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营.
60年10月该师105团调南京军区组建防化16团.
61年春,该师奉命组建新步兵第105团.11月该师随军移防苏北,担任守卫苏北海防的任务.
62年奉命组建步兵106团.
64年10月工程建筑第139团,141团划归该师领导.
67年8月该师随军赴安徽执行"三支两军"的任务,该师进驻安徽芜湖,安庆,马鞍山等地.师政委于永贤兼任安徽省芜湖革委会主任
67年11月68年4月师高炮营配属高炮66师参加"抗美援越"战争.
68年2月该师留守苏北的105团划归60军181师领导.
69年6月,炮兵316团改番号为35师炮兵团,同年冬步兵106团改番号为105团.
72年该师调防安徽滁县,执行机动作战任务.
75年该师103团进行了"加强步兵团对坦克群进攻研究性演习"并受到了李达副总参谋长和南京军区主要领导的检阅.
78年9月该师移防江苏徐州,执行防御作战任务
79年84年该师抽调1000多名干部战士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84年该师在安徽宿县,砀山,萧县和淮北市进行了简编部队按战时编制动员预编满员工作.
85年,在大裁军当中,该师番号撤消,以35师师部为基础组建12集团军炮兵旅,第103团划归12军34师建制,以104团为基础组建12军工兵团,105团机关和师直通讯营编入12军通讯团,师炮兵团划归12军炮兵旅建制.
该师英模单位:
35师103团 襄阳特功团
35师103团1营 襄阳登城第营
35师104团4连 巩固模范连
35师104团4连4班 二级反坦克英雄班
35师103团6连 安全保卫工作模范连
35师103团9连 钢铁第9连
35师105团9连 尊干爱兵标兵连
35师 79年85年连续被评为"安全师"
七七团作战序列
1938年
第386旅
旅 长 陈 赓 政治委员 陈再道 王新亭后 曾传六 副旅长 许世友
参谋长 李聚奎 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兼 副参谋长 周希汉 政治部副主任 周光坦
组织科长 鲁瑞林 教育科长 黄 奎 民运科长 周发田 敌军科长 鲁加汉
第771团7月编入独立旅团 长 徐深吉 政治委员 吴富善 副团长 吴诚忠 参谋长 郑行衢 政治处主任 吴富善兼
第772团 团 长 叶成焕 易良品代 政治委员 肖永智 副团长 易良品 参谋长 王 波 政治处主任 肖永智兼
补充团1938年1月成立团 长 韩东山 政治委员 丁先国 副团长 余伦胜 杨宏明 参谋长 周希汉 政治处主任 鲁加汉后 丁先国兼
1938年8月
第386旅
旅 长 陈 赓 政治委员 陈再道 王新亭 副旅长 许世友参谋长 李聚奎 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兼 副参谋长 周希汉 政治部副主任 周光坦
组织科长 鲁瑞林 教育科长 黄 奎 民运科长 周发田 敌军科长 鲁加汉
第771团7月编入独立旅团 长 徐深吉 政治委员 吴富善 副团长 吴诚忠 参谋长 郑行衢 政治处主任 吴富善兼
第772团 团 长 叶成焕 易良品代 政治委员 肖永智 副团长 易良品 参谋长 王 波 政治处主任 肖永智兼
补充团1938年1月成立团 长 韩东山 政治委员 丁先国 副团长 余伦胜 杨宏明 参谋长 周希汉 政治处主任 鲁加汉后 丁先国兼
独立旅1938年7月,由第771团东纵2团和抗日独立第2师合编为独立旅。不久就与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合编为青年抗日纵队
旅 长 陈再道 政治委员 宋任穷 参谋长 卜盛光
青年抗日纵队1938年5月段海洲部冀县青年抗日义勇军团改编为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同年8月,该纵队与独立旅合编为青年抗日纵队,下辖三个团
司令员 段海洲 政治委员 李聚奎 副司令员 徐深吉 参谋长 李茂思 政治部主任 吴富善
第1团 团 长 吴诚忠 政治委员 王贵德 参谋长 郑行衢 政治处主任 夏祖盛
第2团 团 长 郑炳银 陈子斌后 王进前 政治委员 吴洪芳后 副团长 陈子斌 政治处主任 李松霄
第3团 团 长 李继孔 政治委员 刘福胜 副团长 廖仲符 参谋长 张鹤声 政治处主任 孙卓夫
