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34部分阅读

作品:中国黄埔军校|作者:作者不祥|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6-26 06:56:11|下载:中国黄埔军校TXT下载
  彭泽 谢澍霖湖南攸县李镇中广东兴宁 李岱岳湖南新宁 王征湖南湘乡赵以政山东聊城 刘幼甫四川筠连 张国华广东东莞卢运从广西平南 林福田四川筠连 魏鸿儒陕西临潼古兆璜广东五华 周良浙江诸暨 胡业广湖北黄陂闵思安湖北汉阳 周宏勋浙江诸暨 陈荣明云南景谷肖英江苏上海 陈传忠江苏铜山 高逸凡江西万载刘建修湖南醴陵 林树恩四川新都 朱悛卤四川荣县康明惠四川温江 吴泽虔四川荣县 陈克裕安徽宣城席代瑜湖南东安 文俊褒湖南醴陵 周祖荣广西郁林向秉刚湖北黄陂 肖湘汤广西6川 廖伦贤福建永定王庭汉湖北郧县 黄让三湖南宁乡 余先洵湖南湘潭刘作埙湖北武昌 崔舜琴江西萍乡 陈式玉湖北蕲春马秉彝福建莆田 李毓蕃广西岑溪 郭世贤河南扶邑刘文华湖南宝庆 吴会治四川万源 孔令志陕西兴平陈荣观浙江平阳 周茂湖南攸县 方继信湖南岳阳鲍哲谋江苏宝山 黄中元湖南耒阳 蒋湘龙湖南长沙李白英四川彭水 周敏广东开平 胡长青湖南临湘罗世衍湖南宝庆 聂英湖南湘潭 张致广河南罗山管定球广西岑溪 董炳寅广东罗定 李冠那广东罗定孙树伦陕西三原 肖知三江西吉安 高德瑜直隶天津钟义春广东梅县 滕登洲山东夏津 魏光庆四川隆昌易英湖南醴陵 侯万封河南

  经理科大队(213人)

  经理第1队(1o7人)

  郭定唐湖南益阳 何治华河南内黄 邓梦奇陕西合阳刘效孟河南新蔡 马锡霖河南郁川 梁堪赞广西扶南许楚材湖北广济 王瑞清江苏南通 汤盘浙江诸暨姚安旺浙江象山 罗希哲云南墨江 李朝辟湖南黔阳朱则鸣湖南湘乡 平尔鸣陕西兴平 丰坚江苏南通章云湖南 贡堃河南商城 谢治安湖南耒阳吴世平湖南平江 李树德山西赵城 祝寿四川邛崃李继武湖北蕲春 燕廷标山西赵城 丁翥秋云南昆明李英江西于都 王孝文山东聊城 吴隆汉江西万载贾毅直隶深县 朱绍英河南商城 郭俊陕西渭南杜宏湖北蕲水 李尊邕江西萍乡 赵希仲陕西长安崔友韩河南杞县 陈毅安湖南湘阴 章金浑湖南湘乡梁雪亭山西文水 赵乾平湖北荆门 叶士元湖北蕲春符云鹤广东文昌 伍超河南罗山 荆向荣山西平6韩江广东平远 邓树元湖南溆浦 庞乃仲山西大同杨积德山西应县 翁敬德湖北蕲春 傅守彝山西阳高谭菜湖北汉川 黄德光湖南长沙 李万英湖北当阳曾浩广东 刘恩澄直隶丰润 夏同彭江苏江阴俞盘新江苏金山 曾庆楫江西兴国 潘名世湖南平江董高立江西星子 郭英英湖北广济 张权湖南宝庆伍昌续湖北广济 廖朴湖南安化 王端方湖南临武马伟广东 马学儒直隶容城 张晓湖广东琼州何广饶广东番禺 刘康湖南耒阳 贾堃广东番禺邓谠广东怀集 黄焕湖南平江 范树德直隶无极黄泽膏四川屏山 姜镇华河南新蔡 魏人鉴湖南宁乡刘定湖南益阳 李烈河南潢川 陈振声河南罗山吴善珍湖北金山 林野福建龙岩 刘霭生福建武平雷显铭贵州绥阳 李泛舟广东新丰 肖正谊湖南湘阴刘学斌山东峄县 徐梯云湖南耒阳 马文祥北京潘继民湖南醴陵 韦军广西桂林 莫超广西平南封祖喜湖南澧县 程挟超湖北黄安 杨中广西贵县蒋宏伟湖南道县 彭文质湖南临澧 文少雄广东新会范廷章江西丰城 贺勋江西萍乡 彭斯道湖南安乡罗折东湖南安乡 黄世见浙江余姚 朱克勤湖南醴陵李泽仁湖南宁远 周为邦湖北黄梅 蔡援萃江西吉水王俊儒陕西渭南 史保亨山东

