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与分区合署办公,张贤约担任分区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7月21日,国民党第八军分三路进攻爷台山,爷台山及周围宽50公里纵深10公里的地区被胡宗南部占领。中央决定以新四旅七七团十六团为主攻部队,收复爷台山阵地。他率新四旅天夜赶路110里奔赴爷台山担负反击战主攻任务。8月8日反攻开始,他亲临第线指挥,与敌展开激战,全歼守敌,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立下了卓著战功。同年10月,张贤约升任新四旅旅长。
1947年1月,胡宗南以3个旅又2个团的兵力,向关中地区大举进逼。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以新四旅为主力,警旅警三旅各部进行反击。张贤约采取在运动中歼敌的战术,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先后攻占黄甫梁庄白子头金池龙高等据点,将号称“钢八”的敌三六八团全歼。2月中旬,胡宗南部以7个旅5万兵力再次进逼关中地区,新四旅负责掩护关中分区党政机关撤离。在敌重兵围追堵截下,张贤约率部队和分区机关的干部家属在长满荆棘的深山中艰难行进,圆满完成了转移任务。
2月10日,中央命令以纵教导旅新四旅警旅警三旅组成陕甘宁野战军。3月,胡宗南集团向延安大举进犯。新四旅奉命火速赶到延安,并被指定为中央兵团兼延安卫戍区。为掩护党中央机关和延安人民安全撤离,张贤约指挥新四旅七七团及十六团三营,配合教导旅在延安以南大小崂山蟠龙范庄带英勇抗击,在国民党飞机轮番轰炸重炮猛烈轰击下,顽强坚守,多次以刺刀手榴弹与敌反复冲杀,激战达7天7夜,彻底打破了胡宗南3天占领延安的狂妄叫嚣,胜利完成了保卫党中央保卫**掩护中央机关安全转移的战略任务。
3月22日,在青化砭战役中,张贤约奉命率部连夜赶到延安以北青化砭东北的常家塔北六庄赵家沟带隐蔽集结,待伏尾随而来的敌三十旅。25日中午,敌三十旅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战斗打响,解放军从两侧山上分别冲入敌纵队,将其分割几段,仅1个多小时全歼敌2900余人,活捉敌少将旅长李纪云少将副旅长周贵昌少将参谋长熊继宗,取得西北解放战场上第个大胜利,负责“兜口袋底”的新四旅打得英勇顽强,受到彭德怀司令员表扬。4月初,解放军在西北战场发起羊马河伏击战。新四旅和二纵教导旅设伏于羊马河大道两旁,负责歼灭增援的敌三五旅。4月14日,战斗打响,新四旅十六团首先截住敌三五旅去路,接着,解放军从两侧冲入敌阵,将敌分割包围。张贤约直在最前沿指挥,并指挥十六团死死地顶住了敌后卫增援的六五旅;指挥七七团冲入敌迫击炮阵地,迫使守军投降,当即掉转炮口,轰击敌三五旅指挥所,七七团乘势冲入,活捉敌少将代旅长麦宗禹团长成耀煌。这仗,敌三五旅4700余人全部被歼。5月2日,西北我军遵照中央军委和**的指示,集中纵二纵的主力4个旅发起蟠龙镇攻坚战。新四旅负责攻击敌集玉峁主阵地东北高地,张贤约指挥部队采取突袭攻占和挖“之”字壕猫耳洞逼近的“膏药战术”,迅速占领敌主阵地,至4日夜,我军4个旅合力全歼敌六七旅6752人,俘敌少将旅长李昆岗少将副旅长涂建少将旅参谋长柳届春,缴获大量粮食和军用物资。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次作战,被誉为西北战场的“三战三捷”。
5月21日,西北我军集中主力和地方武装部,组成左中右三路纵队,自安塞地区西进,发起陇东战役,寻机歼敌马步芳和马鸿逵部,并解决粮食等供应问题。张贤约率新四旅为中纵队,5月底逼近陇东重镇悦乐。该镇驻有马步芳二旅三团的骑兵部队。张贤约指挥十六团三营夜袭直插敌团部,未放枪即俘敌少将旅长陈应权团长汪韬。接着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十六团各营迅速拔除各个据点,以很少伤亡全歼敌骑二旅三团,俘敌官兵448名,缴获战马394匹。继十六团攻占悦乐后,七七团又在攻打环县的战斗中英勇顽强,大量歼敌。二营勇猛追击溃逃之敌,缴获山炮4门弹药3卡车,俘敌528名。之后,张贤约又率部参加了三边榆林战役。
8月20日,张贤约率部参加了沙家店战役。在沙家店战役中,他坚决贯彻彭德怀司令员的命令,指挥新四旅攻入敌二三旅指挥部,活捉号称胡宗南四大金刚之的敌少将旅长刘子奇,并与教导旅合歼敌二三旅全部,有力地配合了“陈谢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的军事行动。
10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教导旅与新四旅合编组成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张贤约任副司令员。10月至11月,他率六纵参加了第二次攻打榆林战役。
1948年2月22日至3月3日,他指挥部队参加了宜川战役,激战12天,与兄弟部队起共歼敌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部整编第二十七师师部整编第九十师师部第四十七旅五十三旅六十旅三十旅二十四旅旅部及1个团,共29480人,是西野转入战略进攻后的第个大胜仗。4月16日至5月12日,率部参加了西府陇东战役;8月8日至13日,参加了澄役;10月6日至 28日,参加了荔北战役;11月15日至28日,参加了西北冬季攻势作战,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防御计划,为解放整个西北创造了条件。
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野战军,纵队改称军,六纵改为六军,张贤约任六军副军长。6月底,第野战军组建了第二兵团,六军划归第二兵团建制。7月,张贤约任六军政治委员。7月10日至14日,六军参加了扶眉战役,张贤约和军长罗元发于7月10日晚率十六师十七师由西安向西疾进,渡过漆水河,于11日发起攻击,迅速攻占仙姑寺马成沟崔泉和高王寺后,迂回到敌侧后,12日攻占罗局镇,截断敌退路。12日下午,野各兵团发起总攻,到14日战役结束,此役共歼敌4.4万余人,取得了西北战场大会战第个回合的完全胜利,并解放了县城8座和800里秦川西部广大地区,从而使西北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接着,根据兵团首长的指示,张贤约和军长罗元发率六军前卫,挥师陇东,追击向西北逃窜的“二马”部队,先后攻取华亭张家川通渭,并向兰州挺进。8月16日占领榆中县,直逼兰州城下。8月21日至26日,率部参加了第野战军发起的兰州战役,六军作为二兵团的中路,任务是攻皋兰山营盘岭守敌。21日清晨,总攻开始,二兵团左中右三路同时向敌发起猛烈攻击。六军十七师五十团迅速攻占下庄后,直扑营盘岭主阵地的第道防线三营子,担任夹攻任务的十六师四十六团也从范家营方向插入,指战员们端着刺刀与敌反复争夺,战斗开始就进入白热化,后根据野司命令:全线停止进攻。经3天的准备,8月25日清晨战斗再次打响,六军阵地上各种大口径火炮向营盘岭猛烈轰击,指战员纷纷跃出,向敌猛冲,与敌再次展开肉搏拼杀。张贤约和军长罗元发直接指挥两个炮群与攻击部队进行步炮协同,用梯次进攻的方法逐个占领稳步前进。经过极其激烈的拼杀战斗,终于在当晚全部攻占营盘岭。至26日,敌除部在逃向西宁途中溃散外,其余全部被歼,兰州宣告解放。9月4日,二兵团全线出击,发起河西走廊追歼战,六军为右路纵队,由兰州的哈家嘴向松山大靖前进。在古浪以东迫使敌二军九师骑兵团800余人投诚,并编为六军骑兵团。13日,攻占古浪,18日,进驻武威,21日,翻越祁连山到达了张掖,27日,进驻酒泉,接收并改编了国民党酒泉独立师。至此,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马步芳部和副长官马鸿逵部,被第野战军全部消灭。
