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细末,装人瓶内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用蜂蜜和75%酒精各半调成糊状,均匀地敷于患处,再用绷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l次。
'验 证' 用上药治疗软组织损伤患者550例,均获得痊愈。其中经l次治愈者97例,2次治愈者304例,3次以上治愈者149例,治愈率为100%。
11 .生栀子生韭菜治软组织损伤
'方 剂' 生栀子、生韭菜各等量。
'制用法' 将上药捣烂后,用鸡蛋清调匀,呈糊状,均匀地敷于患处,将红肿面盖全,厚度约2…4ml ,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验 证' 笔者20年来,用本方共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或小腿挫伤,跺关节扭伤肿痛等患者382例,疗效均佳。一般敷药3…5次即可获得痊愈。
12 .土鳖虫血竭三七治软组织损伤
'方 剂' 土鳖虫150克,血竭、三七、栀子、乳香、没药、川芎各200克,孩儿茶、生大黄、三棱、莪术各300克。
'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过100目筛后,调入凡士林适量混合均匀备用。用时,取药膏涂于患处,约o。5cm厚,外盖塑料薄膜或棉纸后,用绷带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验 证' 用本方治疗软组织损伤患者156例,其中,治疗2次治愈者53例;3 次治愈者41例;4次治愈者27例;5次治愈者35例。
13 .茜羊根大黄土鳖虫治软组织损伤
'方 剂' 茜草根、生大黄、土鳖虫各等量。
'制用法' 将上药研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外用敷料和纱布固定。每日换药l次。
'验 证' 治疗软组织损伤76例,4…5次获愈。
14 .黄枝子乌药等治跌打损伤
'方 剂' 黄枝子2份,乌药l份,桃树枝心1份,樟树枝心1份。
'制用法' 将上药分别晒干,研成细粉,分装保存备用。用时,以水和50%酒精调成糊状,再加上适当的面粉,混合搅匀。然后摊在塑料布上(用药量根据扭伤的面积而定),厚约0。3ml ,外敷于患处,用绷带包扎固定,以防药液外溢。冬季可2…3天换药1次,夏季1…2天换药1次,以保持其湿润。
'验 证' 用上药治疗各种跌打损伤,扭伤及软组织挫伤患者219例,一般敷药1 次即可明显消肿止痛,2次后可基本痊愈。219例中除伴有关节脱位,配合其他疗法外,均获治愈。
15.大黄姜等治跌打损伤
'方 剂' 生大黄、生栀子、姜黄、土鳌虫各15克,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各100克,三七、乳香、没药、青陈皮各50克。
'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装入瓶内备用。用时,根据受伤部位大小,取药末适虽用白酒调匀敷患处,每日3…4次。外敷药后局部用热水袋外烫药物,效果更佳。
'验 证' 用本方治疗跌打损伤患者567例,一般用药2…5次,均可获治愈。
16 .川乌草乌等治跌打损伤
'方 剂' 黄栀子60克,川乌、草乌、生姜各15克,柑子树叶30克(鲜品、捣烂),香附子15克(鲜品、捣烂)。
'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细末,以酒、面粉适量调和敷于患处。
'验 证' 用上药治疗跌打损伤患者,观察20例,其中,打伤12例;扭伤3例;跌伤5例。一般仅敷用,忌内服。
五十七、急性腰扭伤
祖国医学称其为“闪腰岔气”。认为是因外伤或劳动用力不当,而伤及腰脊,致使经络受阻,气血不足所致。
1 .闪腰定痛汤治疗急性腰扭伤
'方 剂' 木香、小茴香、延胡、红花、续断、泽兰、淮牛膝、甘草。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 效' 行气活血止痛。气血瘀滞之腰痛症。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拒按,转侧不利,舌紫黯或瘀斑,脉涩。多见于急慢性腰肌损伤、腰椎骨关节损伤,坐骨神经痛等,属急性发病者(俗称闪腰)。