  经理大队第2队(1o6人)

  路可贞山东长清 徐学诗江苏肖县 沈海山湖南临湘翁凤鸣浙江淳安 孙庆备山东鱼台 龙蘷湖南耒阳沈敦华浙江东阳 李浪伯广东兴宁 易修叙湖北京山东征出发前,黄埔军校举行阅兵式。吴融湖北京山 阮瀛湖北黄陂 王民天浙江温岭黎楚翘广西龙州 白云洁陕西咸阳 牛古生河南固始邵佾安徽定远 李鸿基陕西长安 薄有錂山西应县廖开端广西桂林 杨匡民湖北钟祥 陈绍发湖北谷城魏业球湖南湘乡 王之璜山西静乐 白光尧云南祥云黄勉斋山东日照 吉章信广东琼州 尹懋昭江苏武进穆勤江苏武进 汤震方山东滕县 郑坦山西应县黄杰三安徽安庆 周鸿文湖南平江 李兆兰广西桂林梁昌华直隶丰润 曾昭杰湖南平江 余子瀚江西广丰张作奎湖南长沙 陈彰环湖北黄安 王兆丰浙江海盐庞眉湖北黄陂 汤雨湖北黄陂 孙梅臣湖北黄冈何振业江西永丰 程维新河南固始 刘鼎四川韩子佩陕西 刘英福建闽侯 周飞宇湖南长沙陈济江苏崇明 张楚雄湖南平江 黎匡江西萍乡宋正求湖南醴陵 郭竞民山西荣河 陈均湖南衡阳周游湖南新化 张维国湖南东安 朱高阳湖南东安钟敦杰湖南长沙 郑足山西应县 吴文春浙江仙居姜义渊浙江天台 徐道华浙江宁波 王佐卿浙江天台汤任湖南长沙 白灿时河南汤阴 杨垂叶河南光山王烈浙江临海 陈德坤浙江兰溪 周白平湖南宁乡郑尚浙江温岭 陈缉五河南安阳 祝文焕河南固始简锡恩四川宜宾 唐竺仙云南 陈盛儒广西桂平边乃奕浙江诸暨 任倜湖南湘阴 蒋志仁浙江诸暨徐侠英直隶 宾大鹏湖南衡山 肖澄清湖南衡山谢伟才广东龙川 李暲湖南耒阳 段子平湖南耒阳高川惠广东电白 谢梦奇湖南益阳 容宇广东新会叶维四川华阳 欧阳毓龙湖南醴陵 王迈邦湖南醴陵周五权广西怀集 吴东湖北黄冈 陈鹏湖南郴县唐铭湖南蓝山 韩楚衍湖北黄安 焦古杨河南安阳黄星衢江西宁都 朱邦达湖南长沙 于树屏湖北黄梅刘峻川广东定安 马辉祖湖北阳新 王珍湖南衡阳李文林 李鸣 蔡增耀吴一程

  政治科(438人)

  政治大队第1队(146人)

