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团政委共商地方工作:1改造战委2战委,战地动员委员会之简称,是抗战初期我党与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战线组织,有些地区则为我完全掌握。;2划分工作区域,制订工作计划;3群众组织;4游击队自卫队组织问题;5肃清汉。
十月十九日
责成南生在仪城召集地方工作人员会议1南生,即张南生,时任七七团政治处主任。。由七七团派出个连到马泉村协助地方工作并扩红。七七二团派出个连到松塔西北活动,并破坏铁路。
捉逃兵,经查询知为教导团的班长,当即收押,并检出纸洋百二十余元。
十月二十日
七七二团派连,配合太谷游击队破坏子洪与分水岭间之道路。
汤军除留支队在子洪带活动,主力集长治,策应平汉线。
十月二十日
七七二团之两个步兵连在芦家庄袭击正在修桥之敌。我因动作秘密迅速,作抵近的突然的火力袭击,毙敌百数十名。我伤亡二十余名。
十月二十二日
今日接师部命令,其要旨为:1七七团之部待友军走后,背靠水晶波向太谷榆次之敌袭击马蚤扰。七七二团之营进到分水岭,向太谷游击。2两团主力集结榆社武乡带,进行扩红及地方工作,旅部到武乡。召叶徐回石拐接受任务。富治率团直到武乡布置工作,南生亦率所部到榆社。聚奎率旅部之部先到武乡。
十月二十三日
敌约两连进抵长凝镇。晚接刘电话谓:因苏联加仑将军强硬宣言,国际形势有突变形势。集总电,日军有向北总退却模样。
十月二十四日
到榆社武乡之部队仍回石拐集结。七七二团以连回道坪,侦察榆次及正太线敌情。再道赴彭温庄,指挥七七团向太谷与榆次积极动作,并侦察该两处情况。
际发报告,太谷榆次之敌不断向北移动。我决心不待主力到达,明日率七七二团之营到长凝镇附近进行侦察,相机动作。
十月二十五日
我率七七二团之六个连由石拐经沟口到上黄彩。在际发处得知敌几日来确不断向北撤退。
七六九团之连及新七连配合游击队夜袭长凝之敌。
十月二十六日
主力仍在下黄彩,丁率之连进到高坪1丁率之连,指七七二团丁思林营长所率领的个连。。
十月二十七日
令近山率两个步兵连会合丁连进高坪,向芦家庄破坏铁路,伏击敌人。
据间谍由榆次回报,榆次及其附近满驻日军约师团,似由太谷开来,约五千人向北退,到处滛掳掠,抢粮食牛羊,找“花姑娘”。
十月二十八日
今早起床即闻激烈机枪声,据报知系长凝之敌约二百人占山头,有向下黄彩进攻模样。当命二营七连在南桥头停止,选择阵地,侧击向下黄彩前进之敌;命教五连上山头以南阻止敌进。结果将敌击退,分向紫坑长凝溃退。我仍占山头。
近山报告:在段延附近用集束手榴弹炸毁铁路。敌护路队乘摩托车赶至,我安全归来。
十月二十九日
得刘电及集总电,估计敌人不是退却,有转移主力先肃清后方晋北及正太以南我军,巩固其交通线,建立伪组织的充分可能。根据这几天的情报,榆次之敌确无撤退模样。
参加教导队支部会议及支委会,把目前国际形势与我们抗战的关系作了说明,最后指出因年代久远,辗转保存不易,不知何时失掉页,故缺十月三十日至十二月三日日记傅涯注
黄崖底伏击
日军攻占柏井,直接威胁娘子关与旧关国民党守军的侧背。在不利的态势下,国民党军弃关西撤。日军29 日占领平定,30日占领阳泉,11月2日占领寿阳。
坚守23天的忻口,在没有侧翼掩护的情况下,不得不于11月1日放弃。
忻口失守是华北战局恶化的个重要标志。唇亡则齿寒,忻口失陷,太原就成了座孤城,太原如果放弃,则整个华北的正面抗战等于宣告结束。
就在形势已危如累卵的时候,八路军却逆流而上。10月底,八路军总部率115师主力和129 师769 团由五台地区南下,进至正太路西端寿阳以南地区。加上原已进入正太路的129 师主力,八路军的主力已经摆在正大路两侧准备有所动作。
刚刚使日军第20 师团尝尽苦头的129 师又使沿正太路西犯的另个日军师团第109 师团尝到了伏击的滋味。
当刘伯承得到第109 师团之第136 联队的个大队,由东冶头镇向昔阳进犯的消息时,他正对照着地图翻看着敌情通报。他马上被这个消息所吸引。
当他的目光沿着日军前进路线看到黄崖底时,个作战方案又形成了。