1939年6月前后
青年抗日纵队
司令员 陈再道 徐深吉后 政治委员 徐深吉兼 副司令员 徐深吉 王近山后
参谋长 李茂思 政治部主任 吴富善
第771团
团长 吴诚忠 徐绍华后 政治委员 王贵德 参谋长 郑行衢 政治处主任 张百春
第2团
团长 陈子斌 政治委员 吴洪芳 夏祖盛后 副团长 吴宗先 参谋长 侯仁申
政治处主任 王成忠
第3团
团长 李继孔 政治委员 刘福胜 桂承志后 副团长 廖仲符
1940年6月前后
新4旅1940年5月,由青年抗日游击纵队改编
旅长 徐深吉 政治委员 吴富善 副旅长 杜义德 参谋长 李茂思 陈明义后
政治部主任 袁鸿化副主任 陈元龙 彭学桂 武装科长 彭学桂兼副科长 韩克华
组织科长 刘 盛 宣传科长 郑虎畅 锄科长 寇庆延 敌工科长 廖截符
民运科长 罗应田统战科长 金冒克
第771团
团长 徐绍华 政治委员 张百春 副团长 贾建国 参谋长 周力夫 政治处主任 吕 琳
第10团原青2团
团长 陈子斌 政治委员 吴宗先 副团长 周其春 参谋长 邓岳政 治处主任 沈钦尧
第11团原青3团
团长 李继孔 政治委员 桂承志 副团长 程其准 参谋长 陈明春 政治处主任 赖达元
1941年秋季前后
新4旅属冀南军区
旅长 徐深吉 政治委员 文建武 副旅长 杜义德 参谋长 陈明义 政治部主任 袁鸿化 副主任 陈元龙
第771团
团长 徐绍华 政治委员 张百春 副团长 贾建国 参谋长 周力夫 政治处主任 吕 琳
第10团原青2团
团长 陈子斌 政治委员 吴宗先 副团长 周其春 参谋长 邓 岳刘 岳 政治处主任 沈钦尧
第11团原青3团
团长 李继孔 政治委员 桂承志 副团长 黄学义 参谋长 陈明春 政治处主任 赖达元
1942年4月后
新4旅1942年4月与第4军分区遭敌合击;6月重建新4旅,辖第771团第20团和骑兵团;11月旅机关与第4军分区机关合并,第771团归第4军分区,第20团归第1军分区,骑兵团直属冀南军区
旅长 徐深吉 政治委员 文建武 副旅长 杜义德 参谋长 陈明义 政治部主任 袁鸿化 副主任 陈元龙
第771团
团长 吴宗先 政治委员 张百春 王进前后 副团长 贾建国 参谋长 周力夫
第10团
团长 向守志 政治委员 曹光岩 副团长 邓 岳 参谋长 陈明春 政治处主任 怀全
第11团
团长 李继孔 政治委员 桂承志 副 团长 黄学义
1944年2月
1945年8月
1946年3月
1947年7月,团长吴宗先政委张世功参谋长力夫政治处主任。
冀南牺牲的县团以上干部烈士名单摘自陈再道回忆录
易良品:原新七旅旅长六分区司令员。
肖永智:原新八旅政治委员七分区政治委员。
桂干生:原新九旅旅长分区司令员。
赵义京:五分区司令员。
李荣: 四分区司令员。
李忠: 二地委书记兼二分区政治委员。
杨宏明:原新九旅副旅长四分区司令员。
李林: 原分区司令员25团团长。
王育民:津浦支队政治委员。
陈耀元:五分区副司令员。
夏祖盛:六分区副司令员。
王泊生:六地委副书记兼六分区副政治委员。
邓永耀: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
孙毅民:四分区政治部主任。
袁鸿化:四分区政治部主任。
刘诗松:新七旅政治部主任。
郑前学:分区参谋长。
郭好礼:分区参谋长。
耿钦德:分区政治部主任。
陈元龙:新四旅政治部副主任。
张俊峰:五分区政治部副主任。
赖勤: 冀南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
斐香斋:分区路南支队司令员。
曾玉良:原冀南军区骑兵团团长。
肖显友:东进纵队作战科长。
荆维德:先遣队第二团团长。
许清: 东进纵队第三团副团长。
王陵: 冀南军区特务团政治处主任。
欧平: 冀南军区政治部教育科长。
马参: 冀南军区政治部保卫科长。
石嘉植:冀南军区政治部敌工科长。
夏民:冀南军区供给部会计科长。
周力夫:新四旅771团参谋长。
毛少臣:新四旅771团供给处长。
陈子斌:新四旅10团团长。
桂承志:新四旅10团政治委员。
李继孔:新四旅11团团长。
程其昌:新四旅11团副团长。
夏全亮:新四旅11团副团长。
吕韵:新四旅11团参谋长。
李唐: 新四旅宣教科副科长。
郭政: 新七旅19团团长。
余保林:新七旅19团副团长。
李清德:新七旅19团副团长。
南寿芝:新七旅19团政治处副主任。
徐绍恩:新七旅20团团长。
李汉英:新七旅20团政治委员。