  秦秉萱广西桂林 贝介甫浙江余姚 苗生葵陕西长安夏燮民 严怀光浙江江山 王啸坡广东兴宁何正湖南桃源 朱笃祐山西临晋 欧阳何震华湖南桃源 李照山西汾阳 舒绍康四川华阳周恩寿浙江绍兴 傅杰湖南绥宁 王春鑫云南大姚简立桂湖北荆门 李维周 钱其璁江苏南通丘春光广西来宾 李容三陕西富平 崔南山广西桂林毕日吉山东掖县 曹惇颐湖南耒阳 李有莘湖南湘阴曹梅村湖南湘乡 李岫山西左云 罗先觉湖南湘乡刘长源江苏丹阳 伍文湘广西容县 林懋广东琼山游济广东琼山 吴志勋湖北广济 何文俊湖北广济刘沛荣湖南酃县 张梦宝广东琼山 李焕民湖北襄阳李文俊湖南安仁 李呈瑞湖南永兴 肖韶江西吉安东征期间第一教导团官兵合影,前左三为团长何应钦。朱得一贵州贵定 杨枝河南灵宝 徐绍明湖南耒阳黄煊湖南衡阳 周怀恭广东五华 白红韩国王侃予四川资阳 朱勉 高瀛山王又震 杨文庄 曹霄青山东文国琳江西 钟坚广东 罗应寰湖南华容艾时湖北汉口 肖志雄广东中山 谢鑫湖南长沙黄天存江西 杨鹏湖南石门 周球湖南桂阳刘振鸣广东梅县 荣孝雨江西萍乡 李翼钧湖南湘乡吴瑞宁湖北黄陂 霍步青四川綦江 谷逢源湖南桑植黄本雄湖南湘潭 谢绍晖湖南耒阳 李德壎四川富顺陈庆芳湖北黄梅 张景惠湖北黄冈 劳世芳韩国平壤李井化湖南武冈 肖以佐江西兴国 方成德湖南平江杨秉钺浙江诸暨 裘古怀浙江奉化 彭陶贵州贞丰黎培莲广西永淳 张汉瑜安徽寿县 龚泽人广东紫金刘建勋贵州遵义 张兆晟四川合江 罗良玉湖北嘉鱼肖植芬湖南耒阳 刘景楹广西 朴益济韩国张道佣吉林 向春芳湖南龙山 罗暾初湖南衡山罗懋勋广东高要 李仲达四川长寿 李国祥湖南桃源李克廷湖南资兴 彭国栋四川 吴邦治陕西高陵钟绍南广西北流 郭典威湖北广济 林小鲁湖南武冈马扬湖南湘潭 朱旭宾四川荣县 马自荣湖南武冈侯湘杰湖南长沙 柏辅仁湖南祁阳 谢健松湖南郴县邓坚湖南桂阳 邢国鸾广东文昌 张思载浙江泰顺何昆甫湖南桂阳 沈震勋江苏阜宁 吴植光湖南平江王鸿骏江苏青浦 马凌云湖南澧县 雷清尘四川崇庆慕子澄河南武陟 来迪玺湖南慈利 姚雄广东潮阳周亦嚣湖南攸县 龙矫湖南永绥 邵建中河南鄢陵李世品贵州天柱 周秉彝福建长汀 霍锟镛四川綦江乔树德江苏涟水 王志鹏浙江 姚玉成云南丽江赵修铎湖南宝庆 洪俊杰安徽秋浦 柳克建湖南长沙周为震湖南宁乡 张叔麟四川彭山 钟友千江西赣县梁光华广西宾阳 李如何浙江瑞安 张基成湖南平江包宽贵州贵阳 龚宝珊湖北蕲春 武绳祖山西静乐廖龄奇湖南祁阳 陈俊湖南宜章 周伟龙湖南湘乡徐宪章湖北宜都 陈颂文浙江上虞 欧德云广东文昌王志超山东高唐 谭秉彝广东仁化

  政治大队第2队(14o人)

  胡家骠江西南昌 王怡群湖北郧西 肖德厚湖南石门支应杰江西进贤 吴康鉴广东中山 彭晋芳广东化县邱璧山湖北蒲圻 陈璲湖南东安 曹勤余江苏上海罗芳垠湖南衡山 李子亮广东南雄 史天和直隶磁县杨国辅陕西安定 韦启林广东灵山 杨正鎏广东徐闻赵振声福建莆田 苏玉衡浙江临海 刘道盛四川富顺魏廷干四川巴中 王铭湖南衡阳 曾谦湖南衡阳孙浙苍浙江黄岩 陈国训广东琼州 周蔚文四川荣县易在田湖北石首 周仪三陕西渭南 任宏韬陕西临潼李克毅湖南平江 曾慕雪湖南耒阳 刘钦芳江苏沛县魏亮生湖北黄陂 刘学浙江 朱振华湖南杨燕士贵州 段桂森河南 陈子衡四川吴斯民广东琼州 陈又锷四川 刘芹余湖南李树清湖北江陵 丁振五江苏 唐泽民湖南武冈娄星超湖南 王候翔浙江 刘炳文江西德安曾策四川永宁 苏文标湖南平江 叶廷璋湖南平江谢定远江西吉安 雷一鸣湖南耒阳 杨舜湖南湘潭陈赖安广东兴宁 佘国干四川大竹 贺俊湖南常德朱汉英江西会昌 刘翔湖北鄂城 万宁湖南长沙钟荣福江西兴国 汪德龙浙江临海 廖垓秀湖南郴州何崇校广东南海 曹福谦山西应县 张崇斋江苏宿迁夏尺冰湖南宁乡 文强湖南长沙 杨济动直隶容城龙作湖北应城 龚培元湖北汉阳 叶师适浙江青田吴万明直隶枣强 马奏凯湖南永兴 熊煜南湖北黄梅于另加湖南祁阳 苏士杰陕西渭阳 叶持广东惠阳钟赤心江西吉安 何士雄湖南资兴 黄本端湖南黔阳东征军与惠州人民联欢孙麦秋湖南宝庆 6梗夫四川叙永 李维藩湖南郴县何善继湖南汝城 许良玉浙江桐卢 赖永和广东高要王作堂四川凉山 屈朴湖南零陵 刘参湖南永兴孙织天浙江青田 张有余安徽寿县 张光梅湖北武昌王振荣湖南南县 王大中浙江瑞安 姜吟冰湖南宝庆阎景福山西绛县 袁学坡湖南宁乡 刘敏湖南平江谷家兰湖南耒阳 何勉广东德庆 唐恺湖南湘潭唐宗鑫广西郁林 张守初河南新蔡 陈箴云南建水董晋鹏山西定襄 黄朝轩广东曲江 唐泽英四川大口郭少英湖南祁阳 谢乃常湖南郴州 林时斤广东琼山任重湖南岳阳 范朝栋四川罗江 熊阳寰湖南益阳杨造时湖北沔阳 魏廷鹤四川大邑 何志浩浙江象山叶简修广东梅县 刘维垣陕西扶风 李杜蘅湖南嘉禾廖克公湖南湘潭 裘树藩直隶完县 宋洁义直隶行唐文善在韩国 霍栗如四川綦县 张北风江苏如皋娄绍铠湖南浏阳 黄绍楷广西容县 谌杰湖北黄冈曾钟圣湖南资兴 陈公佩广西梧州 彭家迈江西萍乡席树声山西赵城 戴独明贵州松桃 刘煜祖山西赵城纪秀川山西赵城 符时杰广东文昌 鲁来阶安徽寿县刘存忠奉天铁岭 李澄兰云南鹤庆 刘炎武广西全县刘韵清湖南临清 张非白江苏宝山

