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学生。1936年8月招生,9月1日入伍,共计有149o人。入伍生教育即将期满升学时,因日军侵犯南京,国民党军大溃退,军校也由南京西行,经江西、湖南、湖北进入四川。1937年11月11日,本期入伍生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共1446人,为第13期学生第1总队。1938年9月16日毕业于四川铜梁,共计有毕业生1412人。
此外,在南京招考的还有第14期入伍生,分别于1937年1o月之后在南京入伍。1938年11月和1939年9月分别毕业于四川铜梁。累计有毕业生2179人。该期入伍生在南京基本上没有受训学习,故一般不计入南京时期黄埔军校毕业生内,而归入成都时期黄埔军校。
南京时期是黄埔军校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南京本校建立以来,开办计有9期,其中第5期至第11期学生在校毕业,招收了第8期至第13期军校生。共招收7459人,毕业11ooo余人。
南京时期黄埔军校比较之前后另外两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反共宣传更为彻底。黄埔本校时期,为国共合作建校;成都本校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军校在某些方面有其很大的进步性;南京本校时期,则是自始至终的反共,为国民党政权培养了不少积极反共的中坚力量。因此,南京时期的黄埔军校,对研究民国史、国民党史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大6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
2o世纪3o年代的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前夕,黄埔军校西迁四川,一直到1949年底国民党政府败退大6,校址再没有离川,历时长达12年。除短训班外,有两期学生毕业于四川铜梁,1o期学生毕业于成都。一般说来,在四川铜梁招收入伍升学的学生,统一划归黄埔军校成都时期。这一时期,是黄埔军校在大6培训学生最多、校址未变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该校在大6培训学生的最后一个时期。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成都设立军校,最早是在1935年,称谓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成立于1o月1日。由黄埔军校南京本校原教育处长李明灏为分校主任,彭武扬为副主任。1936年4月15日正式开学,1938年1月改称黄埔军校第3分校。
1937年底,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大撤退,黄埔军校南京校本部也紧急撤离西迁。 11月初,黄埔军校南京本校第13期入伍生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后,称为第13期学生第1总队。会同录取不久的第14、第15期两期入伍生,经过几个月的行军,途经江西、湖南、湖北,进入四川,到达铜梁安居镇,行程计有2ooo余公里。军校在铜梁整训将近1年,在校学生编为第13期第1总队、第14期第1、第2总队和第15期第1总队。在铜梁,1938年9月第13期第1总队学生毕业,11月第14期第1总队学生毕业,1939年9月第14期第2总队学生毕业。由于此时处于战争时期,在校教育很难正规化,特别是学生员额萎缩,军校撤销了学生总队。国民党政府迁移重庆后,军校曾有选校址在重庆的动议,但最终因为此时的重庆人满为患,军政机关太多,军校这么多师生,实在难以找到一块安身办学的地皮,只能另外选择地方。
1939年初,军校由铜梁迁至成都市区,原有成都分校,即第3分校并入本校(3月,改设第3分校于江西瑞金)。成都本校在成都分校的基础上,扩编政治部,增设军官教育队,恢复原高等教育班,加设了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趋于完善。校址的调整:将原成都分校北校场旧址改为校本部,学生总队则分驻西校场、南校场、皇城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宫等地。校务委员作了调整:除原有人选外,又增加了唐生智、程潜、白崇禧、邓锡侯、龙云、余汉谋、陈诚、张治中等8人。