王 干:新七旅20团政治处主任。
孟夏农:新七旅敌工科长。
史钦琛:新八旅22团政治委员。
吴新之:新八旅22团政治处主任。
徐宝山:新八旅24团团长。
屈乾坤:新八旅24团副团长。
郝光: 新八旅24团政治处主任。
梅华樊:新九旅25团团长。
张云生:新九旅25团参谋长。
张智法:新九旅26团团长。
王明春:新九旅26团参谋长。
荣子文:新九旅27团副团长。
王顺平:新九旅27团政治处主任。
阎兆亨:新九旅筑先纵队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
王世杰:分区基干团总支书记。
刘英: 分区司令部作战股长。
李刺: 分区政治部宣教科长。
张江声:二分区司令部股长。
李明德:二分区卫生处处长。
刘芹生:三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刘天才:三分区供给处政治委员。
邬泽远:三分区处长。
方思文:三分区今滏西支队副科长。
张金铭:三分区今滏西支队供给处长。
刘伯修:三分区今滏西支队敌工科长。
韩风: 三分区武工队政委。
周科榜: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
赵玉发:四分区机要股副股长。
李佐军:五分区司令部股长。
赖东卫:五分区卫生处政治委员。
温益祥:五分区供给处科长。
郭烈卿:六分区政治部敌工科副科长。
邵德普:六分区司令部股长。
张鼎铭:六分区司令部股长。
靳升云:六分区司令部股长。
张龙: 六分区卫生处政治委员。
荣连超:七分区政治部敌工科科长。
程安然:七分区司令部副股长。
孙立民:冠县县大队大队长。
潘玉林:堂邑县县大队政治委员。
李辉路:莘县县大队副队长。
任明: 南峰县县大队副政治委员。
曹士襄:武邑县县大队副大队长。
范振汉:武邑县县大队副政治委员。
戚峰: 武城县县大队副政治委员。
杜平: 丘县县大队副政治委员。
乔继居:故城县县大队副政治委员。
高岚: 广平县县大队队长。
邱金池:永年县县大队政委。
张利民:清河县县大队队长。
此外,还有几个营长,都是老红军战士。
如:陈芳祯曾林山杨永涛吴炳先杨生芝等。
冀南党政群各界牺牲的领导同志也很多:
冯化宣:直南特委委员。
李礼: 冀南区党委委员。
刘铁之:原冀南行署秘书长。
高捷成:冀南银行行长。
贾庭修:冀南区党委妇委书记。
段孟青:冀南区党委巡视员。
董宁: 冀南二地委书记。
王青: 冀南五地委书记。
解蕴山:冀南专署专员。
张化南:原冀南二专署专员。
李松霄:冀南五专署专员。
李著前:邯郸县委书记。
李九江:冀县县委书记。
刘漫谈:冀县县委书记。
张平: 武邑县县委书记。
信孟卜:武邑县县委书记。
何如之:宁南县县委书记。
苏本固:尧县县委书记。
刘正山:原任县县委书记。
郭志通:肥乡县县委书记。
门九敬:肥乡县县委书记。
张子敏:清江县县委书记。
任光亚:威县县委书记。
赵玉森:成安县县委书记。
郭企之:曲周县县长。
赵炳图:武城县县长。
李向农:原柏乡县县长。
马功岑:永肥县县长。
夏庆贤:巨鹿县县长。
赵选: 永年县县长。
刘忻化名:杨化南:漳河县县长。
李平东:南宫县代理县长。
吉新起:南宫县代理县长。
王夫:冀南区党委干部科科长。
马克昌:冀南区党委武装部科长。
张罕涛:北方局青委干部。
孙仰周:冀南抗战社社长
吴明: 冀南四地委宣传部长。
王启光:冀南五地委宣传部长。
樊振庭:冀南五地委宣传部长。
韩强: 武城工委书记。
赵亚人:三专署公安局长。
刘平: 四专署公安局长。
宁心力:四专署秘书主任。
王玉修:专署秘书主任。
王肃武:冀南行署公安总局秘书。
梁振芝:武城县公安局长。
任瑞峰:清河县公安局长。
白公素:鸡泽县武装科科长。
齐谷生:边区参议会冀南办事处主任。
石太和:边区参议会参议员。
朱力伦:专署武委会主任。
曾: 而专署青救会主任。
潘宗正:巨鹿县救国会主任。
李竞进:新河县救国会主任。
王婉贞:魏县妇救会主任。
6军17师
