竟然比起迎接李昌国他们这些平定吐蕃的勇士还要热烈,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天,百姓的欢喜劲头一点也没有减弱。

  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欢庆的百姓,个个喜笑颜开,无尽的欢喜写在脸上。

  李昌国府上,李昌国坐院中,身子后靠,靠在高妙丽怀里。高妙丽一双柔软的小手,轻轻在李昌国脸颊上抚摸,感受着伊人的温暖,李昌国异常惬意,闭上眼睛,享受难得的温馨。

  自从李隆基下旨彻查杨氏满门之后,因为李隆基很快就疯了,整个唐朝就陷入了混乱之中,一众大臣想方设法拯救李隆基,要让他恢复过来,却是没有成功。

  这些事,与李昌国没有关系,就窝在府里与高妙丽呆在一起,两人时而说些体己话,时而榻上大战三百回合,小日子过得特别畅快。

  自此来到唐朝以后。这是李昌国过最后温馨的日子,很想在温柔乡中消磨一辈子了。

  征战沙场让人热血,美人怀却是让人乐不可支,李昌国恨不得从此以后不再上战场,怪不得李隆基遇到杨贵妃,就来个“君王自此不早朝”。

  “将军,高将军求见。”康德快步过来。大声禀报。

  “他怎么来了?”高妙丽当然知道高将军就是高力士,很是诧异。

  “请他进来。”李昌国站起身。快步去迎接。

  来到府门口,只见高力士一脸的愁容,耷接着脑袋,无精打采,大是诧异,道:“高将军,快快请进。”

  高力士是李隆基的头号心腹。追随李隆基多年,无论到哪里都是被人巴结,他竟然站在门口不进来,这是李昌国很是讶异:“高将军,我这小门小院的,你直接进来就是,怎能在门口呢?”

  “李将军,我高力士一生没服过几人,你李将军我是打从心里钦佩,不敢失礼啊。”高力士努力挤出一点笑容。随着李昌国进府。

  李昌国虽然官职不高,在朝中却是炽手可势,即使官职比他大的人到来,也要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口等待通禀。若是没有回音之前,就是康德他们放他们进来,他们也不敢进来。

  谁叫李昌国的威名日盛呢?

  把高力士请进府里,高妙丽端着茶水上来,高力士笑道:“李将军能得如此贤妻。高力士为你欢喜。”

  从怀里摸出一块上等宝玉,递给高妙丽道:“令父姓高,我也姓高。我们算是本家,我托个大。叫你一声贤侄女,不知可否?”

  高力士本姓冯,因为高延福收养他,改名高力士。

  虽然后世把高力士归入j臣之列,其实高力士并没有做多少坏事,人品还是不错的,是宦官中难得一见的贤宦。以他的身份,如此说话,那是对高妙丽极为高看。

  “就怕小女子高攀不上。”高妙丽聪明人儿,很会说话。

  “贤侄女言重了。这是点见面礼,还请贤侄女收下。”高力士笑眯眯的道。

  高力士打量着李昌国,李昌国笑道:“高将军有心,我们夫妻就谢谢你了。”

  一句“我们夫妻”把高妙丽说得如同吃了蜜似的,欢天喜地,把宝玉收了,冲高力士福了福,道谢而去。

  “李将军,你真是好福气,能娶得如此娇妻。”高力士笑呵呵的冲李昌国道贺。

  “是啊。”李昌国大是受用。话锋一转,问道:“高将军今日前来,有何贵干?”

  “哎。”高力士长叹一声,道:“李将军,实不相瞒,我是前来求助的。你是知道的,陛下自从心性失常以后,太医用尽了一切办法都没有用。丞相、太子以及一众大臣,费尽了心思,没有丝毫起色。我们商量后,还是请李将军谋划谋划。”

  “噗!”李昌国正在喝茶,一口茶水喷得老远,一脸的讶异:“高将军,你是知道的,我只会打仗,又不会医术,怎能做这种事呢?”