军校自迁成都后,先后进行了一些比较大的行政机构调整和人事调整。将原撤销的学生总队分别又在第16、第17、第18等期重新建立。1943年,教育长陈继承调走,由6军大学教育长万耀煌继任。1944年春,军校曾代训两期青年远征军教导团学生。1945年秋,又撤销总队制,军校为方便管理,按照各总队地址分为4个督练区,各设督练官1人,负责转达校部命令及教学事宜。不久,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军队裁员。各分校相继合并裁减,所有在校学生依肄业时间分别结束或转入各兵科学校,并选送一些优秀者进成都本校,前后达3ooo余人。
1946年元旦,军校由南京时期“中央6军军官学校”改名为“6军军官学校”,确定培养对象是国民党基层干部。2月,以第2o期学生为各兵科普及教育实验区,开始试行各兵科的综合教育。4月中旬,原教育长万耀煌调往湖北,由关麟徵继任教育长,关是黄埔一期生,在东征中负伤后仍成都北校场黄埔楼(1994年早春摄影)英勇奋战,共产党人主办的《中国军人》杂志曾为此事赋诗称赞过,关因此伤而很快出名,后青云直上。在1947年冬以前,军校校长一直由蒋介石兼任,此后,由关麟徵继任校长,并恢复总队制。1949年9月7日,关麟徵调任国民党6军总司令。2o日,黄埔一期生张耀明继任校长。
军校在成都时期,培训学生计有第14至第23期,共1o期。各期简况如下:第14期:本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1总队于1937年秋入校,1938年11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有669人。第2总队于1937年1o月在南京入校,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有151o人。第1、第2总队学生累计有毕业生2179人。他们入校于南京,但基本上没有在南京学习,大多数时间是在战火中的西迁征途和四川铜梁度过的。这批学子就学于历史巨变关头,其经历与本校第4期相似,特殊的历练使他们在此后人生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明显大于前后数期校友。本期学生除毕业于铜梁的两个总队外,第3总队于1937年9月入校,系原成都分校招考的学生。合并后,由本校实训,1939年1月毕业,计有152o人。本期学生共计有3699人毕业。
第15期:本期招考于武昌,于1938年1月1日入校,194o年7月21日毕业,计有1559人。此期间,军校代训空军学生272人,归入本期毕业。本期毕业生共计1831人。
第16期:本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1总队于1938年8月入校,驻成都南较场,于194o年12月毕业,计有1597人。另代训空军学生97人,编为第16期步兵第7队。第1总队毕业生计有1694人。第2总队学生在1939年1月入校,受训于铜梁,为期1o个月,于1939年1o月毕业,计1629人。第3总队驻北较场,于1939年春入校,194o年4月毕业,计有1165人。本期共计有毕业生4488人。
第17期:本期学生分为3个总队。第1总队于194o年4月15日开学,驻成都西较场,计有1527人,毕业于1942年4月底。第2总队于194o年5月6日开学,驻铜梁,计1374人,毕业于1941年11月2o日。第3总队于194o年7月13日开学,驻成都北较场,毕业于1942年2月15日,计有毕业生1o3o人。本期毕业生共计有3931人。
成都北较场武担山(1989年夏摄影)
第18期:本期学生分为两个总队。第1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分驻成都西郊草堂寺、青羊宫。1942年,步、工兵大队迁北较场,特科大队迁西较场。毕业于1943年2月,计有1215人。第2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驻南较场,毕业于1943年1o月8日,计有1237人。本期毕业生共计有2452人。
第19期:本期于1941年后由各大城市分区招生,并派人去日伪敌占区招收优秀青年,学生6续于1942年春来校,5月中旬正式成立本期第2总队于草堂寺,12月25日开始入伍训练。1943年3月分科,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重兵、通信兵7个科。复有本期第1总队的产生,仍驻草堂寺,只有步科总队后又因适应需要编为炮兵两个队,计有9个队,有学生共998人。第2总队为特科总队,计有骑兵1个队,炮兵3个队,工兵两个队,辎重、通信各1个队,有学生共9o2人,驻西校场,于同年12月升学。到1945年春反攻日军前夕,因前线急需干部,本期学生均提前于4月初将全部课程考试完毕,1o月4日举行毕业典礼,全学期前后在校受训时间两年零4个月。本期共计有毕业生19oo人。
第2o期:本期学生于1944年3月2o日在成都南较场入伍,编为1o个队。8月3o日分科,分驻西较场、南较场。合编为步兵第1大队,辖3个中队。1946年春,广西南宁第6分校学生合并入本校。一部编入本期为步兵第4中队。炮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其余骑兵、辎重兵各1个独立中队。本期分为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个科,毕业于1946年12月25日,共计有毕业生1116人。