'验 证' 贵刊1984年第9期刊登的“腰腿痛证治经验”一文中,作者介绍了“闪腰定痛汤”,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试用验证,效果确实很好。病例:周x ,男,33岁,因弯腰抱小孩时闪着腰部,疼痛1周而人院。人院前曾贴敷伤湿膏及服用中药数剂,未效。证见:右侧弯手扶腰部艰难行走,转侧、伸屈受限,抬腰、咳嗽均引起疼痛加剧;舌淡、苔薄白,脉弦滑。遂试投“闪腰定痛汤”。处方:广木香、小简香、红花、延胡、淮牛膝、泽兰、续断、甘草。3 剂后,症状大见改善。守上方略加减,共服14 剂,步履如常,弯腰抬腿自如,疼痛消失而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无复发。又治刘x ,腰部素有闪挫史,且先后多次不镇闪腰,均服“闪腰定痛汤”而痊愈。笔者体会到,本方不仅像文中所说那样主要对急性期有效,而用对索有闪腰史而;急性发作者亦有较好的效果。
'备 注' 引自1988年可医学文选)7 。
2 .内伤膏治急性腰扭伤
'方 剂' 羌活、麻黄、当归各50克,公丁香100克,独活、生附子、苍术、草乌各20克,升麻、半夏、川乌、白芷、姜皮、桂枝、菖蒲各50克。
'制用法' 上药用香油1500克浸泡7日熬枯去渣,炼至滴成珠,下黄丹3000克,搅匀待冷,将肉桂、乳香、没药、大黄、青皮各30克研细粉加人和匀备用。外敷患处。
'功 效'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验 证' 屡用效佳。
'备 注' 引自《疡医大全)。
五+八、颈椎病
颈.推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退行性常见多发性骨疾患,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轻者头、颈、臂、手、上胸、背疼痛麻木;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颈部是头与躯体联结的部位,头部的血液供给大脑及躯体的神经系统,以及饮食、呼吸等生命活动,都需要经过颈部相互沟通。不仅如此,颈部还是头部活动的枢纽。由于颈部椎骨的协同作用,头部才能向前、后、左、右转动,并可以进行仰头、俯视等活动。正因为如此,颈部很容易受伤,例如:扭伤、落枕。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颈椎病的偏方、验方主要如下:
1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
'方 剂' 桂枝、白芍各18克,甘草12克,葛根25…40克,生姜6克,大枣6枚。
'加 减' 局部凉甚加附子;颈项沉困加羌活、独活;手臂麻木加当归、川芎、川牛膝;病程较长加天麻、全蝎、地龙;肾虚者加鹿角霜、山茱萸、威灵仙。
'制用法' 水煎服。每天1剂,20天为1疗程。
'功 效' 颈椎病良药。
'验 证' 孙,女,53岁,1982年10月5日诊。平素膝理不固,两年前患颈部疼痛,经推拿则缓解,常感遇阴雨寒凉症加重,渐至颈项强硬,转动不灵。经用多种中药症时轻时重。颈椎片示骨质疏松,生理曲度强直,颈5 、6 、7 椎后缘骨质增生明显。诊时自觉颈部有掌心大小一片发凉麻木;感觉丧失,转动有响声,头后仰则右胸、肩臂到手指沉困麻木,舌淡、苔白润,脉沉缓。此乃脾肾阳虚,寒阻经络。处方:粉葛根25克,山茱萸20克,白芍12克,桂枝、独活、天麻各10克,炙甘草、附子、羌活、川芎、川牛膝各9克,生姜6克,大枣6枚。连服5剂,每剂服后均有微汗出。服后颈部轻松,局部发凉好转,以其体虚,上方去羌活、川芎,加鹿角霜、仙灵脾。服药1个疗程,颈项转动灵活,体质有所好转。再用上方加减调治60余剂,诸症若失而愈。颈椎x 线片示生理曲度、骨质增生均好转,随访至今未复发。
2 .全蝎、蜈蚣等治颈椎病
'方 剂' 全蝎9克,蜈蚣2条,鹿含草30克,乌蛇、当归、川芎、自然铜各15克。
'加 减' 若上肢麻木疼痛较重者,加桑枝;若颈部强直疼痛重者,加葛根;若眩晕、昏仆者,加地龙、钩藤、泽泻;若气候剧变时症状加重者,加汉防己,秦艽。
'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l剂。
'验 证' 用上药治疗颈椎综合症患者19例,其中症状完全消失或其本消失11 例,主要症状显著改善5例,服药15剂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3例。服药最少者巧剂,最多者60剂,平均36剂。
3 .全当归、细辛等治颈椎病
'方 剂' 全当归、三七、红花各等量。
'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过120目筛后,装瓶备用。用时,每次服3克,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本方也可作成胶囊吞服,每粒重0。5克,每服4…5粒。每日3次。10天为1 个疗程。
'验 证' 用本方治疗各型颈椎病患者95例,其中,治愈者86例;显效者5例;无效者4例。治愈的86例中,1个疗程治愈者32例,2个疗程治愈者44例,3个疗程治愈者10例。