  “我知道,我知道,我们都知道。”高力士重重点头,道:“可是,我们用尽了办法,都不能让陛下有起色,想来想来去,还是要请过去商议商议。”

  病急乱投医,李昌国很无言。

  “经太医公议,陛下不是病了,而是得了心病,若是找到法子,可以不药而愈。”高力士交底了。

  李隆基是因为杨氏一事而发疯,说是心病也说得过去。只需要解开李隆基的心结,他的病就不药而愈。可是,这事难如登天。

  李林甫、太子李亨、安禄山,还有朝中大臣,哪一个不是精明人?他们想尽了办法,都没有成功,要解他的心病,难度可想而知。

  “我也没有好办法。”李昌国无奈的摊手。

  “李将军,去试试吧。”高力士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道:“吐蕃那么难以平定,华夏数千年没有成功,你还不是做成了?试试无妨,试试无妨。”

  “那就试试吧。”李昌国沉吟一阵。

  “我们这就进宫。”高力士立时催促。

  李昌国和高妙丽打声招呼,随着高力士进宫。一路上,只见百姓欢欣鼓舞,载歌载舞,庆祝杨氏覆灭。

  “杨氏为祸之烈,千古少见,必当遗臭万年。”高力士感慨无已:“虽说以前知晓杨氏为恶,却不知为害如此之烈(大唐天下49章节)。”

  “是啊。”李昌国重重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李昌国是现代人,深知杨氏的祸害有多深。然而,当杨氏做的坏事恶事公布出来后,仍是让他一阵阵心惊。

  “李将军,说来惭愧。”高力士勉力笑笑,颇为自责,道:“我们宦官无儿无女,也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唯有钱财看得有些重。我们这种人,无后人,死后无人念想,也没什么盼头,只想积些钱财,生前多加享用。是以,收受他人的财货就是必然了。我也贪心过,收了不少别人的钱财,杨氏送了不少给我。”

  说到这里,摇摇头,拍了自己个巴掌:“以前以为杨氏的钱财即使不干净,也不会不干净到哪里去。如今方才知晓是如此的不干,这钱财收得心愧啊。我已经把这些积蓄的家财交给了国库,唯有如此,才能稍减我的罪恶。”

  高力士说得不错,太监是没有用后人的,即使积下万贯家财,也没有什么用处,唯有自己享受。为此,他们收受钱财就是必然之举了,这也是历代宦官贪婪的原因所在。

  这话应该是掏心窝子了,李昌国笑道:“高将军堪称宦官中的贤者。”

  “哪里哪里。”纵观高力士一生,没有大恶,称得上是宦官中的贤者了。这话说得高力士屁股都是欢喜的,没精打采的脸上多了几许笑意。

  两人来到宫里,赶到麟德殿,只见群臣个个一脸的焦虑,一脸的无奈,成群的聚在一起,大声商议。

  李隆基的生死关系着朝局,关系到唐朝的前途,谁能不心急呢?

  “李将军,你来了。”李林甫、太子李亨、安禄山,还有群臣,一见李昌国,脸上堆起笑容,忙迎着上来。

  谁都清楚,杨氏覆灭一事,李昌国居首功。若不是他让李隆基传下降杨氏一级的旨意,杨氏不会这么快覆灭。兴许,不仅不会覆灭,还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是以,群臣对李昌国是格外器重,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

  “陛下怎么样了?”李昌国问道。

  “李将军,你自己看吧。”李林甫一脸的愁容。

  李林甫之所以能身居高位,是因为李隆基赏识他。若是李隆基就此疯掉,那么,太子李亨监国理政就成了必然,李林甫的相位就难保了,要他不急都不成。

  “李将军,你一定要想办法救救父皇。”太子李亨双眼红肿,不知道哭过多少回了。说着说着,眼泪又差点流下来了。

  他是真哭,不是做戏,李昌国感受得到。

  按理说,李隆基若是出事了,他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在如此巨大的诱惑面前,还能尽一份为人子的孝道,还算不错,李昌国大是欣慰。

  “殿下,我一定尽力。”李昌国苦笑。自己就一将军,打仗没问题,要解李隆基的心结谈何容易。

  来到殿前,龙武军兵士打开殿门,李昌国朝殿里一瞧,差点没摔在地上。

  屋里就两个人,一个李隆基,一个杨贵妃。两人形容憔悴,满面容光早已不复存在,消瘦了不少。

  两人肩并肩坐在一起,如同雕像般,不言不动,一双眼睛空洞无物,没有生气。要不是他们的胸膛微微起伏,证明他们还活着的?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