1949年10月10日,第野战军第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奉命率第二六军的7万大军,由甘肃酒泉玉门安西地区分别以空运陆运和徒步行军,挥师西进新疆。张贤约直接指挥了第六军十七师的整师空运,这也是我军历史上第次整师空运的部队,实现了第野战军空中摩步和徒步三路并进的战略大进军,荣获第兵团授予的“开路先锋”称号。11月30日,中央军委决定第野战军兼西北军区,张贤约兼迪化军区政委。进疆后,他率部在以迪化为中心的北疆剿匪,平息叛乱,肃清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积极开展民族统战线工作,与兄弟部队起很快稳定了新疆局势;他坚决落实**关于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的指示,向新疆各族人民认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州县建立党的组织和民主政权,开展减租反霸,实行土地改革,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他严格按照党的建军原则,对国民党起义部队进行收编改造,使之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部分,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1年底,他奉命率500余名干部到达兰州,组建西北空军,任西北空军副司令员。1952年5月,他率领西北军区空军参观团赴朝鲜,学习志愿军空军的作战经验,行前在北京受到**朱总司令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同年8月,任西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他狠抓后勤干部的管理教育和业务训练,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努力增强后勤部门业务职能,提高了西北军区后勤保障整体水平。1952年11月至1955年4月,他领导了陕南甘南军民开展反对美军和国民党空军搞细菌战的斗争,组织指挥甘肃青海南部剿匪作战和西藏平叛中的后勤保障;筹划和领导青藏公路及新疆西藏边防站的修建,为祖国西部地区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55年5月,任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建立了我军车辆器材的管理体制和车管干部的培训体系,为我军车管工作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5年10月,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级八勋章级独立自由勋章和级解放勋章。
1957年9月,他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1959年4月免兼职。同年9月至1960年9月,进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10月,学习结束回到总后继任副部长,负责训练工作院校工作和总后机关及直属单位的管理工作。1961年10月,他率总后工作组赴长春,与地方省市领导反复协商,妥善解决了接收几所地方大学所面临的系列问题,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1962年春,根据军委“整军备战”的决定和总后党委的安排,负责总后机关和直属单位的精简整编,他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张贤约遭受****反党集团的排挤和打击。逆境中,他坚持真理,敢于斗争,表现了个**员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
1972年,他亲自领导“530”格拉输油管线工程的筹划与施工,确保了周总理亲自批建的这项高原工程提前投入使用,为巩固西南边防,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之后,他参与领导后勤院校的整顿和复建工作。1975年8月至1977年12月,张贤约任总后勤部顾问。
1977年1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张贤约再次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79年1月,参与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西线部队作战部署和后勤保障的组织领导工作。1982年2月,他率工作组到华南华东沿海和岛屿进行实地调查,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沿途100多个设防岛屿,个不漏全都走遍,为部队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同年12月,再次担任总后勤部顾问。
1983年3月,张贤约当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6月,当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视察了军队和地方许多重要部门单位及革命老区,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提案,为加强我国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
1988年7月,张贤约被中央军委授予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离职休养。2002年1月9日,张贤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吴诚忠少将
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通信队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第33军99师团政治委员,第4军11师副师长,第9军25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工作队队长,386旅771团副团长团长,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鄂东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5师警卫团政治委员,吕原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4旅旅长,河南军区陈留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许昌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政治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级解放勋章。1968年10月1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7岁。