17师的前身是43年组建的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新编第4旅,后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47年2月10日编入陕甘宁野战军仍为新编第4旅,3月16日改称西北野战兵团新编第4旅,7月31日改称西北野战军新编第4旅,47年10月11日编入新组建的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仍为新编第4旅,49年2月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17师。该师是有红军基础的老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榆横西华池延安保卫战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三边榆林沙家店延清宜川黄龙山麓西府陇东澄郃荔北西北冬季春季攻势陕中扶眉兰州进军新疆等战役战斗。部队战斗作风硬朗,骁勇善战,战斗经验丰富,执行命令坚决,敢打硬仗恶仗,攻守皆佳,战斗力超强,是野头等主力师。
49团的前身是红31军91师,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后编入129师独立旅仍为771团,38年8月21日编入八路军青年纵队还为771团,40年4月改称129师新编第4旅771团,42年11月改称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771团,43年调入新组建的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新编第4旅仍为第771团,后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771团,47年2月10日编入陕甘宁野战军仍为新编第4旅771团,3月16日改称西北野战兵团新编第4旅771团,7月31日改称西北野战军新编第4旅771团,47年10月11日编入新组建的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仍为新编第4旅771团,49年2月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17师49团。该团是红四方面军的老红军团队,战斗作风过硬,久经战阵,战斗力很强,是军师主力团,也是野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队之。
50团的前身是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新编第1团,后改称第129师386旅16团,42年夏改称八路军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第16团,43年调入新组建的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新编第4旅仍为第16团,后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16团,47年2月10日编入陕甘宁野战军仍为新编第4旅16团,3月16日改称西北野战兵团新编第4旅16团,7月31日改称西北野战军新编第4旅16团,47年10月11日编入新组建的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仍为新编第4旅16团,49年2月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17师50团。该团是有红军基础的冀南老团队,部队战斗作风硬朗,善打大仗恶仗,攻防兼备,战斗力很强,是军师主力团,也是野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队之。有“朱德青年团”的美誉。
51团的前身是47年10月在山西省组建编成的晋绥军区补训团,48年2月,编入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新4旅为第3团,49年2月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17师51团。
