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ui3292017/08/02 字数:14324宣府镇守太监府内院楼阁散布,雅致大方,临水的一处轩亭内正是杯盘交错,笑语欢声。
「丁大人果然出手不凡,一下便拿住了这帮酸子的要害,有了『资敌』这项罪名,看哪个不开眼的还往这火坑里跳。
」镇守太监苗逵喜在心头,笑在脸上。
「在下可不敢独占贪天之功,若没有苗公公安排耳目,料敌机先,刘公公运筹帷幄,庙算千里,岂能成事。
」丁寿狡黠一笑:「此外,朝中诸公也是居功至伟。
」「哦?愿闻其详。
」苗逵纳闷,提起了兴趣。
「若不是那帮子大头巾蛊惑先帝,接受蒙古朝贡,我等又何来的书信对照;若不是他们一再养寇纵容,让巴图孟克恣意骄横,绝贡犯边,此案又有岂会无从对质?」丁寿凑近苗逵,轻笑低语道。
苗逵眼珠一转,已明其意,嘿然笑道:「那咱家是不是也该谢过许进许大人呢。
」「本该如此。
」丁寿一本正经地点头道。
一老一小两只狐狸相视一眼,放声大笑。
现任户部侍郎的许进,在朝名声相当不错,绝对的「正人君子」,因为他敢弹劾太监,成化年间从汪直到苗逵都被他参过,在文官眼中的「尧舜之君」朱佑樘登基后,必然委以重任,于弘治元年巡抚大同,许大人也不负众望,一上任就办了件大事:鞑靼入贡。
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蒙古鞑靼部首领,明朝称其为「小王子」,这个萌萌哒名字可不是人家自己叫的,弘治元年,巴图孟克陈兵大同城外,连营三十余里,自称「大元大可汗」,音译达延汗,要求「入贡」。
许大人都没向朝廷请示,直接放进来一千五百多人,安置在大同馆内,好吃好喝好招待,同时上表朝廷:「自古御夷之道,未尝不以怀柔为上策。
今小王子以皇上嗣统,感恩向化,遣使入贡。
」兵临城下一个字没提,蒙古人是为新皇登基感恩而来的,至于自称「大元大可汗」这样犯忌的称呼,朝中廷议的结果是「夷狄者声教所不加,其僭称名号自其故态,于中国无预」,意思是那帮野人没文化,他们关起门来叫什么跟咱大明没关系,至于称呼么,当年也先自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回书里咱不也只称呼他为「瓦剌可汗」么,这什么巴图孟克就叫他「小王子」吧。
「自古御戎来则不拒」,问题是哪个驾驭草原民族的王朝不是先把人打服了再说,巴图孟克吃饱撑的上赶着当小弟,这事摊上一个明白人情世故的皇帝都不能答应,比如那位被描述成昏君代表的成化皇帝,成化三年毛里孩乞通贡,当时帝国精锐正在荆襄平流民,宁夏讨叛,忙着在大藤峡剿灭汪公公和孝穆皇太后的全家,边防空虚,朱见深批示: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其令各边谨备虏。
到了成化十一年,经过王越河套捣巢,逼得蒙古人北徙,蒙古大汗满都鲁请贡,这才允许。
可惜弘治皇帝是经过儒家思想熏陶的一代贤君,思维跟他的昏君老爹不在一个频道上,真信了许进的话,将五百蒙古人带进北京,一通厚赏,蒙古人感恩王化的结果就是当年八月乙巳十四,小王子犯山丹、永昌。
辛亥二十,犯独石、马营。
「屡入贡,渐往来套中,出没为寇。
」当然这样的小插曲在朝堂上下一片祥和的氛围内是不和谐声音,应当摒除的,在文人笔下记载的应是「小王子、瓦剌二种闻许进威名,三年三贡,每贡多至三千人,少不下二千人。
比至塞皆下马,脱弓矢入馆」,鞑虏这么给面子,许大人自不会亏待,进关的几千人自不用说了,没入关的蒙古人也是酒肉伺候,至于对待治下的汉人百姓么,「华人盗虏马请斩徇」,如此御番自然效果显著,「大同、宣府、河曲皆无虏患」。
皆无虏患???弘治六年五月丙寅初三,小王子犯宁夏;弘治七年虏大举寇陕西;弘治八年春正月壬子廿八,犯凉州。
北部亦卜剌因王等入套驻牧。
是年,虏三入辽东,多杀掠。