黄崖底地形复杂,小路从黄崖底经过时,正好处于两坡下的窄沟里,附近眼界开阔,便于隐蔽,是设伏的理想场所,特别是这里离大路很远,敌人又只有个大队
想到这里,刘伯承定下了决心。他对参谋长李达交待完任务后,又补充道:
“这仗让771 团担任主攻。”771 团自从被袭后,两次伏击都没参加,干部战士都有点坐上了冷板凳的感觉,早就憋不住了。听到有战斗任务,还是担任主攻,那个兴奋劲就甭提了,纷纷表示要打好这仗,也让鬼子尝尝771 团的铁拳头。
在战争中使作战力量得到正确的部署并不是件难事,难的是像刘伯承这样将每个可供调用兵力的作用发挥到极至。这是种艺术。不会用兵,八路军的几万部队不可能在敌后发展到几十万部队,更不会在抗战胜利后打败拥有800 万军队的蒋介百,除了会用兵,还要知兵爱兵,做到官兵致,才能够产生出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试想,国民党军在抗战期间也涌现出了批著名的将领,不能说他们不会用兵,但为什么到了解放战争国共对阵时就不行了呢恐怕不能知兵爱兵是个重要的原因。
战斗就不用仔细描述了。当鬼子进入伏击圈后,所有埋伏在两侧山头上的轻重人器齐开火,打得沟内的日军抱头鼠窜。
由于两侧山头通向沟底只有几条小路,部队不能对回混乱的日军发起冲击,所以就只能以所有的火器向沟底齐射20 分钟。然后安全迅速地撤离战场。
事后,771 团有的同志还觉得不过瘾,说:“要不是这个地形救了鬼子的命,我们就把鬼子全部收拾了。”即使如此,黄崖底战仍然取得了毙伤日军300 余人,战马200 余匹的重大胜利。
以后,个日军随军记者用过天险的黄崖底为题,在东京的份报纸上报道了日军在黄崖底遭受伏击的情况。后来这份“歌颂”日军“勇敢战斗”的报纸被八路军缴获,时成为八路军战士的笑谈。
个星期后,129 师主力和115 师相配合,又在广阳户封地区连续两次设伏,给由沾尚镇西犯的日军第20 师团个联队以沉重打击。
刘伯承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常说:日本鬼子是记吃不记打。
麻雀战是七七团发明的
“麻雀战”是谁发明的1938 年7月7 日,刘伯承在二九师抗战周年战术报告中,称赞七七团的范村战斗“发明了麻雀仗”。从此,“麻雀战”成为抗日军民的种战术,被迅速推广,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村战斗是七七团个连以“麻雀战”的战术,同日军步骑炮兵共600余人6 门炮对抗,天打了6 个小时,毙伤敌100 余人,击毁汽车 辆,我军无伤亡,打了场漂亮的消耗战。这仗,成为晋东南前线正规部队打“麻雀战”的先例。八路军二九师对此战给予高度评价,刘伯承师长觉得这种作战形式与麻雀的活动很相似,就总结定名为“麻雀战”。并说,“这是我们七七团发明的作品”。此后,这种打法就在八路军各部队广泛运用。
范村“麻雀战”的战斗过程是这样的。
1937 年11 月。七七团根据二九师的部署,由团长徐深吉率该团二营到太谷以南同蒲路以东范村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准备袭击日军。七七团二营的行动,引起太谷城内日军的注意,他们侦察到范村和我部队的情况后,企图出击。
11 月26 日拂晓,天气晴朗,但有点西北风,阵阵寒风刺骨。我军部队拉到山上,准备迎击敌人。太谷之敌出动了步兵500 余人骑兵百余,携带炮6 门汽车2 辆,向范村进犯。由于部队抗战以来连续作战多次,兵员尚未得到补充,无论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不可能吃掉这股敌人。因此,部队决定以个连的兵力打消耗战,采用消耗敌人的战术。二营主力由范村撤到东面山梁子上,如果敌人上山,则相机打击敌人;派出八连对敌人进行运动防御,诱敌进山沟打消耗战消耗敌人。具体战术是:个排在下面诱敌深入,两个排分成为3至5 人为单位的战斗小组,埋伏在敌人前进路左侧山坡上,以冷枪射击杀伤敌人。