六军十七师各团今何在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的战斗序列中,17师被誉为是支能征善战的钢铁之师,这是支由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贺龙王震直接指挥过的部队。其战斗历程可以追溯到1927年11月党领导的黄麻起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期间,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新4旅,参加过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兵团6军17师。1949年进军新疆。1953年集体转业,组建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6师。这个师,出了52位将军,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6师五家渠市中心有条将军街,竖了52位将军画像的灯座。
6军17师进军新疆时下辖3个团,即49团50团51团。进疆初期17师在北疆地区开展剿匪反霸建党建政等重任。
49团: 1949年进疆,在北疆地区开展剿匪反霸建党建政等 1953年,部队整编,49团部编为国防师,部并入51团。
50团: 这是支最早进驻伊犁的解放军队伍。进驻伊犁后,这支劲旅立即担当剿匪反霸建党建政等重任的先锋,1953年3月,50团部分指战员奉命组建50团农场,屯戍于伊犁河北岸至界梁子带的广阔荒原,隶属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1956年划归农业建设第四师,1969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统番号,50农场改称农4师66团。目前,66团拥有总人口16000人.
51团: 这是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18个农牧团场中唯与之有着直接隶属关系的团场。这支英雄的部队在完成了剿匪反霸建党建政等重任后,1953年整建制就地集体转业,在蔡家湖垦区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屯垦戍边生涯。目前,103团拥有总人口近20000人,成为新疆有名的"瓜果之乡"。
同17师样,原16师进驻哈密后,在积极进行剿匪反霸建党建政等重任。1953年,16师集体改编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5师,师部驻哈密市。1963年,农5师师部迁至博乐市,现农13师即原16师的部分。
6军18师自1949年解放西安市后直驻守该市。1950年12月,18师被改编为公安第4师,脱离第6军建制。
另外,原6军骑兵团国民党起义部队进军新疆后,主要协助17师剿匪反霸。后划归5军领导。1952年3月,在新源县亘古荒原拉开了屯垦戍边的序幕.后直接隶属农4师管辖.目前,71团拥有总人口15000人.
步兵第四师简史
这个师是1953年整编完成的.在1949年初,第野战军第二纵队改番号为第二军,其中独立第4旅改名第4师,359旅改名第5师.第六纵队改名第六军,新4旅改名17师.
19521953年,驻疆部队大多改为生产建设兵团,只保留了部分主力部队为国防军,即第4师和第11师后来增加第6师,第7师,第8师;后第7师改为武警机动师8660部队.
步兵第四师的前身就是第二军第4师师部,下属三个团,10团由原第4师10团,12团合编,11团由第5师三个团合编,12团由第6军17师三个团合编.所以,新的步兵第4师11团和12团都是红军团,前身分别是抗战初期的八路军717团和771团内有769团4个连.
所以胡筱龙的第12团是军区战斗值班单位,驻地在轮台.第4师司令部驻地在库车属于阿克苏地区.整个师分布在新疆西部的阿克苏地区,库尔勒地区和喀什地区.原步兵第5师即359旅师部在王震号令下改为兵团农师,是全兵团实力最强的师,也在阿克苏.步兵第四师承担着中亚边防和印度西部双重作战任务.
阿克苏是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境内驻军云集.有军分区,69220部队,69221部队,69071部队,69312部队,地区武警支队武警三支队武警兵团支队武警地区消防支队武警地区边防支队,兵团农师等.阿克苏和库车都有机场.