  政治大队第3队(152人)

  黄砥中安徽桐城 胡兆荣湖北 郑业山西应县赵珍陕西长安 张治学湖南祁阳 刘任坚广东大埔陈品桢江苏青浦 谢晋元广东蕉岭 江川浙江宁波卢碧湖湖南平江 王寅生山东阳谷 王饮潮湖南宝庆王葆儒广东合浦 杨国华湖南慈利 霍泽霖陕西绥德王祎湖南郴县 彭士量湖南浏阳 余靖方四川金堂广东梅县第九届商会欢迎东征军大会合影。中为周恩来。段琳山西曲沃 田动云四川 敖建畴江西陈道熹四川筠连 穆世济四川合江 陈道平湖南平江吴扬波湖南资兴 曹斌湖南耒阳 陈金科广东番禺谢蔚云湖南平江 张礼浙江松阳 刘赤华广东刘伟仇湖南耒阳 冯思定湖南 邹今海湖南新化胡生泉山西临晋 黄寿山湖南宁乡 熊缉熙四川西昌龙耀焜湖南湘乡 张凤署河南安阳 叶书浙江龙泉段治富云南 方允中四川庆符 谭笑湖南滕代顺湖南麻阳 何杰湖南江华 彭芳湖南嘉禾谭其森广东 刘善述广西桂林 杨若涛四川陈钦霖四川江津 关秀岚山西晋城 李蔚枝湖南新宁林照临广东汕头 李庆霖山东诸城 叶德生四川德阳郭芳梧湖南醴陵 王夫一湖南长沙 纪绍薪广东普宁周宝崖湖南湘乡 李天兴广东怀集 严复达广东文昌王作栋陕西醴泉 王师古河南温县 王晋广西宜山尹希湖南永顺 卿珪湖南武冈 宋兴炎安徽泗县宋慎河南商丘 饶新民湖北蒲圻 赵一帆江苏徐州王展湖南攸县 张俊之湖北荆门 杨文庄广东琼州邢超湖南麻阳 李天植湖南永兴 刘乙光湖南永兴张万一湖南汉寿 阮锦云浙江定海 涂国钦湖南华容杨倬云四川灌县 苏灏云南昆明 杨化雨安徽寿县严煜南广西梧州 楚昌南云南开化 陈崇龄广东兴宁李瑞廷陕西华阴 袁钺湖北黄安 胡益之江西进贤黄仲竾湖南宁乡 齐志澣山西定襄 梁宝仁广西容县刘兴俊湖南湘潭 娄剑如湖南浏阳 于以振江苏金坛虞一鸣浙江镇海 田耐生湖南龙山 郑顽玉广东郭岐山西 赵平岭南冈州 周尚志江西永新谭屏昭广东罗定 陈省吾河南唐河 黄乃安四川永宁邝积典湖南宜章 厉良圭湖南 李芳岐直隶范德烈广东大埔 连钟山绥远归绥 黎婴广西刘彦文陕西长安 刘不同奉天 张楚鑫湖南长沙李奠华江西修水 周凯福建惠安 胡陈杰四川铜梁尹觉先四川广元 邓兆民湖南武冈 杜佳儒湖南慈利杨乾吉云南泸西 云泽农广东文昌 陈少鹏广东番禺刘志寰湖北黄梅 梁仲西广西容县 贺天爵绥远归绥杜永瘦湖北 邹冠雄广东 何共琅湖南资兴石光辉湖南临武 袁裕湖南宝庆 徐保直隶丁华云南牟定 罗燮阳湖南祁阳 任觉五四川灌县李正荣贵州 彭犹龙江西萍乡 熊希亮湖南益阳曹廷鉁江西余干 徐克让陕西户县 曹日暲湖南永兴邓志英广东文昌 □□洵河南 □□源山西宁武华孟根湖南衡阳 麦宗禹广东中山 卢建朝鲜王襄湖北 王自强湖北 熊敦江西贵溪温培南江西萍乡 张朴云南云龙 尹自强陶维海浙江义乌 李经世