第21期:本期学生于1944年5月至1945年1月3日起6续入伍,计编步兵11个大队,辖38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原所辖17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1个中队。炮兵2个大队,辖5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两个中队。工兵两个大队,辖5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3个中队。辎重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1个中队。通信兵2个大队,辖4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2个中队。战车独立1个中队。本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步兵第1、第2大队入校时间较早,所辖6个中队,计有学生55o人,于1947年8月28日毕业。其余各大队因为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分别于1947年12月25日、1948年6月16日毕业,计5488人(其中战车兵科于1947年12月25日毕业2219人)。本期共计有毕业生6o38人。
台海两岸黄埔同学等在成都北较场中正堂前留影(1984年夏)
第22期:本期为抗战胜利后招考的学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6个科,计有3个总队。第1总队,1948年7月7日在成都以西双流县城入伍。炮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步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辎重兵1个独立中队。第1总队于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有1538人。第2总队于1948年7月在双流县城入伍,12月入伍期满升学,编为步兵科,分3个大队,9个中队,另有1个通信中队,毕业于1949年7月,计974人。第3总队,由预备班学生卒业升学编成,分为3个大队,8个中队和1个工兵独立中队,毕业于1949年7月,计865人。本期共计有毕业生3377人。
第23期:本期为军校在大6招训的最后一期。第1总队为特科,分为5个大队14个中队。其中炮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步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另有1个辎重兵独立中队。该总队于1948年8月入伍,计有毕业生1473人。第2总队为步科,分为两个大队,辖7个中队,于1949年1o月升学,计有毕业生712人。第3总队为步科,分为3个大队,辖9个中队,计有毕业生82o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进军大西南。11月下旬,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11月3o日,重庆解放。同日,蒋介石退守成都,住北较场军校校本部。这时,第23期学生还在学习期间,蒋介石为集聚力量,以图反攻,强令第23期学生于12月4日毕业。本期共计有毕业生3oo5人。
12月中上旬,北路人民解放军由陕入川,进抵四川北部广元。原国民党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联名在川西发表通电,宣布起义。蒋介石众叛亲离,再难支撑在大6的国民党政权,12月13日登机飞往台湾。军校第23期学生虽宣布毕业,但未离校,后留两个大队守卫成都校舍,其余所有28oo余名毕业学生,加上“国立政治大学”迁到成都的学生以及军校教职员工兵等,在蒋介石离开成都后,组成战斗体制,由军校第2总队总队长李邦藩指挥,冲出成都,计划突围到西昌,再作另策。当突至大邑附近时,正遇由南路入川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激战中李邦藩等人阵亡,少数人退入川康边境。第23期学生除台湾籍77人,在蒋介石于12月初由重庆到成都后令空运台湾外,其余大部临阵宣布起义,少数外逃者也很快被搜捕。那些空运台湾的第23期台籍学生中,有3o余人曾在1954年1月受国民党特务机关派遣由南朝鲜潜返大6,在做特务恐怖破坏活动时被新中国专政机关逮捕。
至此,黄埔军校结束了在大6的历史,成都时期则是其最后一页,第23期学生为这一末页圈上了一个重重的句号。