这时候,部队已经摸到日军进攻的战术特点,当进攻某阵地时,日军依仗其军事优势,非攻下不可。我军则是依靠火力准备,无还击时就前进,遇到还击时,则停止前进,再用炮火轰击,直到无还击时再前进。
抓住敌人这特点,七七团二营用个排在正面诱击敌人。等敌人接近200 米左右,突然用火力袭击杀伤敌人,当敌人展开火力还击时,就隐蔽撤退,到后面占领新阵地。就这样多次反复,我军牵着敌人的鼻子步步地深入,让战斗小组枪枪地杀伤敌人。
上午9 时许,敌人十分嚣张,步骑炮兵600 多人的部队采用行军纵队,如同般行军,不派侦察警戒;前面打响了,后面部队集结成集合队形,这是欺负我军没有火炮。敌人路行军纵队大摇大摆地向范村走来,二营八连排在范村西北占领阵地。当敌人距离200 多米时,伏击的战士个排子枪撂倒四五个敌人。敌人就地散开进行还击,步枪机关枪掷弹筒火炮齐向我开火,但未敢发起冲锋。同时,敌人骑兵五六十名向范村南前进。团长徐深吉估计敌骑兵可能迂回范村,就指挥部队从村边隐蔽地撤退到范村东边占领新的阵地。敌人见没有还击,便向范村内边打枪边探头探脑地前进。当敌人继续前进到村东500 多米的小山前面,突然遭到猛烈的阻击,我军轻机枪步枪齐开火,撂倒敌人十几个。敌人就地展开还击,机关枪步枪掷弹筒齐开火,接着炮兵也开火了,枪炮声在山谷中响成片。敌骑兵也来到村东边,这时候阻击部队又隐蔽地撤到北田受村西新阵地。敌人又打了阵枪炮未见还击,又开始前进。我正面分队又撤到北曲河村西新阵地对抗,敌人恼怒地开始追击。这时,八连二三排各个战斗小组埋伏在北曲河北面山坡上,对进犯之敌展开了“麻雀战术”进行侧面射击,不但敌人的先头部队遭到打击,而且后续部队也同时受到打击。排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北田受北曲河西曲河东曲河直至五公村山沟里,步步地诱进十来里路,打死打伤日军100 余人,打坏汽车1 辆。战斗到下午3 时,敌人收拾了尸体和伤兵开始撤退。七七团二营各战斗小组继续侧击敌人,正面诱敌深入的排跟踪追击,直追回到范村。敌人在范村抢走了老乡的几辆大车和十几匹骡子,把伤兵和尸体拉回太谷城去了。
这天打了6 个小时,敌人打炮弹200 余发,而七七团却无人伤亡。
“只听敌人炮声响,未见我军有伤亡,消灭敌人保自己,这次战斗真漂亮。”当战斗报告到师部,刘伯承师长表扬了七七团二营,称赞这是次典型的消耗战,消耗了敌人,保存了自己,并对这次战斗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麻雀战”。
“麻雀战”就从此进步传开了。
当时的团长后任新四旅旅长的徐深吉说,打游击战是红军起家的拿手好戏,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期以后,主力红军集中打运动战和阵地战,对游击战争就生疏了。现在进入敌后抗战,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开始学习游击战争。这次战斗,是我们重新学会打游击战的次很好的尝试和锻炼。
王贵德接任七七团政委
二九师由红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军和陕北红军第二十九第三十军编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下辖第三八五旅旅长王宏坤第三八六旅旅长陈庚,全师共13万人。
王贵德被编人二九师,任三八六旅七七团政治处教育股长,次年1月任政治处主任,8月任政委。
八路军编成后,即出师华北。
1937年10月中旬,二九师进入晋东南地区,广泛开展抗日救国运动,至1938年23月,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东起平汉铁路西至同蒲铁路北起正太铁路南至黄河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这时期,是八路军大展神威的时期,也是王贵德军旅生涯中个重要的闪光点。