  附录2 黄埔军校大事记

  黄埔军校大事记此附录主要依据黄埔军校史料档案整理而成,并参考众多黄埔毕业生的回忆文章加以修正补充,还主要参考了赵丽屏、陈以沛等先生的有关文章。

  (1924~1927)前期主要筹备工作1921年12月23日,由张太雷充当带路人和翻译,孙中山在广西桂林会见应邀到中国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谈中,马林向孙中山提出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基础和实行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等意见。孙中山同意马林提出的这些建议。

  1922年4月27日,少共国际代表达林和张太雷、瞿秋白在广州总统府与孙中山会谈。达林向孙中山介绍了苏俄红军的情况,孙中山对苏俄红军的规模、组织和政治教育很感兴趣。

  1923年8月5日,孙中山授意蒋介石在上海约会马林及张继、汪精卫、林业明等筹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俄考察军事、政治及党务。代表团成员有: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和王登云4人。8月16日,以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由上海乘“神田丸”轮启程赴苏俄考察。9月17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俄红军步兵第144团参观。蒋介石称其优点是在全团上下亲爱团结,团长与党代表权责分明;晚上,与马林商议提案。后来的黄埔军校实行党代表制度,即渊源于此。1o月25日,孙中山召开改组国民党特别会议,以求加速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筹建军校之进行。

  11月29日,孙中山主持召开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o次会议,通过创办军官学校决议。12月9日,孙中山在大本营对国民党员发表演说,重新创造革命军的思想愈加明确,他指出:国民党“此次改组,乃以苏俄为模范,企图根本的革命成功,改用党员协同军队来奋斗”。12月15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在俄国先后参观红军6海空军事设施和各种军事学校,历时3个多月后返抵上海。12月2o日,廖仲恺在上海密电蒋介石,要他从家乡溪口来上海,同往广州。此期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组织“国民军军官学校”,曾拟以孙中山为校长,以后方医院和测量局为校址。12月25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帮助国民党改组的《通告第十三号》,指示党员“有国民党组织的地方,同志们立时全体加入”。12月28日,廖仲恺与鲍罗廷研究,选定戴季陶等为军校教职人员,并将结果通知正在上海的蒋介石,催他早日转赴广州。

  1924年

  1月16日蒋介石由上海到广州,开始筹备组建“国民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彩门及对联1月2o日中国国民党第1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林祖涵(伯桑)等出席大会,并当选担任中央领导工作,为国共合作、创立革命军校奠定了组织基础。大会通过《中国国民党第1次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

  1月24日“国民军军官学校”筹办未成,孙中山改而下令成立“6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任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1月26日孙中山委任王伯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等为军校筹委会委员。

  1月28日孙中山选定广州黄埔长洲岛原广东6军学校与广东海军学校旧址为6军军官学校校址。黄埔军校校名由此而来,后通称黄埔军校。

  1月29日孙中山委任廖仲恺为大本营秘书长,继续协助筹划军校开办事宜。

  1月3o日国民党“一大”闭幕。出席大会的国共两党成员受委托回原籍选拔革命青年来军校报考,确保第1期录取的学生为优秀的革命青年。

  1月底苏联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应邀参加军校筹备工作,由鲍罗廷介绍与孙中山会面。顾问小组由4人组成,以切列潘诺夫(又译契列帕诺夫)为顾问组长,以捷列沙诺夫、捷尔曼、波良克为顾问。孙中山要求按照苏维埃的军事制度来组织革命军队。