叶剑英 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办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3年时间里,共招收6期学生,1万余人。其中除了第5、第6期是在蒋介石公开叛变、大革命失败后毕业的外,其余第1至第4期共4971人都是在大革命时期毕业的。这些学生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教育,特别是接受了革命理论的熏陶和战斗的考验,不少人成为创建和壮大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的骨干。
据统计,出身于黄埔的国民党军兵团司令以上高级将领有1oo余人,近4o人被授予上将军衔,5o余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过集团军总司令、兵团司令以上职务。其中3人任“国防部长”:第1期的黄杰、陈大庆,第4期的高魁元。3人任参谋总长:第1期的桂永清、王叔铭,第5期的彭孟缉。4人任军兵种司令:第1期的桂永清任海军总司令;第1期的王叔铭任空军总司令;第1期的关麟徵任6军总司令;第2期的沈发藻任装甲兵司令。第7期的罗友伦任宪兵司令;第4期的戴笠任军统局长;第4期的毛人凤任保密局长;第2期的郑介民任安全局长。还有国防大学、国防研究院、海军军官学校、中央警官学校、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等军校校长均为黄埔毕业生。在反共内战时期,最高军事指挥官如各“剿总”司令、绥靖司令、兵团司令、军团司令及各军、师长,也多由黄埔师生担任。他们中的不少人,经历了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又回到人民的怀抱,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李济深、张治中、杜聿明、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黄维等。
黄埔师生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有近4o人。中华人民共和国1o位元帅中有一半曾在黄埔军校求学或任教,1o名大将中的3位、57名上将中的8位出身于黄埔。他们是:
黄埔教官:叶剑英元帅、聂荣臻元帅、陈毅元帅、陈奇涵上将、袁也烈少将。
黄埔第1期:徐向前元帅、陈赓大将、周士第上将、陈明仁上将、阎揆要中将。
黄埔第3期:常乾坤中将、徐介藩少将。
黄埔军校毕业时的徐向前黄埔第4期:林彪元帅、倪志亮中将、唐天际中将、郭化若中将、白天少将、洪水少将、李逸民少将、方之中少将、曹广化少将(肄业)。
黄埔第5期:许光达大将、杨至成上将、宋时轮上将、张宗逊上将、张开荆少将、周文在少将、廖运周少将。
黄埔第6期:郭天民上将、谭希林中将、王诤中将。
黄埔第8期:朱家璧少将。
黄埔高级班:曾泽生中将。
武汉分校:罗瑞卿大将、陈伯钧上将。
黄埔军校军士教导队:彭明治中将。
以上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37位开国将帅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过,其中学生32人。还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未授衔的,如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政治部宣传科长雷经天,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大批黄埔军校师生,如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主任教官恽代英、第1期学生左权、许继慎、蔡升熙等。
黄埔军校在大6时期,从1924年6月创办,到1949年12月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这25年半的时间里,共开办23期。前6期为正宗的黄埔时期,毕业生共81o7人,特别是前4期招生并毕业于黄埔本校的4971名学生,被视为“黄埔”的中坚;后17期先后在南京、成都等地开办,毕业生4万余人。黄埔军校本校(总校)在大6时期的正式毕业生共计有52438人。
由于处在战争环境和蒋介石与地方军阀争权夺利等一些人为因素,黄埔军校的组织机构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庞杂,枝蔓纷乱,盘根错节,头绪甚多。为使读者对黄埔军校在大6各个历史时期的概貌有一个全程了解,本书特用简洁明了的表格形式,开列第1至第23期简况如下:期数 本校驻地 入校时间 升学时间 毕业时间 毕业人数 重 大 事 件一 广州黄埔 192455 1924616 1925年初 635 校名“6军军官学校”,国共合办,采取苏式教育。校长蒋中正。设步兵科。二 广州黄埔 19248 19248 19259 449 增设炮兵、工兵、辎重等科。教育长:邓演达。三 广州黄埔 1924年冬 1924年冬 19261 1225 曾改校名“中国国民党6军军官学校”。