4 .葛根、丹参等治颈椎病
'方 剂' 葛根、丹参、白芍、威灵仙、防风各50克,川芎、乳香、没药、川椒、五加皮、桂枝、桑枝、荆芥、生甘草各2o克,细辛3克,全蝎、蜈蚣各10克。'制用法' 将上药研为极细末,装人瓶内备用,每次服3克,黄酒或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验 证' 用本方治疗颈椎病患者72例,其中,治愈者6 例;显效者4例;有效者3例。
5 .葛根、白芍等治颈椎病
'方 剂' 葛根、白芍、当归各30 克,丹参、木瓜、生地、全蝎、川芎、桂枝、酸枣仁、乳香、没药各10克,细辛3克,生甘草12克。
'制用法' 每日l剂,水煎分3次口服。
'验 证' 用本方治疗颈椎病患者113例,其中治愈者102例,显效者6例,无效者5例。治愈的102例中,5…10剂治愈者42例,11…15剂治愈者22例。
6 .乌梢蛇、甘草等治颈椎病
'方 剂' 乌梢蛇、甘草各15克,蜈蚣2条,穿山甲12克,全蝎8克,川芎、自然铜、木瓜各10克,细辛3克,葛根4o克,白芍50克。
'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3次饭后服,每日1剂。5 剂为l个疗程,直至痊愈。
'验 症' 用本方治疗颈椎病患者25例,经用药2 …4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23例,显效者2例。
五十九、脚跟痛
病为老年常见病,病因以炎症压迫,损伤和骨刺形成为主,以行走或负重疼痛为主要表现。
1 .温补肾阳汤治疗足跟痛
'方 剂' 鹿角胶、龟板各15克,熟地、当归、牛膝、茯苓、杜仲、冤丝子、党参各10克。另用硫磺末每天3次,每次1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 效' 温补肾阳,益精填髓。
'验 证' 那xx ,男,50岁。 患右足跟痛l年余,求治均罔效。痛肢无任何骨质改变,跋行,步履艰难;且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失眠疼痛减,,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处以原方,患者服3剂后再服6剂而愈。随访未有复发。
六十、漏肩风
本病又称“肩周炎”; “五十肩”,多于50 岁左右发病,是肩关节软组织的一种慢性风湿性病变。
1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漏肩风
'方 剂' 黄芪30克,桂枝、赤芍、羌活、姜黄各6克,桑寄生9克,地龙10克,当归6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 效' 益气补血,温经和营,祛风利湿,活血通络。
'验 证' 林xx ,男,36岁。患左肩关节痛已一年,活动受限,不能肩挑,穿衣困难;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处以上方2剂痛止,4剂手臂伸展自如,随访未见复发。
'备 注' 在治疗过程中,配合肩锅、曲池、外关、合谷穴针刺治疗,效果甚佳。
六十一、跺关节扭伤
本病是由于自身暴力为主所致的一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
1 .鲜土牛膝捣敷治踝关节扭伤
'方 剂' 鲜土牛膝适量。
'制用法' 将上药捣烂,加少许食盐和匀,外敷患处,用绷带固定,每天l次。
'疗 效' 治扭伤有良效。
'验 证' 吴xx ,男,27岁,农民,1987年6月18日就诊。因担尿浇秧苗,路滑将右足外踝内翻扭伤,局部肿痛,行走困难。用上药捣烂加少许白酒外敷,第2天肿大消,行走觉轻微疼痛,再敷1次获愈。
六十二、眼疾
眼部疾病病因可分为感染,炎症,外伤及眼部自身调节障碍,免疫反应等,祖国医学在治疗眼疾方面疗效安全可靠,其临床用途较好的偏方,验方如下:1 .大发散治眼疾
'方 剂' 麻黄、蔓荆子各30克,细辛3克、藁本15克,老姜20克。此五味为大发散。加羌活、防风、川芎、白芷为九味大发散。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疗 效' 治眼疾良效。
'验 证' 一男性病者,因淋雨发病,目赤红肿畏光,伴头痛恶寒等症,以感冒论治而病情减轻,然停药病作。双眼疼痛红肿至眉梢,流泪畏光,脉浮数,苔微黄。遂予麻黄、蔓荆子各30克,细辛3克,藁本、羌活、防风、川芎、白芷各15克,老姜60克,3剂而愈,随访一年后未复发。
2 .胡萝卜汤明目
'方 剂' 胡萝卜(选用紫红色胡萝卜更佳)、牛脑各适量。
'制用法' 煮汤。可加调料服食。
'功 效' 养肝明目。防治夜盲症。
'验 证' 治疗10例,9例痊愈,1例好转。