  2月6日6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筹备处在广州南堤2号(今沿江中路第239号对面)正式成立,分设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5部,指定王伯龄、李济深(由邓演达代)、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为各部临时主任,分部办公。

  2月8日校务筹备会首次召开,决定有关军校开办事宜。继后开会32次,决定实施各项创校工作的进行,规定全校员生必须加入国民党。

  2月1o日军校确定分配各省区招考学生名额,拟定招生名额为324人。

  2月中旬黄埔长洲岛军校旧址因年久失修,荒草遍地,军校筹备处组织力量进行大扫除,维修校舍,准备军校的创建。

  1924年拍摄的黄埔军校大门,校匾题为“6军军官学校”。

  2月21日蒋介石突然向孙中山提出辞去军校筹委会委员长职务,离广州去了上海。

  2月23日孙中山在蒋介石辞职书上批复“不准辞职”,同时另委任廖仲恺兼理军校筹委会委员长职务。

  2月29日孙中山电催蒋介石回粤复职,责问:“辞呈未准,何得拂然而行?”

  3月3日共青团广州地委发出第7号报告,称将在广州创办军官学校,拟派三四名同志赴考,预备在将来参加军人运动。

  3月1o日廖仲恺电催蒋介石南归,责令“毋负远来考者,以损党誉”。

  3月14日蒋介石复函廖仲恺,表示不相信国共始终合作。

  3月16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孙总理勉励同志文》,阐述联俄、联共的必要性。

  3月中旬共产党人何叔衡在湖南长沙负责办理军校第1期秘密招生事宜,介绍赵自选、陈作为和郭一予等持函到上海见毛泽东。当时,毛泽东负责上海的招生工作。

  3月21日孙中山指定成立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的入学试验委员会,王伯龄、彭素民、邓演达、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为委员。后因蒋介石辞职未归,由李济深代理委员长。

  3月24日军校在广州市文明路高等师范学校内举行下级干部考试,对各方举荐人员严格考察。各学生队分队长、副分队长则从广东警卫军讲武堂和西江讲武堂毕业生中挑选。

  3月25日东路军总部及其所辖各部队之下的军官数十人报考军校。东路军总部为慎重起见,特于是日在部中考试,合格者方送军校复试。

  3月26日廖仲恺连日电催蒋介石南归,最后询其:“归否?俾得自决。”表示作最后通知。

  3月27日军校以广东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试场,举行第1期新生入学考试。各地投考的学生共12oo余人,3天试毕,因考生学识较佳者颇多,故酌量多取。

  3月3o日蒋介石致电廖仲恺,怀疑军校经费不足。廖仲恺复电表示经费不乏,尽可安心办学,惟请即来。

  4月1日建校筹备工作结束。

  4月21日蒋介石返抵广州,谒见孙中山。

  4月26日蒋介石正式来校视事,并对下级干部作第一次讲话。

  4月28日军校第1期学生入学考试放榜。正取生35o名,备取生1oo名,共产党人蒋先云以优秀成绩名列第一。

  5月1日军校第1期学生开始报到。

  5月3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6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5月5日军校第1期正取生35o余人进校,编为第1、第2、第3队,合组为学生总队,以邓演达为总队长(兼),严重为副总队长,先期开始新兵训练。后第1期备取生12o余人进校,编为第4队,与先期入校的第1、第2、第3队合称为第1总队,总计学生人数48o余人。孙中山发表训词:“6军军官学校成立,国民党能够得到—个新生命!”

  5月9日孙中山委任廖仲恺为中国国民党驻校党代表,按党代表制度规定,校长或各行政长官的文书命令,没有同级党代表的副署,不能生效。军校举行第1次校务会议,此为校务会议成立之开始。南堤6军军官学校筹备处,改为6军军官学校驻省办事处。

  5月1o日军校呈请任命李济深为军校教练部主任,王伯龄为军校教授部主任,何应钦为军校总教官。后继委任戴季陶为军校政治部主任、共产党人张申府为副主任。

  5月11日军校开始实行每天汇报制度,规定每日晨由各部派人汇集办公厅,报告前一天所经办事的情况,以加强互相联络。

  5月12日军校开设政治课,特聘任汪精卫、胡汉民、邵元冲为军校政治教官。

  5月16日军校举行首次清洁检查,并对学生作讲评,规定学校食物统统要经军医检查,而且要军医负责。

  5月18日军校召开行政会议,决议:挑选学生中已习军事者充任队长;设禁闭室。

  5月22日广东财政委员会决议军校经费、开办费:财政厅拨1866oo元;经常费:财政厅拨5ooo元,市公安局拨15ooo元,市政厅拨5ooo元,筹饷局拨5ooo元。