赵基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赵基梅担任了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政治处主任。1938年初,赵基梅奉命率771团部分干部,成立了由他任司令员涂锡道任政治委员的八路军独立支队即赵涂支队,在晋东南开辟抗日根据地。不久,赵基梅兼任晋冀豫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先后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磁武涉林等战役战斗。1940年4月他任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3旅副旅长,参加了晋冀豫边区反“扫荡”,后任代理旅长,率部进至鲁西南地区恢复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从1941年起,赵基梅担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7旅政治委员兼冀鲁豫军区所属的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在鲁西南地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他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战线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团结抗日各阶层进步人士,积极争取和改编地方抗日武装,使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徐绍华
湖北省黄安县人,1910年出生,原名徐光。青年时当过雇工。1930年参加红军,任红31军91师排长交通队长连长。1935年任红31军91师271团1营营长,参加西北威洲战斗,掩护主力顺利渡江。后任师侦察科长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通信股股长771团副团长团长抗大上干队副队长大队长。
解放战争,徐绍华到东北,历任吉东军区警备旅副旅长延边军分区副司令员东满军区独立1师副师长东野7纵19师首任师长44军132师师长。19师原为晋绥军区教导团个营和冀东军区5个连的基础。两支部队到达沈阳后扩建成东北保安1旅,先后叁批补充部队,主要兵源来自东北翻身农民。部队在四平攻坚战中伤亡很大。1947年8月,东北保安1旅改编为7纵19师。“19师战斗积极性高,攻坚力顽强,最善于爆破,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这里所说的“主力师”次于“头等主力师”,这样的“主力师”有刘光涛的8师徐绍华的19师。
建国后,徐绍华1952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历任高级步兵学校队列部部长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级解放勋章。1978年去世。
韩东山
湖北省大悟县人。九二八年加入中国**。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南省罗山县红军独立团连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营长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副团长,第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团长,二十五师师长,第三十军九十师副师长。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副团长补充团团长副旅长,参加了神头岭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1939年任东进纵队副司令员,参与开辟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1941年起先后入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起任鄂豫皖湘赣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河南军区司令员。
吴富善
1937年9月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政训处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政治委员。
1940年5月任129师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辖7711011三个团。
1940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正式下达了主要目标放在正太路上,在平汉同蒲白晋平绥北宁各线配合活动的作战命令百团大战。根据总部作战的命令和指示,129师迅速对战役进行了部署。8月上旬,129师对冀南军区参战部队,发出了命令,其作战部署大致有这么几点:冀南根据地军民参加此役的主要任务是对敌控制的平汉德石铁路和邯济公路及沿线敌据点进行大破击。其战役动员7个团后实际是10个团参加,并发动地方抗日武装和群众配合行动。
黄新友
原名邓新友,壮族。19121985广西百色县人。九二九年参加百色起义。九三中国解放军少将黄新友
0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第十九师五十五团排长,红三军团司令部作战参谋,北上先遣支队司令部作战参谋,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作战股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团参谋长,师教育科科长,五师三四四旅司令部作战科股长,六八八团参谋长团长,二九师新编第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第八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副司令员。
向守志
四川宣汉人,1917年出生,1934年参加红军,曾任第二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38年3月,为了破坏日军向晋南晋西进犯的交通运输线,刘伯承邓小平决定以第385旅769团为左翼队袭击黎城,引诱潞城日军增援;以第386旅为右翼队,在潞城与浊漳河畔潞河村之间设伏,迎击增援黎城之敌。 21岁的向守志时任第386旅771团2营机枪连连长。战前,第386旅旅长陈赓政委王新亭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将伏击战场设在神头岭。15日,担负“钓鱼”任务的左翼769团对黎城展开了猛烈攻击。次日,潞城1500多名日军慌忙赶往黎城支援。上午9时,当他们赶到神头岭附近时,看到公路桥被毁,方知中计。就在他们掉转回头时,我军从正面和公路东西两侧对其实施夹击。 日军就地展开顽抗,但为地形所阻,重火器不能发挥作用。向守志指挥机枪连的6挺马克沁重机枪,向日军猛烈射击,打得鬼子尸横遍野。 这次战斗,八路军毙伤俘日军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骡马600余匹。