弘治九年宣府、大同、延绥诸境俱被敌残略……蒙古分为瓦剌与鞑靼二部后,与明廷时战是和,兵强马壮就纵兵为祸,被收拾的狠了称臣纳贡,敌弱我打,敌强我怂的厚黑学蒙古人玩得可是一个溜,可如弘治年这样一边朝贡请赏,同时上门开抢的真是凤毛麟角。
时间长了,蒙古人胃口也养大了,一次入贡个两三千人也觉得没意思,还没上门抢一次来得多呢,弘治十一年,直接要求六千人入贡,脸都被打肿了的弘治爷终于说了声「不」,要来就两千人,多了不管,于是巴图孟克彻底掀了桌子,也不称臣了,反正这大明九边也不是当初汪直和他手下那批人守着的时候了,抢起来一点风险没有。
如今丁寿敢扣这个罪名给车霆,也是因为两边现在俨然敌国,你说车霆冤枉,信件是伪造的,好啊,麻烦您老去蒙古人那边录份口供,不敢去?那就别哔哔。
当然这次两边关系崩盘,在明史砖家眼中评价是明朝皇帝鼠目寸光,计较蝇头小利,是破坏民族团结的元凶祸首。
东亚属国百人朝贡,你说是花钱买面子,得不偿失;拒绝蒙古几千人入贡,则是破坏边境安定,话都让你们说尽了,做人也不能太tv了吧。
丁、苗二人正喝得兴起,苗府下人引着桂勇过来参见、「标下见过苗公公、丁大人。
」桂勇恭敬行礼。
苗逵停杯落筷,点点头对他道:「桂勇啊,这次你干得不错,咱家已经同御马监打过招呼了,进京后领腾骧左卫的差事。
」「卑职谢公公提拔。
」桂勇面露喜色。
苗逵挥手让桂勇退下,丁寿好奇问道:「公公,此番车霆下狱,张俊也上表请罪,眼看去位在即,正是您宏图大展的时候,为何不留他做个帮手?」「以下谋上,怕会引起众将敌忾之心,这宣府他呆不下了。
」苗逵站起身来,在厅内踱了几步又道:「何况这张俊结果如何还未可知,桂小子是个人才,因为这点小事折了可惜。
」「张俊还有机会翻盘?」丁寿的心里咯噔一下,琢磨是不是也该给江彬谋个出路。
「那就看京城刘公公与朝中诸公如何交易了。
」苗逵扭头看着一脸不解的丁寿,笑道:「所谓朝堂风云变幻,起起落落,不过是一场场讨价还价的交易罢了,除了人和东西不同,其他的与升斗小民并无二样。
」*** *** *** ***京城西山,戒台寺。
寺庙殿阁依山而建,雄伟壮丽,风景幽雅,后院千佛阁北侧的一处跨院内,花木遍地,绿树成荫。
李东阳与刘瑾两个内廷外朝举足轻重的大佬身着便装,宛如林间平凡老叟在院内一处凉亭内举棋对弈。
「刘公公似乎很喜欢这戒台寺?」人老情多,李东阳看着花间彩蝶飞舞,本已在朝堂上磨练的喜怒不形于色的他,面上也不由浮上一层喜色。
「此处风景古朴秀美并存,确实难得,不过咱家非为此而来。
」刘瑾已经看惯此间景色,表情平淡得多,「来此只为观览正统年王公公题记的《敕赐万寿禅寺碑记》而已。
」「王振?」李东阳落下一子,意味深长道:「看来刘公公很是推崇这位前司礼太监,可其下场么,呵呵,公公要引以为鉴啊。
」「王公公死于国事,刘瑾若能如此,此生幸甚。
」刘瑾所持黑子落入棋盘。
「国事?」李东阳面带讥诮。
「这话是彭文宪所说,对这位前辈状元阁老的话,李相可有他议?」刘瑾提子,轻轻一笑,「何况英庙老爷于智化寺为王公设旌忠祠,塑像供奉,立碑为记,李相又作何解?」李东阳干咳一声,扯开话题,「刘公公这一步甚是高明,不经意处棋面已是占优。
」「不过在边角布上几颗闲子,侥幸而已。
」刘瑾轻挥团扇,「倒是李相,无谓纠结这几枚弃子又是为何?」「多年来劳苦功高,弃之不忍。
」李东阳轻捋须髯,缓缓说道。
「比之当年三杨如何?」刘瑾突兀地问了一句。
李东阳忽地眉毛一挑,「刘公公当真要学王振?」「可不敢作比。
」刘瑾摆了摆手,笑道:「王公公当年可是给足了文臣面子,杨荣贪污量狭还得善终,杨士奇教子不严,杀人夺田,为免老臣受丧子之痛,待其病故方才处斩,咱家自问没有王公公的气量。
」将身子凑近李东阳,刘瑾轻声笑道:「咱家怕的是重现当年汪公公处置杨晔故事,李相以为呢?」李东阳面色一沉,抓着几枚棋子陷入沉思。