'备 注' 胡萝卜含有大量糖分和维生素bl ,b2以及挥发油、胡萝卜碱、钙、磷等等,而维生素b1对眼的补益更大。古代医籍《 医林幕要》 云:“胡萝卜,甘补辛润,温肾阳,功似蛇床子。”故与牛脑配伍,对补益眼睛、明目和防治夜盲症、视力减退或老人双目昏花,都有一定的功效。
3 .洗眼良方疗诸眼疾
'方 剂' 青皮(即橘子未成熟或将成熟的小果皮)、芒硝各15克。
'制用法' 以水250…300毫升(两三小碗)先煎青皮,水开后再煎20分钟,后人芒硝煎10分钟。待晾至35…40 c ,用双层纱布过滤后备用。
洗眼温度:久病体弱者宜温洗,新病炎症或旧病复发急性期及体壮实者宜冷洗(或微温)。洗时以净棉花或纱布淋洗之。洗眼时间:晨洗脸后和睡前各洗0。5…1分钟。洗的时间不宜太长。洗2天后换新药。
'功 效' 清热祛湿,理气化癖、软坚止痛。用于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水肿、角膜云翳斑翳、翼状胬肉、眼肿痛痒、目赤、白睛肿起者、白内障初期(及老年性)、玻璃体混浊、青光眼(眼压高、目痛)等症。
'验 证' 临床验证多次,疗效极佳。
'备 注' 方见《老年报》l992年4月版,中医眼科专家浓霍夫老大夫撰《青皮芒硝治眼病》 一文。据云,此两味药乃一验方,见唐《千金方》 、明《审视瑶函》 。
4 .猪肝夜明汤治诸眼疾
'方 剂' 猪肝100克,夜明砂6克(中药店有售)。
'制用法' 将猪肝切成条状,锅内放人一碗水,同夜明砂以文火共煮。吃肝饮汤,日服2次。
'功 效' 补肝养血,消积明目。用治小儿出麻疹后角膜软化,贫血引起的眼朦、夜盲、内外障翁、视力减退。
'验 证'《 家庭医生》杂志介绍读者反映效果理想。
5 .花椒制剂疗沙眼
'方 剂' 花椒皮10克,花椒子5克,清油10毫升。
'制用法' 上三味用烧瓶煮沸30分钟,过滤2次,备用。每日滴眼2或3次。
'功 效' 行癖、除湿、解毒。用治沙眼。
'验 证' 据《医学情报通讯》1959年10期报道:郭某,患沙眼2期,曾用青霉素、硫酸锌等内服外敷,结膜炎症虽有消退,但滤泡及乳头未消失,经行沙眼挤压术,点花椒油观察半月,睑结膜滤泡及乳头全部消失。
6 .红番薯叶羊肝治夜盲
'方 剂' 红番薯叶150…200克,羊肝200克。
'制用法' 薯叶洗净,切碎,羊肝切片,力口水同煮。食肝饮汤,连服3日,每日l次。
'功 效' 补肝养血,表热明目。用治夜盲。
'验 证' 代x ,男,38岁,患夜盲,经用上方治愈。
'备 注' 红番薯叶或黄番薯叶治疗效果较好,而红皮肉黄番薯之叶更好。
7 .南瓜露治眼球外伤
'方 剂' 南瓜。
'制用法' 南瓜洗净,切片(去子),装人罐内,密封罐口埋人地下,数月后,化为液体,用纱布过滤,取其汁液,即为南瓜露。用此液涂敷患处,日3或4次。
'功 效' 清实热、解火毒。用治眼部外伤及烫伤。
'验 证' 据《江苏中医》1957年2期介绍:朱某之子因玩火枪不慎,火药射出伤及眼球。当时眼球凸出眼眶之外.如鸡蛋大,鲜血淋漓,情势危急。后用南瓜露罨(覆盖)敷,3日后,眼球回人眼眶,1周后,恢复正常。3周后充血消失,3月后视力恢复。
8 .张氏验方治疗眼疾
(一)狼毒膏
'方 剂' 大狼毒适量。
'制用法' 上药捣烂如泥膏状,备用。用时取膏贴数前额及印堂穴上,敷至皮肤发红,每隔5小时换药l次,连敷3天。
'功 效' 拔毒明目。青光皮肤。肺受风邪,上攻于目,骤发头痛,头重,视物朦胧,瞳变浅绿。
'验 证' 屡用有效。
'备 注' 引自1988年《 医学文选》(1)祖传秘方验方集。
(二)明目膏
'方 剂' 秦皮、乳香、胡黄连各10克,珍珠5粒(另研细),灯芯灰1。5克,白蜜适量,龙脑冰片少许。
'制用法' 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与珍珠粉、灯芯灰、冰片同研和匀,用白蜜调匀成软膏状,备用。用时取膏适量贴敷患眼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1…2 日换药1次。
'功 效' 清心肝热,活血养阴,明目。
'验 证' 屡用有效。
'备 注' 笔者祖传秘方。
(三)还睛膏
'方 剂' 胡黄连、青黛、当归尾、香附子各15克,冰片5克。
'制用法' 上药(除冰片外)共研细末,入冰片同研和匀,及白蜜调匀成软膏状,备用。取膏适量贴敷双侧内关、肝俞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2…3日换药1次。
'功 效' 清肝解郁,养阴散瘀。治疗视神经萎缩。
'验 证' 屡用有一定效果。
'备 注' 笔者经验方。本病为顽固性之眼病,治疗颇难。治疗应以内治为主,辅以外治,可提高疗效。
(四)复方生姜膏
'方 剂' 鲜生姜(洗净去皮)0。6 克,明矾面6克,黄连面、冰片各0。6克。
'制用法' 上药共研成泥膏状,收贮备用。病人取仰卧位,用1寸长、半寸宽的2 层纱布条将眼盖好,然后在眉上一横指往下,鼻上一横指往上,两边至太阳穴区域内将药膏敷上,眼区可稍厚一些。敷后静卧,待药膏自然干裂时为止。每日敷药1次。
'功 效' 清热明目。治近视眼。