步兵第四师现任师长曹益民,政委党增龙,副师长王国义.12团现任政委李连峰.首届全军青年十大爱军精武标兵之的冯世清就是第四师的副营职参谋十大标兵平均个军区还不到个名额.
原四师师长田明洲调到甘肃省军区当参谋长.
四师的部队在69220部队部队长曹益民69221部队政委高如峻带领下参加了今年“西部06”军事演习.
今年7月,根据兰州新疆军区和69220部队的统安排部署,以69221部队即红军团11团为主的合成战斗群发扬喀喇昆仑精神,叫响“学筱龙精神当打赢尖兵”的战斗口号,长途跋涉2000多公里来到世界屋脊生命禁区,克服高原高寒缺氧低气压高辐射,用忠诚和热血谱写了曲当代军人的奉献之歌。这是继兰州军区“西部99”演习后的又壮举。创造了合成演习“十个之最”,即机动路程最远行军路况最差演习海拔最高翻越大阪最多挺进高原腹地最深自然环境最苦合成兵种最全保障难度最大准备时间最短完成任务最好的演习记录。
兵团构成
兵团的管理体系主要有兵团师团三级,兵团领导机关设在乌鲁木齐。
现在兵团第政治委员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兼任。兵团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兼任自治区的党委副书记,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任命,党内级别为中央委员。
兵团的师大都与自治区的地区行政中心分别对应,由相应的地委书记兼任师第政委;师另设专职的政治委员和师长。
现兵团共计下辖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有耕地103.52万公顷,近500个独立核算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较发达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健全的司法机构,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州市。兵团总人口254.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9万人。
农师:1953年成立,师部驻阿克苏市,拥有阿拉尔市。前身是1兵团第2军步兵第5师
农二师:1953年成立,师部驻库乐勒市,前身是第1兵团第2军步兵第6师。 农三师:1966年成立,师部驻喀什市,拥有图木舒克市,前身是第1兵团第5军步兵第14师。
农四师:1953年成立,师部驻伊宁市,前身是第1兵团第5军步兵第15师。
农五师:1953年成立,师部驻博乐市,前身是第1兵团第6军步兵第16师。
农六师:1953年成立,师部与五家渠市师市合。前身是第1兵团第6军步兵第17师。
农七师:1953年成立,师部驻奎屯市,拥有奎屯市奎北新区,前身是第22兵团第9军步兵第25师。
农八师:1953年成立,师部驻石河子市,师部与石河子市师市合,前身是22兵团9军步兵第26师。
农九师:1962年成立,师部驻额敏县,前身是第22兵团第9军步兵第27师。
农十师:1959年成立,师部驻阿勒泰市北屯镇,前身是第22兵团骑兵第7师。
建筑工程师:1953年成立,以工业工程施工为主,师部驻乌鲁木齐市,前身是22兵团骑兵8师。
农十二师:即原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师部驻乌鲁木齐市。
农十三师:即原哈密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师部驻哈密市。
农十四师:即原和田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师部驻和田市。
新疆军区历任领导
新疆军区1949年11月组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兼任,隶属西北军区。1955年2月划为大军区,直属中央军委。1955年5月1日新疆军区成立,下辖:南疆军区伊犁军区以及陆军部队。1958年11月,组建新疆军区干部学校1962年11月改称新疆军区步兵学校。1969年12月,伊犁军区改称北疆军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划归新疆军区建制1975年其领导机构撤销。1975年3月,新疆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成立1978年1月改称新疆军区步兵学校。1979年1月,成立南疆军区。根据1979年4月9日中央军委电令于5月1日改名为乌鲁木齐军区,1976年7月,组建新疆军区军医学校。12月,新疆军区步兵学校改称乌鲁木齐陆军学校。1982年,新疆军区将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部门,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5年6月中央军委军字13号令,乌鲁木齐军区并入兰州军区;同时成立兵团级新疆军区,隶属兰州军区。1992年4月30日中央军委下达1992第4号文件关于印发“八五”期间军队体制编制精简整编总体方案,规定新疆军区由兵团级降为正军级单位。
历任司令员
01.彭德怀元帅兼,1949.111951.04
02.王震上将兼,1951.041955.03
03.王恩茂中将兼,1955.031968.08
04.龙书金少将1968.081972.05