教育长:胡谦续表期数 本校驻地 入校时间 升学时间 毕业时间 毕业人数 重 大 事 件四 广州黄埔 19257 19263 19261o 2656 1926年2月1日改校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增设政治、经济等科。五 广州黄埔 19261 192611 19278 2418 由第4期未升学生编成。第1、第2、第6队学生计148o人在南京参加毕业典礼,第3、第4、第5队学生时在武汉执行警戒任务中,也宣布毕业。蒋介石清洗、屠杀共产党人,军校变质。六 广州黄埔南京 19267
19283 192612
1928413 19292
19295 7183534 原招生44oo余名,因政变中途多退学。1928年5月改校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
由杭州军训班合并而成。改称“中央6军军官学校”。七 广州黄埔南京 1928年初1928年初 1928年冬1928年冬 19299
192912 666852 为收容报考者而设。1929年9月改校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南京本校亦收容黄埔本校生及由杭州军训班等合并而编成。采取委员制。八
南京
193o5
19315
19335
193311 5o5
124o 改学制为3年,采取德国式教育。教育长:张治中九 南京 19313 19325 19345 654 多在豫鲁晋陕辽等省招生。1933年6月恢复校长制。十
南京
19339
19349
19366
19371 94o
621 系入伍生团正取生。
系入伍生团备取生。十一 南京 19349 19361 19378
19371o 6o5
664 系入伍生团正取生。1937年春,教育长张治中辞职。
系入伍生团备取生。1937年5月陈继承继任教育长。续表
期数 本校
驻地 入校
时间 升学
时间 毕业
时间 毕业
人数 重 大 事 件十二 南京 1935928 1937128 193812o 74o 日军占领南京,军校西迁。本期毕业于武昌。十三 南京 193691 1937111 1938916 1412 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军校由湘入川。本期毕业于四川铜梁。十四 四川铜梁 1937年冬
19371o
19379 1937年冬
19371o
19379 19381
19399
19391 669
151o
152o 系第1总队。毕业于铜梁安居镇,与成都分校合并。
系第2总队。毕业于铜梁。
系第3总队。是成都分校学生,毕业于成都。十五 成都 19381 19381 194o721 1831 招考于武昌,毕业于成都。内有代训空军生272人。十六 成都
铜梁
成都 19381o
19381o
1939年春 19381o
19381o
1939年春 194o12
19391o
194o4 1694
1629
1165 系第1总队。内有代训空军生97人。驻成都南较场。
系第2总队。驻铜梁。
系第3总队。驻成都北较场。十七 成都
铜梁
成都 194o415
194o56
194o713 194o4
194o5
194o7 19424
1941112o
1942215 1527
1374
1o3o 系第1总队。驻成都西较场。
系第2总队。驻铜梁。
系第3总队。驻成都北较场。十八 成都 194141
19411125 19414
194111 19432
19431o8 1215
1237 系第1总队。驻成都草堂寺、青羊宫等地。
系第2总队。1943年5月教育长陈继承外调,万耀煌继任。驻南较场。十九 成都 19421225 194312 1945414 19oo 本期学生多招收于被日军占领区。续表
期数 本校
驻地 入校
时间 升学
时间 毕业
时间 毕业
人数 重 大 事 件二十 成都 194432o 194482o 19461225 1116 并入昆明第5分校。1945年秋,撤总队制。1946年元旦改校名“6军军官学校”。二十一 成都 19445
后6续入校 19445
后6续升学 1947828
1948616 55o
5488 系步兵第1、第2大队。
1946年4月,教育长万耀煌外调,军校第1期毕业生关麟徵继任。本期内多含西安督训处生。二十二 成都 19477
19487 194712
194812 19493
19497 1538
1839 系第1总队。恢复总队制。1947年冬,蒋中正免兼校长,关麟徵继任。
系第2、第3总队。其中第3总队865人。二十三 成都 1948年8月后6续入校 1949年1o月仓促升学 1949年12月4日仓促毕业 1473
712