作为二九师七七团政治处主任,王贵德协助团长徐深吉率领七七团,投入东石门战斗黄崖底战斗范村战斗长生口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长乐村急袭战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这些战斗战役,均成为八路军军史上的著名战例。
1937年10月20日,陈庚率三八六旅进至平定县以东地区,测渔镇日军西犯,七七团奉命进入东石门村阻击,毙伤日军200余人。
1937年11月2日,三八六旅七七团七七二团设伏于山西省昔阳县黄崖底地区,歼灭由九龙关向昔阳县进犯的日军第九师团第三五联队1个大队300余人。缴获战马200余匹。
1937年11月26日,日军步兵500余人及骑兵1个连炮6门汽车2辆,向山西省太谷县范村带进攻。七七团连,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机动灵活,将各班排分散隐蔽在约5公里的路旁林问,以冷枪准确狙击日军,毙伤日军近100人。
1938年初,日军向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九路围攻,其中路沿平汉铁路南犯,路沿邯郸长冶公路西犯,两路日军企图会攻临汾。二九师三八六旅为配合正面作战,在平汉正太路积极开展游击活动,寻机歼敌。
1938年2月22日拂晓,三八六旅七六九团包围旧关之敌,并发动攻击。井径之敌200余人乘汽车8辆出援,进入伏击圈,遭三八六旅设伏于核桃园长生口之部队七七团七七二团夹击,激战5小时,三八六旅全歼该敌,缴获甚丰。
1938年2月22日,对晋东南九路围攻之敌八师团企图由邯郸经武安涉县黎城潞城屯留良马府城进攻临汾,其后方兵站设在黎城,仅有守敌100余人。
陈皮三八六旅决心以个营兵力强袭黎城,诱潞城涉县之敌来援,以旅主力伏击援敌。
根据部署:七六九团以个营袭击黎城,其余两个营部署于东西黄须伏击涉县来援之敌;旅主力位于神头岭附近,七七团位于张村王家庄,并派出个连伸至潞河村游击,相机焚毁浊漳河大木桥3七七二团位于神头村申家山李家庄,并派出个连向潞城游击;补充团位于鞋底村薛家庄实行三面埋伏。各部于3月16日4时按指定位置进入埋伏地区。
16日拂晓,七六九团按计划袭击黎城,潞城之敌1500余人急急出援,9时许,进入三八六旅伏击圈,遭七七二团二营猛力打击,陷入混乱,其先头部队同时遭王贵德所在部队七七团拦击和补充团侧击,敌负隅顽抗。此时,伸至潞河村的七七团部在战斗开始时将浊漳河大木桥烧毁,使神头村之敌不能过河,黎城之敌受阻。七七二团向潞城游击部队四出佯动,潞城之敌不敢倾巢出援。战至午后1时,潞城出援之敌大部被歼,午后1时至2时,潞城出动2批援兵,试图前出接应,均被七七二团击退,共击毁汽车5辆,残敌逃回潞城。至此,战斗胜利结束。
此战,歼敌1500余人,俘敌8人,击毙敌军马300余匹,缴获长短枪550余枝,轻机枪挺,子弹12000余发,地雷28箱,药品6箱,骡马700余匹。
神头岭伏击战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广阳伏击战之后的又次较大规模的伏击战,是“吸敌打援歼灭其援军的最好战例之。日军称之为八路军“典型的游击战”。
1938年3月,驻守河北县山西县日军部队,每日汽车运输频繁。二九师为打击敌补给线,集中3个团兵力,设伏打援于涉县黎县之间的响堂铺地区。
3月31日9时,日军汽车180辆,载掩护部队170余人,携炮4门,由黎城开来,进至响堂铺,即遭二九师猛烈打击,激战约2小时,解决战斗。战斗打响后,涉县黎县之敌共约600余人来援,被二九师两翼阻击部队大量杀伤,将敌击退。此战共毙敌少佐以下400余人,击毁汽车180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1938年4月,日军为消灭八路军晋东南部队,以八师团为主力,纠集10余个联队3万以上的兵力,由榆次太谷洪洞邢台平定涉县长治屯留,兵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大举围攻,妄图合击歼灭八路军主力于辽县今左权县榆社武乡地区。