05.曹思明少将代,1972.051973.06
06.杨勇上将1973.061977.07
07.刘震上将1977.071979.01
08.吴克华中将1979.011980.01
09.肖全夫少将1980.011985.07
10.刘海清少将1985.071987.04
11.高焕昌中将1987.041990.06
12.王克中将1990.061992.10
13.傅炳耀中将1992.101997.10
14.李良辉中将1997.102000.12
15.邱衍汉少将2000.12
历任政治委员
01.彭德怀元帅兼,1949.111951.04
02.王震上将兼,1951.041955.03
03.王恩茂中将代,1952.081955.03;兼,第,1955.031968.08;1968.081972.05;兼,第,1982.011985.06
04.萧思明少将1965.061971.07
05.曹思明少将第二,1971.021972.05
06.赛福鼎艾则孜中将维族代,1972.051973.06;兼,第,1973.061978.01;1978.011979.01
07.郭林祥少将第二,1975.081980.01
08.司马义艾马提维族兼,1975.081982.01
09.汪锋兼,第,1978.011982.01
10.谭友林少将1980.031983.05
11.谷景生少将1981.021982.10
12.谭善和少将1983.101985.06
13.唐广才中将1985.071990.06
14.潘兆民中将1990.061997.10
16.周永顺中将1997.102000.12
17.喻林祥少将2000.12
历任副司令员
01.陶峙岳上将1955.051968.10
02.赛福鼎艾则孜中将维族1955.051972.07
03.张希钦少将1955.051968.08
04.徐国贤少将1960.091972.05
05.丁盛少将1964.081976.07
06.幸元林少将1968.051980.12
07.张竭诚少将1968.091981.12
08.亓谦斋大校1968.081973.11
09.罗荣1969.011972.05
10.陆敬轩1969.011975.08
11.刘发秀少将1969.101975.08
12.赖发光少将1970.031981.04
13.李长林大校1970.051983.05
14.谭友林少将1976.101977.110
15.郑三生少将1976.101980.11
16.艾则佐夫哈斯木维族1976.101985.06
17.刘海青少将1976.101985.06
18.王扶之少将1980.051985.06
19.马森1982.101985.06
20.李正忠中将1985.061990.04
21.张德福中将1985.061990.04
22.王克中将1986..081990.04
23.傅炳耀少将1990.041992.10
24.段长金少将1990.041992.10
历任副政治委员
01.曾涤少将1955.031956.10
02.李铨少将1956.081959.11
03.左齐少将1960.091975.07
04.裴周玉少将1964.081975.08
05.谭开云少将1965.011973.11
06.曹达诺夫扎依尔少将维族1965.051985.06
07.熊晃少将1965.051975.08
08.张仲翰1966.031968.09
09.胡华居少将1968.051975.09
10.姜林东少将1973.081975.09
11.何兆林1970.031983.07
12.罗荣1972.051979.05
13.颜金生少将1975.081979.05
14.谭友林少将1977.121980.01
15.魏佑铸少将1977.121982.10
16.康立泽1977.121985.06
17.刘凌1982.101985.06
18.马米托夫吐尔迪中将维族1985.081990.06
19.段曙光中将1986.011990.06
20.乌拉太也夫阿不都瓦依提少将维族1988.101990.06
21.张明儒少将1990.041992.06
历任参谋长
01.张希钦少将1955.051959.04
02.幸元林少将1959.041965.05
03.何家产少将1965.051968.04
04.赖光勋少将兼,1970.031975.09
05.马森1975.091982.10
06.任书田1982.101985.06
07.王恩庆少将1985.061992.06
历任政治部主任
01.曾涤少将1955.031956.10
02.左齐少将1956.101960.09
03.熊晃少将1960.091965.06
04.金忠藩少将1965.061969.01
05.姜林东少将1969.011975.08
06.魏佑铸少将1975.081980.11
07.李宣化中将1980.111985.06
08.张明儒少将1985.061990.06
09.潘兆民少将1990.041992.06
历任后勤部部长
01.甘祖昌少将1955.031957.10
02.张英明少将1958.061975.08;1981.101983.05
03.杜海林少将1975.081981.10
04.华建中1983.101986.11
05.王铃少将1987.091991.03
附2:北疆军区
北疆军区前身是伊犁军区。1950年1月成立,由第5军兼,辖伊犁当时未成立塔城1951年5月成立,由14师兼承化后改称阿山阿勒泰军分区。1952年11月撤消,同时成立伊犁军分区,亦由第5军兼。1969年12月,伊犁军区改称北疆军区。因该军区领率机关所在地伊宁距离中苏边境仅70公里,过于靠前,为便于作战指挥,1970年4月东迁至沙湾县城,10月又迁至石河子市;1971年10月再迁至乌苏。1985年6月,全军开始“百万大裁军”。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北疆军区被撤销,所属各军分区和野战部队转隶属新疆军区直辖。