  5月25日军校发给全体学生每人—枝枪,并讲述拿枪的意义,此为军校师生正式武装的开始。

  5月3o日晚8时军校召开行政会议,决议:政治部编谱校歌;总教育官绘校旗图样;严禁学生吸烟;印制出入证。

  6月13日军校举行教育行政会议。

  黄埔军校师生在开学典礼大会上聆听孙中山的演说

  6月16日6军军官学校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校总理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乘“江固号”军舰莅校,所属党、政、军高级官员及鲍罗廷顾问和师生5oo多人出席大会,孙中山发表开学演说。

  6月23日军校召开行政会议,决议组织“革命军事研究会”。

  6月25日晚,军校召开行政会议,决议:招收工兵学生;编辑军事杂志。

  6月28日因共产党加入国民党问题产生争论,戴季陶离开军校去上海,政治部几个月内没有主任。

  6月29日蒋介石对第1期学生讲话,称赞俄国共产党员活动的方法及其成效。

  6月3o日第1期学生预备教育期满,举行学生徒手教练检阅,廖仲恺亲临讲话。

  7月1日军校成立革命军事研究会。规定凡属本校学生,皆为会员。设中央会于校本部,地方会于各处。其任务是从事国内外、各地方的军事变化之研究。

  7月6日军校国民党特别区党部正式成立,选出蒋介石、严凤仪、金佛庄、陈复、李之龙等5人为第1届执行委员,蒋介石兼监察委员。其中,严、金、李3人是共产党员。

  7月7日孙中山委任蒋介石为长洲要塞司令,并赠军校《二十四史》、《四库备要》各一部,供师生在校学习研究之用。

  7月29日军校在上海设立招募“教导团”兵士机关,陈果夫主持其事。军校第2次考取下级干部。

  8月初经张申府推荐,廖仲恺邀请周恩来从法国返回广州。周在军校指导第1期中共黄埔支部,以蒋先云为书记,王逸常为宣传干事,杨其纲为组织干事,许继慎和陈赓为候补干事,归中共两广区委领导。

  8月4日军校举行“俄顾问包和罗夫(巴甫洛夫)及毛宜、吴秉礼二生追悼会”。孙中山亲临主祭,并书“遗恨何如”以为悼念,包和罗夫致力于黄埔军校军事教育和武装建设,7月18日在石龙不幸溺水身亡。

  8月8日军校派出教练、教授、管理、军需各部官长前往东圃、龙眼洞、白云山一带实地考察行军阵地,为军校学生作战演习做准备。

  8月9日发现挪威商船“哈佛号”私运商团枪械驶入白鹅潭,孙中山手令蒋介石派永丰、江固两舰监押至黄埔,停泊于校门外。苏联“沃罗夫斯基号”巡洋舰在黄埔海面抛锚,军校学生同苏联海军举行联欢,同台表演节目,各自用中文或俄文唱国际歌。

  8月12日广州商团发动商人准备罢市。要求发还“哈佛”轮所运枪械,军校全岛实行戒严。

  8月13日廖仲恺电令军校派出第3、第4队学生开入广州,准备对付商团罢市和阴谋暴乱。

  8月14日军校新招收学生近5oo人,拟编为第5、第6、第7队,合称第2总队。另有工兵队、炮兵队、辎重队、宪兵队,后除第6队(湘军讲武堂学生)划入第1期外,其余概属第2期。

  8月17日军校举行第1期甄别试验,及格者447人;不能继续修业,饬令退学者,计19人;尚可造就,留校察看者,计33人。

  孙中山、廖仲恺参加包和罗夫将军的殡礼

  8月31日校总理孙中山到军校视察。

  8月军校增建校舍于黄埔长洲岛上平岗、蝴蝶岗和海军学校旧址等一带,时称为分校,实为学生分区驻地。

  9月1日第2期学生6续由上海、广州各地考取入校,学生队第5队及工兵队成立。

  9月3日军校委派何应钦筹备教导团,其组织形式和训练方法均采用苏联红军制度,强调政治领导,团、营、连各级部队均设党代表,并赋予党代表与部队军事长官同等领导权力。

  9月7日广州民众在第一公园举行“五·七”国耻纪念大会,要求解除广州商团武装,军校第1期第2、第3队学生参加。

  9月11日军校第1期第4队学生首次在野外研习排战斗教练,开始时在本岛洪福地区进行。指挥官为第4队区队长詹忠言,对抗指挥官为副队长严凤仪,各部长官均到现场参观。军校收容四川送来的学生2o余人,编入第6队第1区队。