八路军“总部”制定集中主力破敌路,以部兵力牵制其他各路的作战方针。
当各路日军开始出动时,八路军主力即由辽县以南,向东进至合击线外地区。10日前后,东西北三面进犯之敌相继侵入抗日根据地,平定路之敌进至辽县以东,其它各路遭八路军内线部队阻击迟滞,日军合击计划完全落空。
南面之敌日军主力八师团步骑兵6000余人,也同时分两路北犯;路以五联队为主,由长治经襄垣向辽县进犯;另路以七联队为主,由屯留经沁县向武乡进犯。
上述两路日军窜入辽县武乡后,不断遭游击武装袭扰,陷入饥疲恐慌困境。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抓住战机,当即于14日指挥师主力六**团由涉县以北地区向西急进,以打击武乡之敌。敌七联队见势不妙,于当日黄昏弃城沿浊漳河东窜。刘伯承以七七二团六**团为左纵队,王责德所在部队七七团为右纵队,沿河平行追击,复令七六九团随后跟进。
16日拂晓,两路纵队将敌七联队夹击于长乐村地区,截为数段,围歼该敌。此战,八路军二九师共毙伤日军2200余人。
长乐村战斗之后,八路军各部乘胜追击,先后收复辽县黎城潞城襄垣屯留沁县沁源高平晋城等县城,使长治之敌完全陷于孤立。
27日,长治之敌向同蒲铁路南段撤退,遭八路军三四四旅和决死纵队截击,伤亡近干。至此,日军“九路围攻”被彻底粉碎。
在这场战役中,王贵德等团首长率领七七团奋勇作战,痛歼日寇,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38 年 8月,王贵德被提升为三八六旅七七团政委。
1938年冬,侵华日军将其作战重点指向平原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根据**中央军委“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八路军总部决定以3个师的主力分别经略冀中冀南平原和山东地区。
1938年12月下旬,刘伯承率二九师三八六旅主力及先遣队部,从太行山出发,越过平汉路,挺进冀南平原。王贵德等团首长率七七团征战冀南,反击日军“大扫荡”,为巩固冀南根据地,再立新功。
1939年夏,华北日军将作战重点由平原转向山区。二九师主力由冀南返回太行山,与留守该地各部协同作战,粉碎了日伪军5万余人的夏季“扫荡”。
1940年7月,上级调王贵德任冀南军区新编第九旅政治部主任。
129师进入晋东南
平型关大捷火烧阳明堡机场,正大路沿线连续的设伏,胜利个接着个。虽然**几乎在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每封电报中都要谈谈“山地游击战”的问题,但当时抗战的形势还不容八路军上阵就钻山沟。华中华北两个战场上,国民党军正拉开架势要同日军进行决战,主战场是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在封电报中也曾指出:在条件确实有利的情况下,可以配合阎锡山打几仗。所以,不管是认识清楚的还是认识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已没时间进行理论上的争论。袭击伏击不断涌现,这时需要的是打鬼子的招木。游击战运动战游击运动战的争论不得不暂时搁置。在太原失陷后,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及时指出:“太原失陷后,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这阶段游击战争将以八路军为主体,其他则附于八路军,这是华北总的形势。”原来对山地游击战想不通的将领,原来认为国共两军几个胜仗就可以将太原建成华北抗战的堡垒的将领,对日军的侵略本性及战争准备认识不足的将领,在形势愈来愈按照**的预想发展时,不得不佩服**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为此,**在连续三封电报内对新的作战任务进行了说明。