张南生
原名张履勋。1905年8月24日生于福建省连城县新泉乡北村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入新泉镇东山楼小学,16岁考入连城旧制中学,毕业后返回家乡替人管帐,帮助父母维持家庭生计。1929年4月参加本村农民协会和自卫队。当年6月,连城县新泉乡在**朱德率领的红4军开辟闽西苏区的斗争中成立苏维埃政府,他被选为乡政府委员。1930年2月加入中国**,并当选乡党支部书记。同年5月调入闽西红12军,任第2纵队103团3连政治委员。后任红4军第3纵队7支队21大队政治委员第12师34团3连政治委员。1931年12月调入宁都起义组成的红5军团,先后任连政治委员,第13军39师116团政治委员代理团长,红13师39团政治处主任。1934年2月曾被红5军团选为优秀政工干部代表,参加了在瑞金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会后任红13师37团政治委员,国家保卫局保卫总队政治委员。参加了文家市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初期,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团政治委员。遵义会议后部队整编,撤销保卫团,调回红5军团13师37团任政治处主任。1935年9月随军编入红四方面军,后任红31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长征中曾三过草地,两次翻越大雪山,历尽艰辛,到陕北后参加了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政训处副主任386旅771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生口七亘村等战斗。1938年1月调任晋冀豫军区先遣支队政治委员兼冀西地委军事部长,后任第129师后方司令部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独立支队政治委员。1940年任第129师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
黄振堂少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政训处主任,第385旅第769团政治委员,第385旅政治部主任,新编第11旅政治委员。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战斗和白晋铁路破袭战。1941年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政治部主任。
吴宗先 济南军区空军原司令员
抗日战争时期
任八路军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团营长,青年纵队第二团副 吴宗先
团长,二九师新编第四旅十团政治委员第十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七七团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七七团开往东北,途中在清涧地区奉命停止前进,就地冬训,1946年5月重返关中分区。8月,为迎接中原突围的王震部,吴宗先率部参加了平子镇良平镇战斗,撕开了敌胡宗南部的封锁线,从而陆续收容了批王震部突围人员。10月,为配合驻榆林横山的国民党保九团举行反内战起义,七七团又参加榆横战役,顽强阻击敌二十二军的增援。
解放战争时期
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副旅长,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教导旅旅长,第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第六军十六师师长兼新疆军区哈密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十五师师长,空军第六军军长,济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山东省省委委员。中国**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吴宗先是安徽省六安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政治委员771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了陕北劳山榆林桥直罗镇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他坚持冀南抗日游击战争,参加了响堂铺战斗和百团大战平汉路大阻击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瓦子街宜川及解放西安兰州等战役,并奉命率部进军新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人民空军初创时期,他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先后参加了些部队的组建工作,表现了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担任军区空军司令员后,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空军部队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为空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坚决拥护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致。
谢正浩少将
解放战争开始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771团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教导旅副参谋长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2兵团6军16师参谋长。参加了爷台山延安保卫战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宜川瓦子街西安兰州进军新疆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任第2兵团6军副参谋长兼迪化今乌鲁木齐军区副参谋长铁道公安部队参谋长。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参谋长副司令员。1960年于解放军海军学院毕业。后任海军舟山基地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参谋长副司令员。曾于1965年参与指挥崇武以东海战,击沉击伤国民党军军舰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9月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8岁。