19501966年的领导有:
司令员:法铁依伊凡诺维奇列斯肯伊斯哈克夫马尔果夫1962年二人外逃廖明
政委:顿星云李铨张世功廖明
1966年5月份文革没开始时伊犁军区的领导有:
司令员:廖明 政委:张世功
副司令员:江子炎任书田肖飞
副政委:李国清李绍明
参谋长:许欣之政治部主任:李绍明兼
改成北疆军区后到撤销1969.121985的领导有:
司令员:龚兴业幸元林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郭兴
政委:阳焕生钟良树王树瑞
副司令员:任书田赵衍庆赵増林阿不都克里木.马合木托夫李凤友
副政委:李国清李昭明刘文锦兼政治部主任张晓钟
参谋长:齐金炳
第九章 将星如云
徐深吉
1910年1月31日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七里坪区徐家河村。六七岁起入私塾,断断续续读书近10年。大革命时期入农民夜校,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27年加入当地农民义勇队,参加黄麻起义。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翌年加入中国**。曾任红4军交通队排长第11师31团连长,红25军第73师217团营长218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黄安苏家埠等战役。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西征转战进入川北。次年调任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主办教导大队随营学校。参加了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斗争。长征中曾任川西北阿坝区警备司令员,红军大学高级科学员军事主任兼教育长,红31军第91师师长。到陕北后,率部参加了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771团团长,先后参加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1938年6月任第129师独立旅旅长,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编4旅旅长兼冀南军区第二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磁武涉林等战役。1941年1月奉命率新4旅南援新四军。皖南事变后停止南下,在鲁西地区开展工作。同年9月参加冀南秋季战役。1942年奉调太行地区工作,在永年以西地区作战时负伤。1943年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校长,参加了林南战役。翌年到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冀南军区司令员。1948年夏因积劳成疾,离职住院就医。1954年2月起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3月任军委空军副司令员,主管空军后勤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与****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1967年4月被“打倒”,诬定为“走资派”。1969年10月被逐出北京到江西南昌劳动。1973年3月得到平反,5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任北京军区顾问。1985年7月中央军委明确其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1986年12月离职休养。退居二线以后,在古稀之年仍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具体领导编写修改红四方面军战史,撰写革命回忆录,关心青少年教育事业。1980年底,在秦基伟领导下与罗应怀等组织编写出版了艰苦的历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革命回忆录选辑。1984年又与王政柱罗应怀领导红四方面军战史修改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经过10年努力,出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人物志及战例选编烈士名录资料选编等共10册800余万字。
张贤约
1944年3月底,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张贤约被任命为新四旅副旅长兼参谋长.1945年2月,新四旅移防关中分区,并br >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