11 月8 日的电报中说:“129 师全部在晋东南,120 师在晋西北,准备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非至有被截断归路的危险时,其主力不应退出山西,具体部署由朱彭行之。”11 月9 日电报中,认为林贺刘三个师及创建晋察冀的聂荣臻部“须重新部署”。“部署纲领:以控制部为袭击队,大部尽量散于各要地,组织民众武装为第义。”11 月13 日,电报进步指出了“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多打小胜仗”,“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在同封电报中还指示:“刘师应以师部及陈赓旅位于大行山脉地区,多打几个小胜仗”。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央及**的指示将三十师部署于4 点,形成了支撑华北敌后抗战的4 个战略支点。115 师聂荣臻部开创晋察冀根据地;115 师主力转向汾河流域和晋西;120 师仍留太原附近,相机向晋西发展;129 师主力深入晋东南,开创太行山区根据地。129 师实行战略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石拐会议”。石拐是和顺县的个镇,在石拐镇召开的这次129 师党员干部会议,是129 师进入太行山开辟根据地的次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会议。会上,刘伯承传达了**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部署了129 师今后的行动方向与任务。当刘伯承宣布“129 师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活动”后,129 师与八路军其他部队样,由此进入了个新的历史阶段,真正进入了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方式,并在敌后创造了让日军害怕痛恨而又无可奈何的抗日根据地。
刘伯承发布的命令规定得很具体:每个团的各个营都抽出个连,组成工作队或游击支队,到指定地点同**地方组织游击队起工作。此后,129 师派出的支支游击支队和工作队像种子样遍布在晋东南广阔区域内。师政治部主任宋任穷组织部长王新亭等率领工作团和步兵分队,到了晋东南沁具长治两个中心区,这两个地区有牺盟会的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开展普遍,群众基础较好。桂干生张贻祥率领游击支队到平和公路以东正太路以南平汉路石家庄至内邱段以西地区活动。张贤约张南生率领个先遣支队,到辽县以南平汉路邢台至磁县段以西及漳河以北地区活动。秦基伟赖际发率领的几支游击队与工人游击队汇合,组成晋冀豫抗日义勇军第纵队,又称秦赖支队。..向下派遣游击支队并不像派部队出去打个埋伏那样顺当,大家虽然知道撒出去是“种子”,但更愿意留下来当“拳头”。当刘伯承将769 团副团长汪乃贵找来,准备派他出去成立汪乃贵支队,到正太路以南平汉路以西活动时,汪乃贵说:“叫我带兵打仗还凑合,让我去拉队伍扩地盘非砸锅不可。我大字不识几个,记个指示看个文件都成问题,怎么挑得了这副担子呢”向幽默的刘伯承这次严肃起来:“不是叫你当山大王,二不是叫你考前清秀才。闹革命,打日本,你是专家,宣传群众,武装群众也是我们的老传统。不会记笔记,你就结绳记事。这个司令你要坚决去当,还要想办法当好。你还有意见吗”“没有意见了,我服从分配。”汪乃贵愉快地答道。从战略转变后到1938 年4 月粉碎日军对太行山区九路围攻止,129 师将64 个连队中的41 个连队,占总数的23 ,分遣到各地开展游击战争。新建立的游击支队多如雨后春笋,有的有几十人,十几争枪,有的只有十几人,几条枪。