'验 证' 治疗298只眼,显著进步143只,进步129只,无效26只。
'备 注' 引自1975年《辽宁医药》(i)。
(五)穴贴宁
'方 剂' 细辛、樟脑各1。5克,龙脑1克。
'制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l40目筛;人冬绿油1克,辣椒浸膏0。5克,凡士林14。6克,羊毛脂8克,搅拦均匀,最后加人麝香0。3克,充分混合,用石蜡油适量调节稠度,密闭备用。每次取小米粒大小的药膏放人耳穴上,外用胶布固定,取主穴为:肝、肾、脾、眼;配穴为:交感、枕、近视3 、近视4 、新眼点、后眼。每次贴主穴加配穴1或2个,5天换贴l次,并检查视力,3次为l疗程。
'疗 效' 芳香通窍,提高视力。中小学生近视眼。
'验 证' 治疗160例,318眼(均经电脑验光后确诊),平均年龄13岁,经治1…3 疗程后,视力提高1。0 或3行以上者l46只眼;视力提高l行以上者103只眼;无变化者58只眼,视力下降1行者35只眼。
'备 注' 引自1987年(山东中医杂志》(6)。
六十三、耳病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中医称为耳疳、耳湿等。临床以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是耳科的常见病。
化脓性中耳炎,古称“脓耳”。临床以耳内反复流脓为特征。本病病程缠绵,且常反复发作。尤以儿童为多见。
多因泪水、奶水、呕吐物、洗澡水,或游泳,使水殃及中耳;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时酸性分泌物沿耳咽管进入中耳道等因素,以致耳鼓室发炎所致。
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则耳内呈搏动性跳痛,体温升高,听力减退,一旦鼓膜穿破,使脓液从外耳道流出,则疼痛减轻;慢性则多由急性失治,迁延而来,患耳反复流脓,听力减退,每遇外感则耳痛加剧。且或伴有全身性症状。
1 .治耳灵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方 剂' 川黄莲粉3克,黄柏粉1。5克,紫草粉1。8克,氯霉素1克,四环素0。75克。
'制用法' 将以上各药粉混合,过80目筛,后装瓶备用。用前先把患耳用3%双氧水洗拭,再用细棉棒将耳擦干,然后把治耳灵粉少许吹人耳腔中,每天用药1 次。
'疗 效' 治化脓性中耳炎。
'验 证' 读《新中医》1981年第12期“治耳灵治疗化脓性中耳炎”一文后,笔者效法加减用于临床,治疗3例,疗效满意。应用治耳灵时,余将紫草粉更换为青黛粉以除湿收敛,疼痛者略加红花末,效果更佳。
2 .耳疳散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方 剂' 已出蛾蚕茧10个,冰片0。15克。
'制用法' 将茧壳剪碎,置瓦上煅存性,加人冰片,共研极细末,贮瓶中备用。取耳疳散少许,吹人耳中,每天2次。
'疗 效' 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
'验 证' 翟某,女,40岁。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已30余年,耳中流脓不绝,时增时减,同时伴有头晕头痛、两目发胀等症。外用耳疮散吹耳,每天2次。内服药:珍珠母30克,菊花、钩藤、生地、女贞子、潼白蒺藜各10克,牡蛎、紫花地丁各1克,丹皮6克,银花12克。每天1剂,每剂分两次服用。内服外用同时进行,共用药7剂,头痛头晕、两目发胀好转,耳中流脓停止。仍以原法续治20天,疗效巩固。
3 .矾冰散治中耳炎
'方 剂' 枯矾5克.冰片3克。
'制用法' 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先以双氧水冲洗外耳,棉签吸干。再取本药少许,吹人耳内,每天1次,连用3次即愈。
'功 效' 主治急、慢性中耳炎,听力减退,有脓液外溢者。
'验 证' 《新中医杂志》1987年第11期刊登的“治中耳炎验方”,确实有效。经治2则,分别于2…3天症状控制,5…7天痊愈。
4 .冰连散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方 剂' 黄连10克,冰片1克。
'制用法' 将黄连研细末,加入冰片再研匀,贮瓶备用。用前取药棉擦净耳内浓液,再滴人少许双氧水,擦干,用麦草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每天2…3次,一般3 …5天见效。无任何不良反应。
'疗 效' 耳内流出粘液性脓液,听力减退。如属坏死型或胆脂瘤型者,本方效差或无效。