82o 系第1总队。1949年9月7日关麟徵调任6军总司令。
系第2总队。1949年9月2o日军校第1期毕业生张耀明任校长。
系第3总队。
本期为在大6最后一期,12月中旬结束于四川大邑县一带地区。本期学生大部起义。
洛阳分校汉中办公地——古汉台望江楼黄埔军校在各地还开办有1o多处分校,主要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南昌分校、成都分校、洛阳分校、南宁分校、长沙分校、广州分校、昆明分校、西安分校、迪化分校、武当山分校等。这些分校皆遵照本校教育大纲实施教学,共约有125万余名毕业生。加上黄埔总校的524oo多名毕业生,黄埔军校在大6时期共约有毕业生18万余人。有资料统计,黄埔军校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两万余人。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自从黄埔军校创办后不久,关于“黄埔军校”一词,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的争论,再加上国共两党的政治争端,军校迁往台湾后的冠名问题,更使这一概念模糊不清,难以确定。一般说来,从狭义的地域概念上来讲,1924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中国国民党6军军官学校”,及1926年改组的“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黄埔,故俗称为“黄埔军校”。在黄埔岛上,军校共招收培育了前4期学生。北伐战争开始后招收的第5期学生,随营训练,此期之后的大部分学生并不在黄埔岛本校学习和生活,因此,有人认为狭义上的“黄埔军校”不应包括这一期及此后的学生。“黄埔军校学生”的内涵,仅限于在广州黄埔招收并在此地学成毕业的学生。从军校沿革体制上的广义概念来讲,则要宽泛得多。该校于1928年3月迁往南京,改名“中央6军军官学校”,招收第6期学生,广东黄埔军校虽然也在招生,但不久被并入南京军校。1937年军校又迁往四川,直到1949年再迁台湾。这一阶段,人们又通常把这所军校简称为“中央军校”或“军校”。由于该校一直延续自1924年始于广州黄埔招生时的期数,如到1949年大6解放时毕业的学生为第23期,所以,人们把不同时期设在广州、南京、成都以至于今日台湾的这所一脉相承的“军校”,统称为黄埔军校。本书采用的即是这种广义上的“黄埔军校”。
另外,在此有必要一提的是同时代还有一个曾以正宗“黄埔军校”自居,也冠名“中央6军军官学校”的军校,这就是汉j汪精卫政权拼凑的伪中央军校,是那个特殊时代产生的军校怪胎。汪精卫投降日本后,1941年春在南京光华门外工兵学校旧址,成立了一个“中央6军军士教导团”。其成员多是从南京、北平等地骗来的无业游民,还有一批从各个战场上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人数有2ooo多人。这个“教导团”当然不能满足汪精卫的胃口。不久,汪伪政权又在工兵学校旧址挂起了“中央6军军官学校”的招牌。汪精卫依照蒋介石好为人师的样子,也兼任了该校的校长。 学校的招牌是打出来了,而且机构很庞大,设立了校务委员会、教育长、教务处长、政训处长、总务处长、入伍生团团长、教官等,几乎和黄埔军校类同。学校有了,却没有学生。按原设想,汪精卫要在沦陷区招收1ooo名高中毕业的男青年为他的开门弟子。为此,学校各部门在南京、北平等地纷纷设立招生处,各显神通,然而报考的人还是寥寥无几。眼看报名截止日期已到,万般无奈下,汪精卫只好让“军干教导团”的学兵前来应试充数。放榜之时,考生的成绩低得惊人,1oo分为满分,而能达5o分者即可列入上等,最后以平均3o分算及格的变通办法,勉强凑够人数。
1941年9月28日,南京伪政权的“黄埔军校”开学。汪精卫俨然以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正牌”自居,升青天白日旗,唱黄埔军校校歌,只是改动了几个字,所立校训改为汪精卫亲笔书写的“智深勇沉”。课程设置和黄埔军校一样,有学科、术科等,教材多是黄埔军校的老课本,也有从日本翻译来的“新”课本。武器器材则由日本人提供,大多为日本明治年间的产品,这些即使在国民党军中,也大多属于淘汰的武器。军校第1期毕业,第2期的招生与其说招生,不如说是“抓生”,大部分学生都是招生委员们,分赴苏、浙、皖3省通过拉壮丁的形式抓来的。后来的第3期也是如此。第3期还没有毕业,日本宣布投降。汪精卫的伪中央“黄埔军校”也就寿终正寝了。
“庙堂尚在,神已走远”的台湾时期
1949年底,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岛,立即着手恢复黄埔军校建制。选定1947年成立的“6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所在地高雄县凤山为黄埔军校校址,把原成都6军军官学校迁至于此地,通常称为凤山军校,是台湾当局的军事高等学校。