杨晔是杨荣曾孙,也许是受了祖上家传影响,在福建一地横行霸道,地方不敢管,京城派来查案的刑部与锦衣卫也被买通,这位又靠着祖上人脉余荫,到京城活动关系,好死不死把礼送到了汪直手里,西厂顺藤摸瓜,抓出了一溜儿受贿官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杨晔不明不白死在大牢里,受处置的也只是直接与案子有关的几个人。
西厂成立时间不长,抓的人不少,真死在西厂里的就这一位三杨子孙,奇怪的就是,成化年间西厂两立两废,大臣弹劾最狠的时候也没把这事拎出来当汪直的罪名,其中有什么猫腻,列位看官您自个儿琢磨吧。
李东阳面上阴晴不定,刘瑾则老神在在,轻嗅风中花香,一派光风霁月。
哗啦啦,李东阳将手中棋子丢落在棋盘上。
「李相,此局尚有可为,弃子认输为时过早。
」「与其在一隅纠缠不清,不如当断则断,另开新局,再做较量。
」主意已定,李东阳再无患得患失,恢复了云淡风轻的儒雅风范。
「好,壮士断腕,李相不愧宰相气度,咱家自愧弗如。
」刘瑾抚掌赞道,随后吩咐一声,一个东厂番子捧了一方漆匣上来。
「这是咱家的回礼,请笑纳。
」刘瑾指着漆匣笑道。
李东阳打开匣子,见里面是车霆与朝臣往来的信笺账册,点头接过,转身出亭之际,忽然说道:「刘公公既欲效王振,便当也如他一般跪谏今上,止于游乐。
」刘瑾不置可否,「王公公当年被英庙以『先生』称之,咱家虽常伴君侧,不过一奴仆耳,岂敢违逆圣意。
」李东阳仰头一笑,不再多言,出亭而去。
*** *** *** ***从苗逵府上出来时,丁寿已然有些醺然,摇摇晃晃回到家里,刚一进门便遇上倩娘。
经过这些日子雨露滋润,倩娘风情愈发迷人,白皙的皮肤上闪着诱人的光泽,素裳罗裙轻裹着曼妙身材,丁寿晓得在那裙下的臀部是如何浑圆肥美,饱满的胸部随着她的呼吸微微起伏,越发显得风韵动人。
丁寿一把搂住她,将倩娘抵在门后,将手攀上了饱满丰硕的酥胸,缓缓揉捏,「小蹄子,想不想二爷?」倩娘腮红满面,凤目含春,娇羞道:「二爷,这是前宅,门房里有人看见呢。
」「哪个多眼爷把他眼睛挖出来。
」丁寿呼出的热气不住喷在娇靥上,探手向下,抓住倩娘裙角便往上拉扯。
此时已是明历五月,气候炎热,衣衫轻薄,这几下拉拽便显露出了倩娘白皙匀称的一截小腿。
倩娘见丁寿真要在这里把她就地正法,心中焦急,不住推搡,「二爷……别……别在这……不行……」丁寿精虫上脑,哪顾得这些,不多时,倩娘浑圆结实的一双大腿也露了出来。
「二爷……别……江老爷……在里面……等你呢。
」挣扎了几下,倩娘突然想起正事。
「江彬?」丁寿呼呼喘了几口气,松开倩娘道:「他来干什么?」逃脱魔掌的倩娘赶忙远离的丁寿几步,边整理衣裙,边道:「您快进去看看吧,时候久了,江老爷怕是支持不住……」头上顶着问号的丁二爷步入后宅,才算明白倩娘话里的意思,「哎呦喂,我的三哥诶,您这是怎么话说的……」江彬此时直挺挺地跪在院子当中,头上顶着一个装满水的铜盆,不敢半点移动,跪了多久不晓得,反正盆里的水有些烫手。
见了丁寿,江三爷眼泪都快下来了,「小郎,快来劝劝玉奴。
」「谁来都没用,你个杀千刀的,好意思死乞白赖地求老娘回去给你做妾?好啊,既舍不得那大家小姐,就抱着她过日子吧。
」玉奴泼辣清脆的声音从里屋传出。
「冤枉啊,我是真想把那贱货给休了的,是小郎劝说怕会给人落井下石的口实,这才留她几天。
」江彬当着丁寿的面就把他卖了。
房里静寂了一阵,正当丁寿江彬面面相觑,不知里面如何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厉喝:「丁二郎,你给老娘滚进来。
」丁寿幽怨地看了一眼江彬,江彬则鼓励地点了点头,做兄弟的有今生没来世,你多保重吧。
磨磨蹭蹭到了房门前,丁寿轻轻敲了敲门:「玉奴嫂嫂,我……」房门忽地打开,粉面含威的玉奴扯着丁寿耳朵就进了屋子,江彬想起身劝解,玉奴一句:「别动,水洒了一滴就别想见老娘。
」江三爷乖乖地继续跪到了地上。
「当」的一声,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