'验 证' 魏xx ,男,10岁,1982年4月11日诊。患左侧化脓性中耳炎3月余,常流脓性粘液,听力下降,经治疗时好时止,今又复发。先用冰连散原方,治疗5天后耳道仍流出脓液,后将青黛加入“冰连散”内共研吹耳,用药后脓液流出逐渐减少,3天后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耳疮散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方 剂' 炒黑陈皮炭3克,青橄榄(瓦上煅透)2枚,石榴花(瓦上焙枯)1。5 克,梅片0。6克。
'制用法' 上药(除梅片外)共研细末,再人梅片同研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先用药棉卷去脓水,另以药棉蘸药,掺人耳底自干,每日换药1次。
'功 效' 行散郁热,燥湿止痛、疗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验 证' 临床屡用、确有较好的疗效。
'备 注' 引自1959年《上海中医药杂志》(6)。
6 .耳灵散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方 剂' 冰片1克,朱砂0。3克,玄明粉、硼砂各l克。
'制用法' 上药各研极细末,混合均匀,贮瓶备用。先用棉签将患耳中的脓液擦干净,如耳中脓液较多者,则用双氧水洗耳,然后用喷粉器将“耳灵散”药粉少许均匀地喷撤人耳腔,在粉膜上涂薄薄一层淡储色粉末为度。清热、消肿、止痛'疗 效' 急性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验 证' 治疗100例,其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4o例,慢性化脓中耳炎60例。治愈者59例,仍有湿润感者23例,好转者15例,无效者3例。获得治愈的患耳,治疗最短者1天,最长者12天,大多1…7天以内。
'备 注' 引自1965年《上海中医药杂志)( 12)。
7 .药捻方治化脓性中耳炎
'方 剂' 红升丹60克,冰片3克,麝香0。5克。
'制用法' 上药共研成极细末,用脱脂药棉搓成长约2…3厘米,直径0。1厘米药捻,消毒备用。首先清除外耳道脓性分泌物,再以2%双氧水擦拭干净,然后以75%酒精浸湿药捻,将药粉沾匀, 置于外耳道底部(注意药捻应与鼓膜保持约2毫米之距离,以免刺激鼓膜,产生不适)即可。日换药1次。每日换药l 次,分泌物少时可隔
'功 效' 清热解毒,散瘀利湿,宣窍收敛。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验 证' 一般换药2…5次即脓止耳干。治疗30例,除1例疗效不明(治疗1次中止); 2例骨疡型短期复发外,其余27例用药2…5次而获痊愈。
'备 注' 引自《百病中医诸窍疗法》
8 .猪胆白矾末治中耳炎
'方 剂' 猪胆1个,白矾9克。
'制用法' 将白矾捣碎放人猪胆内,阴干或烘干,研成细末,过箩。用时。先用3%的双氧水洗净耳,拭干脓液,然后用笔管吹人猪胆粉剂。每2…3 天用药1次。
'功 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治化脓性中耳炎。
'验 证' 用上方治疗100 例,皆痊愈。
'备 注' 据《医学》杂志介绍,此方配合西药内服和注射,治愈率达 9o%。
9。 海螵蛸治疗聤耳
'方 剂' 海螵蛸、香油或麻油适量,冰片少许。
'制用法' 用淡水漂洗干净,然后日晒夜露至无腥味且干时人药,研成细末。取2 …3克,加人香油(麻油),或再加冰片少许,调成粘稠液体备用。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洗涤耳内脓液,擦干,然后滴人本药液2…3滴,每天…2次,连续1星期,最多不超过半月,即可见效。
'功 效' 治耳有良效。
'验 证' 新中医杂志》 1982年第 期“海螵蛸治疗聤耳”一文时,正好遇一小孩患聤耳,长期治疗不愈,我即如法制备,用药少日即获痊愈。
六十四、鼻症
鼻炎,一般分为单纯性急、慢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等,属中医“鼻窒”、“鼻藁”等病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多因外邪浸犯,脉络受阻,奎滞鼻窍;或脾肺虚弱,肺气失宣,脾失健运,气血痕滞,客于鼻窍所致。若迁延失治,又可转成慢性。
1 .劫敏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方 剂' 黄芪、诃子肉、干地黄、乌梅、豨签草各10克,柴胡3克,防风6克,蜂蜜30克(兑服)。
'加 减' 见畏寒怕冷、苔白、脉细等寒象者,加细辛、荜拨;清涕甚多者,加石榴皮、益智仁,反复发作,难以根治者,加重黄芪、柴胡、防风3药用量。
'制用法' 水煎服。
'疗 效' 治过敏性鼻炎有良效。