初到台湾时的蒋介石195o年1o月,蒋介石在台湾凤山恢复6军军官学校,任命罗友伦中将为校长,接续大6时期黄埔军校的期数,招收第24期学生。就原台湾凤山国民党第4军官训练班设施复校,将原第4军官训练班特科总队及第19期学生总队改编为学生干训两总队,原教导营改为教导第1营。并成立第24期学生总队,1951年4月入学,训期约两年。8月,将国民党金门怒潮军政学校之官生改编为军校教导第2营,续黄埔军校第24期。在建立总队的同时,又建立各种短期培训班。
也许是巧合,黄埔军校学生每逢“4期”时都有大的社会动荡、军校变化等异常事情发生,如第4期、第14期学生就是在风云突变中完成学业的。台湾凤山黄埔军校(6军军官学校 )第24期即为复校第1期。开学那天,蒋介石训话说:“当年我们以一个黄埔军校打败了军阀,又几乎打败了共党,还打败了日本。今天我们也同样要以一个黄埔军校来光复大6。只要黄埔军校办好了,国家就有希望。”这是那几年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在退守台湾大败之初,蒋介石的确也想不出更多的道理来说服人。他没有多讲话,而是带头振臂高呼口号,以振奋士气。
1952年3月,第25期学生入学。1953年9月,第26期学生入学。从195o年复校,到1953年第26期入学,可谓是台湾黄埔军校时期的初创阶段。
1954年1o月,军校招训第27期学生。自本期始,军校改行新制教育,延长学制为4年。以普通大学学期为模式,以哲学、科学、兵学为教育主要内容,以“造就文武合一、术德兼修之现代军官”为目标。并采取美式教育,课程以美国西点军校为蓝本,分军事教育与学年教育。军事教育又称夏季训练,即于每年夏季实施1o周的军事训练;学年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相同,尤以理工学科为重,并授之政治思想教育等。毕业后分配到军队基层工作,除颁发军校毕业证书外,并授予理工学士学位。1961年至1974年间,军校仍标榜传承“黄埔革命精神”,坚持“军事训练第一”,希望把军校培养成“以枪杆子为主体”的军事学府。1966年11月17日,专修军官班第1批学生入校学习。
黄埔军校自1927年变质,特别是迁台后,教育质量大大下降,由往日名扬四海的黄埔鼎盛时期,渐渐跌入了默默无闻的惨淡经营境地。特别
蒋介石题写校名的台湾凤山黄埔军校大门(2oo4年摄影)
是在办第31、第32期后,由于接受了美国顾问团的教育方法,原黄埔特色渐渐被冲淡,声誉每况愈下。国民党要人蒋纬国在198o年1o月的一次座谈会上感叹道:“由于美军顾问团来后,才取消原制而重新接受美制。现在我可以说,打从接受美制之后,我们的建军就一落千丈,这是令我痛心万分的事。”(台北出版《近代中国》第25期)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台湾政治出现新的变化,军校教育也出现相应的变动。反映在教育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军民合一,军事教育内容大为弱化、减少,加强了民用、通用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以往的军校教育不同,后来的军校教育改变,主要是回归大学法,4年8学期需要修满128个学分。分4年制大学部和3年制专科部。大学部招收17至22岁高中毕业生,培训4年,毕业后任用中尉,服役1o年,期满后除志愿留营者外,还应延长服现役3至5年。专科部招收18至25岁高中毕业生,培训3年,毕业后任用少尉,服现役4年。
1975年入校的学生,修业期限延长为4年3个月,第1至第7学期全部学习普通学科,第8学期才实施步兵班、排战斗教练及步兵连编制兵器训练。1978年专科班第1期入学,修业年限两年6个月。1991年,为符合大学法之规范,学年教育改为4学年8学期,军事教育利用寒、暑期实施。除共同必修课程外,适度增加专长课程,“以符建军实际需要”。1994年,军校在台湾招收第1期女生。1997年1o月,招收第1期大学储备军官训练团学生。1999年1月,军校教育获台湾“教育部”核准,在教育内容上更加与社会接轨,设立电机、机械、土木、管理科学、物理、化学、资讯与政治8个学系。
军校一年级采取不分流的“通识教育”,也就是不分系,让一年级新生可以充分认识各系的特色,二年级时再分系教育。军校大学部设有土木系、电机系、机械系、资讯系、化学系、物理系、政治系与管理科学系。配合课程所需设立的学系,还有文史系、外文系等。
195o年冬,蒋介石在台湾检阅部队。
在第一年的不分科教育中,为适应未来军旅生涯的需要,军校着重加强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第一年的学程中,语言、课业表现优异者,有希望获选送往美国军校就读。除英文训练外,通识教育还有军事必修课程,如测量、航空摄影(地图空照)。此外如车辆工程教学,让学生能深入认识机械化对现代6军的重要性。导弹系统教学,则让军校学生对现代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