  9月12日孙中山赴韶关督师北伐,蒋介石派教官文素松率领第1队学生随从护卫。

  9月13日军校在操场举行中秋宴会,勉励师生打仗和求学是分不开的,号召师生随时准备打仗,实际为镇压商团作初步动员。

  9月16日在军校危急之时,蒋介石上呈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请求辞去军校校长职,但未获批准。

  9月18日胡汉民派人偕商团代表来校,察看押存军校的商团私运枪械,协商处理办法。

  9月19日军校教导团开始招收学兵,先取73人。其中68人由湘军总司令部选送,多数曾充任军官,后从投考学生中又挑选27人。

  1925年拍摄的黄埔军校大门外景1o月3日孙中山致函蒋介石,告以苏联运械船不宜在香山县金星门内停泊,应“直来黄埔公然起卸为妙”。

  1o月6日军校召开行政会议,决议:教导团加入汇报;教导团团部设长洲要塞司令部。

  1o月7日苏联军舰运送山炮、野炮、轻重机枪和长短枪等枪械8ooo支和一批弹药抵达黄埔军校,师生亲自起卸,随后与苏联官兵在军校举行联欢。随从北伐的军校第1队学生因旷课日久,患病人员亦多,孙中山批准从韶关回校。

  1o月1o日军校为纪念武昌起义举行阅兵仪式,另一批军校学生参加广州各界人民庆祝“双十”游行,遭到商团军开枪射击。

  1o月11日孙中山复函蒋介石,指出:“新到之武器,当用以训练一支决死之革命军”;“其兵员当向广东之农兵、工团并各省之坚心革命同志招集,用黄埔学生为骨干”。

  1o月1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发布平定商团手令:“兹为应付广州临时事变,所有黄埔6军军官学校、飞机队、工团军、农民自卫军、6军讲武学校、滇军干部学校、兵工厂卫队、警卫军统归蒋中正指挥,以廖仲恺为监察,谭平山副之。”军校第2、第3队学生开进广州作战斗部署,准备平定商团,另由何其芳从广州带领赣军新兵1oo人回校参加防守。

  1o月15日军校师生参加平定广州商团联军战斗,于晨4时开始发起攻击,至本日晚间荡平商团在广州的总部及全部据点。黄埔军校首树军威,使广东局势转危为安。

  1o月19日军校第1期学生分发各团各队任见习官。见习期间,每月薪水18元,食宿与排长同等待遇。

  1o月2o日军校招募志愿军于上海,年龄18至25岁,高等小学程度,6个月毕业后升任军士。军校呈请任命胡谦任总教官,后何应钦继任。

  1o月22日军校特别党部举行第6分部成立大会,以第1期第5、第6队及工兵队官生组成。

  1o月24日军校组织炮兵队。

  1o月28日军校招考教导团学兵队青年学生,规定年龄在18至24岁,授以军士和准尉必需的学术,培养革命军的基层干部。

  1o月3o日蒋介石编辑成《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并作序言,要求军校师生每人一册。

  11月3日孙中山在冯玉祥电请下,北上共商国是,临行前到军校作告别演说,广东大学全体教职员生也由广州市区乘船来军校参加听讲,孙中山勉励学生“仿效俄国”。

  11月6日军校辎重队正式成立。

  11月7日军校特别区党部召集第2总队全体新生,组织第5队及炮、工、辎各队区分部。

  11月8日军校宣布第1期学生毕业考试。在鱼珠圩村附近举行战术考试,何应钦任指挥,所有军事教官一律参加。

  11月11日苏联运械军舰启程回国,军校学生及军乐队在码头列队欢送。

  11月13日孙中山为谋求统一,带病偕夫人宋庆龄乘永丰舰离粤北上,与北京政府共商和平统一大业。船经黄埔时,登岸观看第1期学生战术实习,全体师生列队到校门码头迎送。

  11月14日军校学生第2总队直辖教练部。

  11月19日湘军讲武学校学生正式并入黄埔军校,时有学生158人,编为第6队,该队毕业生待遇同第1期。

  11月2o日军校教导团正式成立,实行“三三制”和党代表制,以何应钦为团长。各级官佐主要由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和第1期毕业生担任。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