'验 证']张xx ,女,25岁,会计,1987年5月10日诊。患过敏性鼻炎3载,反复发作,屡受针药之苦。半月前受凉后,至今鼻塞如堵,清涕不绝,狂嚏不止,鼻道奇痒。检查:两侧下鼻甲肿胀,粘膜苍白,舆道见清稀分泌物,舌苔薄白,脉细濡。拟予:劫敏汤。处方:黄芪20克,柴胡、蝉蜕、防风各6克,诃子肉、干地黄、乌梅、豨签草、石榴皮各10克,3剂。复诊:药;后嚏涕已止,稍有鼻塞鼻痒感,守上方五剂,诸症若失。
2 .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
'方 剂' 黄芪20克,白术10克,防风、辛荑花各6克,苍耳子9克,灸甘草5 克。
'制用法' 每天l剂,水煎服。
'疗 效' 治疗过敏性舆炎有良效。
'验 证' 张xx ,女。35岁,1989年1月13日初诊。鼻塞、鼻痒、流清涕,打嚏,头昏头痛,病已2年余。曾内服外用多种西药,疗效不显。检查:鼻粘膜呈灰白色,双下鼻道有水样分泌物,下鼻甲肥大。诊为过敏性鼻炎。予上方加白芷5克,蔓荆子9克。服药8剂,诸症减轻;再8剂而愈。
3 .祛风宣肺汤治鼻炎
'方 剂' 苍耳子15克、炙麻黄9克、辛夷9克、蝉衣15克、甘草9克。
'加 减' 头痛者加白芷10 克;涕多黄粘者加黄芩15克。
'制用法' 煎2遍和匀,日3次分服。
'功 效' 苍耳子、蝉衣祛风通窍;炙麻黄宣肺;辛夷利九窍而通鼻塞;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祛风宣肺通利鼻窍为治鼻渊之良药。
'验 证' 方xx ,女,30岁,工人。就诊日期:1980年10月16日。3年来每春秋季节令凉即感鼻堵、鼻痒、嚏多、流清涕。这次发作3周,五官科诊为过敏性鼻炎。用扑尔敏、点扑麻合剂时有效,停药则加重。予本方治疗,3天后症状减轻,连用1周后缓解。
'备 注' 避风寒及接触过敏物质,发作时及早服药。
4 .斑蝥方治鼻炎
'方 剂' 斑蝥适量。
'制用法'上药生用,去足翅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 法' 用时取斑蝥粉适量,以水或蜂蜜调为稠糊状。病人取仰坐或仰卧位,擦洗干净印堂穴。取1小块胶布,中间剪一黄豆粒大小的孔,先贴于印堂穴,后将药粉直接涂于小孔之内,外以胶布贴盖,24小时后去掉。通窍拔毒。
'疗 效' 治鼻炎。
'验 证' 治疗680例,痊愈537例,显效100例,无效43例,总有效率为93。58%。
'备 注' 引自1990年《上海中医药杂志》(2)。1 1 次不愈者,1 周后可‘重复使用。2 外贴面积不宜过大,尤其注意不要让药物误入眼内或口中,以免发生意外。3 贴后一定会引起皮肤局部发红起泡。水泡局限于表皮,不浸入深层,除短期色素沉着(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不遗留痰痕。水泡较小者用75%酒精棉球压片刻,促使其尽快吸收;较大者以消毒针头刺破,放出水液,涂以2%龙胆紫药水,外敷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5 .苍耳油方治鼻炎
'方 剂' 苍耳子15…20粒,豆油50克。
'制用法' 将苍耳子炒后,再将豆油沸腾无沫再放苍耳子,至苍耳子煎至黑色焦状为止,再用纱布过滤。将过滤后的药油浸泡纱布条( 1 厘米x4 厘米)备用。取油纱条放置在双下鼻甲上,隔日或1日涂药1次,也可用此药油滴鼻,1日1次。
'功 效' 祛风、消炎、通窍。慢性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及肥厚性鼻炎。
'验 证' 治疗51例,显效29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23% ,但对肥厚性鼻炎效果一般。
'备 注' 引自1988年《黑龙江中西药》(l)。
6 .大蒜膏治鼻炎
'方 剂' 香附、荜茇各等份,大蒜适量。
'制用法' 将上药捣成饼,备用。贴囟门。并用艾条隔药悬灸。
'功 效' 散寒、理气、拔毒。老人鼻流清涕。
'验 证' 屡用有效。
'备 注' 引自《外治汇要》
7 .克敏灵治过敏性鼻炎
'方 剂' 白芥子2份,玄胡、甘遂、丁香、白芷、细辛各1份。
'制用法' 上药共研成细末,过80目细筛,用新鲜生姜汁调匀成糊状,贮罐备用。用小匙取出一定量药膏放于4厘米x4厘米的纱布棉垫中央,贴敷于大椎,肺俞(双),膏盲(双)、肾俞(双)、膻中穴上,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3 小时,5 天贴l 次,3 次为。1 疗程。
'功 效' 散寒逐饮,理气化痰,祛风抗敏。治过敏性鼻炎。
'验 证' 坚持使用,疗效显著。
'备 注' 引自《外治汇要》。
8 .复方麝香膏治过敏性鼻炎
'方 剂' 白芥子、细辛、甘遂、辛夷各等份,麝香适量。