刘福胜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九二九年加入中国**青年团。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九三三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九十师二七团政治处主任,第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三十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九十三师二七七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团三营政治教导员,冀南军区东进纵队第团青年纵队第三团政治委员,新编第四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十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三十旅旅长,河南军区南阳军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长,中南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4年12月20日因病在红安逝世,终年80岁。
桂绍彬
安徽省六安县人。九三二年加入中国**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九三四年由团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二八团营部书记,红三十军第九十师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团司令部政治指导员,七七二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三八六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太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十八兵团六十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学校政治委员,中南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南海舰队第二政治委员,海军第三研究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顾问。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张百春
河南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曾任红三十军师政治部敌工科科长。1935年参加长征。张百春先后任八路军二九师七七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三营教导员,二九师青年纵队政治部敌工科科长七七团后编为青年纵队十六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等职。后任八路军二九师团政治处主任吉林军区吉南军分区副政委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四师政委。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师政委空军第二军政委北京军区空军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级解放勋章。抗美援朝时,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级自由独立勋章。1978年3月24日在北京病逝。
张宜步
福建省永定县人。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九三二年加入中国**青年团,九三四年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团卫生部书记军团参谋部书记,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十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参加了遵义等战斗。到达陕北后,参加了山城堡等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团政治处技术书记青年纵队供给处政治委员,新编第四旅供给处政治委员,冀南军区后勤部军工科政治委员,冀南军区供给处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治处副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供给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参加了进军大别山淮海渡江和西南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南行政公署工商厅厅长劳动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军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副部长部长,海军舟山基地副司令员。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三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汪乃煌
金寨县桃岭乡人。民国20 年1931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3 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二七团连宣传员九十三师师党委秘书红三十军党委秘书,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团政治部组织科长新四军五师卫生部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淮海战役伤残人员荣誉军人学校校长兼政委。建国后,任河南淮阳分区政治部主任,公安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广东惠阳军分区第二政委。林业部林产工业设计院副院长。1981年离休。授大校军衔。
刘明辉