在129 师成立军区,建立军分区时,几支较大的游击支队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军分区的主力部队。以后,撒下去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八路军的武装力量像滚雪球样越滚越大。太行山区各县都建立了游击队,各支队的人数,有几十人的,也有几百人的,甚至多到上干人的。开始时先发展成了补充团独立团和骑兵团。为了进步正规化,也为了突破国民党对八路军力量的限制,以后又逐渐整编为教导旅新编旅暂编旅。“化整为零”是太原失陷后八路军战略调整的主要特点,零散的小部队能够生存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正是日本侵略者必将失败的决定性因素,即八路军拥有人民的支持。与此相反,日军从下敢“化整为零”,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游击区和根据地使周围的日军有了种“敌后”的感觉,他们不敢分散活动,更不敢单独行动。其实,当日军以侵略者的身份进入中国后,他们确实已经在战略上将自己置干了“敌后”,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他们终究逃脱下了处处挨打,到处遭袭的命运,犹如匹野牛来到了它不该来的地方。
点线面点线面首先是物理学的概念,而后才是地理学上的概念。而到刘伯承用点线面来描述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态势时,又赋予了这三十概念以新的含义。在刘伯承的辞典中,“点”已经不是抽象的概念了,点指被日军占领的重要城镇,线指与各个城镇据点相连的公路铁路等重要交通线,面则指点与线贯穿其中的广大区域。这时的点线面已经是个战略概念,已经被赋予了重要的军事意义。日军的企图是夺点造线进而控面;八路军则反其道而行之,先将自己渗透到面之中,然后切断线,最后孤立点。八路军与日军围绕着点线面进行了长期而复杂的斗争。日军占点时尚信心十足,日军参谋本部在战争之初叫嚷要在三个月至多在半年内占领整个中国,表明了日军对占点确有十足的自信。当时中国以国民党中央军为主的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占据着优势,并且国民党中央军的个精锐师只比日军个师团的人数和装备稍逊些,但是战斗中能够得到的上级对本级的重火器支援和空军支援的数量的区别,使双方的作战能力的比较失去了意义。再加上国民党军特别是杂牌军协调组织等方面的问题,日军攻城夺寨虽不能说轻而易举,但也是十拿九稳。日军从北向南,夺平津,占石家庄,攻太原;逆长江而上,打上海,下南京,直攻到武汉,最后被大山挡在了四川盆地之外。点在日军眼里只是表明他们成功与荣誉的枚枚勋章。在夺点成功后,日军在线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且不说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铁路只能本省通行,与外省铁路根本不通用,而且贫穷落后的;日中国很多地方连公路都没有,更不用说铁路了。日军为了发挥点的作用,需要修筑公路铁路,以点带线。为了形成点与点的联系,互相支援,就需要修路筑路。更艰巨的则是修路筑路之后的护路。交通战构成了华北敌后抗战的个主旋律。1940 年秋季八路军进行的百团大战则是这个旋律中的高嘲。形势的发展并不像日军所预料的那样,攻占武汉后日军不仅没有征服中国,反而将自己陷入了泥淖之中,占点要用兵力,护线要用兵力,前线也需要兵力。捉襟见肘这个中国的成语用来形容日军这时的窘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在国民党军队全面溃退后,中国的乡村特别是山区就成了片“真空”地带。