'制用法' 将前4味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麝香研细另装。用时取药末适量,用姜汁调成糊状,做成如铜钱大的药饼。药面放入少许麝香,分别贴敷于肺俞(双)、膏盲(双)、百劳(双)穴上,、每次贴6…8小时后除去,10天贴药1 次,3…6次为一疗程。
'功 效' 温化逐饮,通窍抗敏。治过敏性鼻炎。
'验 证'治疗158例,显效29例,有效60例,无效69例,总有效率为56。4%。
'备 注' 引自《治验秘录》 。1 若出现水泡者,可挑破涂以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2 要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寒冷刺激和可能引起的过敏因素。3 若适当配合解表扶正之中药内服,可提高疗效。4 或用指天椒阴干研细末,用蒜汁或姜汁调制成绿豆大,第1 次贴于印堂、肺俞(双)。第2 次贴于迎香,脾俞(双)、’肾俞(双),轮换使用,7天为1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第2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可收良效。
9 .外用蒜液治鼻炎
'方 剂' 大蒜(选紫皮蒜最佳)。
'制用法' 蒜洗净,捣烂如泥,过滤取其汁,与生理盐水配成们40%大蒜液,或与甘油配成50%大蒜油。同时以棉卷蘸液涂布鼻腔内,每日3次。
'疗 效' 治萎缩性鼻炎。症见头痛、鼻塞、嗅觉减退或消失、鼻腔内有黄绿色痂皮附着、鼻干、流涕或黄绿色臭涕、出血等。
'验 证' 据《中华耳弃咽喉科杂志》1957年2期介绍,试治20例萎缩性鼻炎,痊愈者10例,改善者9例,无效者l例。
10 .辛荑花散塞鼻治鼻窦炎
'方 剂' 辛荑花15克,白芷、苍耳子各10克,桂枝5克。
'制用法' 将上药烘干研末过筛,装瓶备用。每天晚饭后取药末l克,一三寸见方双层纱布2块,将药末分包成2个药球,以棉纱扎紧,并留线头一寸左右,先塞1个药球于一侧鼻孔,用另一鼻孔呼,吸;l 小时后将药球拉出,将另1 药球塞人对侧鼻孔。一般5天左右即见好转。10天为 l疗程,轻者2疗程可愈,重者亦可减轻诸症。
'疗 效' 治鼻窦炎有良效。
'验 证' 吕xx ,女,40岁,1987年6月诊。鼻塞、头痛、语音重浊10余年,经多方治疗无效,经用上药塞鼻,当即显效,塞鼻 2 小时后取出,即感鼻腔通畅,头痛明显好转,坚持治疗1月而愈。
'备 注' 使用上药容易出现打喷嚏及弃涕增多现象,药球每随喷健而出,重新塞入即可。
11 .大蒜贴敷方治鼻窦炎
'方 剂' 大蒜适量(独头蒜尤佳)。
'制用法' 上药去衣、切片、备用。取蒜片,贴敷两足心涌泉穴,并包扎固定。或捣泥贴敷足心。
'功 效'导引拔毒。鼻窦炎。
'验 证' 屡用有效。
'备 注' 民间方。
12 .苍耳散治鼻渊
'方 剂' 苍耳子、辛夷花15克,香白芷10克,薄荷叶3克,细辛5克,冰片1 克。
'制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用少许,以消毒药棉薄裹之塞人患鼻孔中。每日1…2次,10日为1疗程。间隔3… 5日再断续进行下1疗程,直至痊愈。
'功 效' 疏风清热,通窍止痛。鼻渊。
'验 证' 治疗23例(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者11天)治愈18例,好转3例,无效2例。
'备 注' 引自《中药鼻脐疗法》 。
13 .辛夷散治鼻窦炎
'方 剂' 辛夷(取心去壳)、蔻仁各3克,川黄连6克。
'制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以棉裹药,塞纳鼻中。
'功 效' 化痰热,通舆窍。副鼻窦炎,急性弊粘膜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嗅觉迟钝或消失。
'验 证' 屡用均有较好的疗效。
'备 注' 引用1954年《新中医药》(10)。
六十五、牙痛
牙痛是多种牙齿疾病和牙周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因其疼痛性质和部位不同,因而牙痛的类型和治疗也不同。包括西医学“急性牙髓炎”、“牙龈炎”、“牙周炎”等疾病。
1 .固齿散治疗牙周炎
'方 剂' 滑石粉18克,甘草3克,朱砂末0。9克,雄黄末、冰片末各1。5克,研匀,装瓶备用。
'制用法'(l)用牙刷蘸药刷患处;( 2)平时刷牙后再用牙刷蘸药刷患处;( 3)取药末30克,生蜜60克,调匀涂患处。早晚各1次。
'功 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腐生肌,收敛止血。
'验 证' 我用《新中医》1982年第2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