江西省石城县横江乡烟坊村人。1930年11月加入中国**青年团。1931年春,任横江区苏维埃政府文书少共区委副书记儿童团团长。1932年任江西省驿前县少共县委组织部部长。1933年转入中国**。1933年先后任红五军团补充团团部文书青年干事和连指导员。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参加了长征。1934年在红五军团保卫局工作,后任红五军团39团营团特派员。1935年在红四方面军31军保卫局工作,先后任科长第91师276团特派员91师特派员。 1937年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71团特派员。1938任八路军129师385旅锄科科长,129师锄部二科科长。1939年任山西行署路东办事处公安处处长。1940年任冀南军区锄保卫部部长,兼冀南行署公安总局局长。1943年至1945年,在**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后,到冀南后梯队从事甄别工作。1945年先后任冀鲁豫军区锄保卫部部长,冀鲁豫行署公安总局局长,冀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1945年任晋冀鲁豫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四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三兵团组织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军管会公安部部长,**重庆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兼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兼任重庆市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市政法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8月云南工作, 1954年10月任**云南省委常委省公安厅厅长,兼云南省政法小组组长。1955年2月任**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1956年冬任云南省人民委员会代省长。1958年11月任**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常务副省长代省长,政协云南省第二届委员会主席,兼任**云南省委监察委员会书记边委书记。文革时期受到残酷迫害。1968年8月任云南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省革委生产指挥组副组长。1973年8月任**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5月任**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3月任**云南省委第二书记云南省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12月任**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1983年4月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85年9月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第十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5月17日12时35分在昆明逝世,享年96岁。
赵鹤亭
湖北红安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骑兵连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骑兵排长八路军东进纵队骑兵大队教导员特务营营长冀南军区特务团团长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第3军分区32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2纵5旅副旅长鄂豫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50军148师副师长代师长师长。回国后,赵鹤亭历任50军副军长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
程儒珍
湖北红安人。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任黄安县农民自卫军中队长,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历任工农革命军第7军红11军31师副官红1军部副官处副官,红4军经理处科长,红四方面军经理部部长,西北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副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129师386旅771团供给处处长青年纵队供给处处长东进纵队供给处处长385旅供给部部长冀东军区供给部部长东野9纵后勤部部长46军后勤部部长湖北省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金世柏
湖北红安人。1931年参加红军。他历任25军73师交通队排长指导员红31军政治部组织干部。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被派往南江宝兴担任县委书记。藏民独立师副师长。抗战时期历任129师386旅771团政治处股长386旅政治部科长军分区政委,3分区54团政委,太岳军区供给部政委华北军区15纵供给部政委62军后勤部政委。建国后,担任成都军分区后勤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贵德
九三○年加入中国**青年团。
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次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团连政治委员团总支书记,红八军团第二十师六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三十九团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九十师二七三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新九旅政治部主任,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三十九旅副政治委员,三十八旅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六十军八二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政治部主任,川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贵州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铁道兵顾问。
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高厚良
河南省新县人。九二八年加入中国**青年团。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九三三年由团转入中国**。土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