我们不应忘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其“真空”地带之广阔,为八路军的敌后抗日斗争创造了如鱼得水的好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刘伯承在“石拐会议”上向全师的干部传达了中央占领“真空”地带,在“真空”地带大力发展游击战争的指示。129 师进入晋东南之后,又在线上做起了文章。11 月21 日,772 团2 个步乒连在芦家庄袭击了正在修桥的日军,陈赓在日记中写道:“我因动作秘密迅速,作抵近的突然的火力袭击,毙敌百数十名,我伤亡20 余名。”这个动作定让负责正大路沿线安全的日军第20 师团川岸文三郎恼怒不已。然而让川岸文三郎恼怒的事情还在发生。
11 月下旬,为配合晋察冀根据地的反“八路围攻”作战,八路军第120 师与第129 师同时对日军的交通线进行了破袭。120 师破袭同蒲路,129 师破袭正太路。由于129 师与晋察冀根据地隔正太路相望,所以,129 师对正太路连续不断的破袭,有力地支援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反围攻作战。在正太路遭到129 师袭击的是日军第20 师团。以后又接连不断在正太路沿线遭到打击的日军第20 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对129 师怀恨在心,直在寻机报复。终于在12 月底,川岸文三郎沉不住气了。指挥日军20 余人对129 师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在129 师控面袭线的过程中,由于错误的消息,险些使129 师越过线去向打起来尚有些勉强的点发动进攻。1937 年11 月23 日晚,陈赓接到了刘伯承的电话。刘伯承在电话中向陈赓“透露”了八路军总部的个指示:因苏联加仑将军强硬宣言,国际形势可能会突变,日军有向北总退却模样。24 日,129 师根据这个情况,针对进抵长凝镇的两连日军,作了带有攻势倾向的部署。原来准备到榆社武乡之部队仍回石拐集结,772 团以个连回道坪,侦察榆次及正大线敌情;386 旅副旅长陈再道指挥771 团向大谷与榆次积极动作,并侦察该两处情况。随后,陈赓又接到赖际发的报告:太谷榆次之敌不断向北移动。日军要跑陈赓的手又痒痒了。他准备第二天率772 团1 营到长凝镇附近进行侦察并相机动作。25 日,陈赓率领6 个连由石拐经沟口来到了位于上黄彩的赖际发处,并进步证实“敌几日来确不断向北撤退”。夜袭长凝之敌的任务没交给性急的陈赓,而交给了769 团的1 连及新7 连。这次行动不是主力出战,而是采取了“投石问路”的招法,就如同下围棋时试探下对方的应手。26 日,主力仍然没动,隐蔽在下黄彩。27 日,虎将王近山带领两个连前进到了离长凝更近的高坪,准备伏击日军。王近山露面,就意味着即将采取动作。同天,陈赓又得到“间谍”报告:“榆次及其附近驻有日军约1 师团,似由太谷开来,约5000 人向北退,到处滛掳掠,抢粮食牛羊,找花姑娘。”日军的行为全是撤退前的征兆。129 师行动在即。但第二天,11 月28 日的早晨,陈赓起床“即闻激烈机枪声,据报知系长凝之敌约200 人占山头,有向下黄彩进攻模样。”情况完全变了。原来准备进攻的772 团马上变为了守势。陈赓迅速组织了防御:以1 连侧击向下黄彩进攻之敌,以1 连占山头正面阻击日军。日军的进攻被阻止住了。29 日,直至陈赓接到了八路军总部及刘伯承的个电报,才结束了这次越“线”到“点”的行动。来电中估计日军不是撤退,而是有转移主力先肃清后方晋北及正太以南之八路军,巩固其交通线,建立伪组织的充分可能。陈赓根据情报,再看榆次之敌,“确无撤退模样”。实际情况是从11 月24 日起,日军以其刚由太原调驻石家庄的第5 师团驻太原的第109 师团驻平津的中国驻屯军旅团以及驻大同的第26 师同等各 部,从多方向对八路军的晋察冀边区发动了8 路围攻。为粉碎日军对晋察冀边区的多路围攻,八路军总部除直接指挥晋察冀边区的反围攻外,还命令120 师部活动于大同至太原,129 师部活动于石家庄至太原铁路沿线,对敌进行破袭战,以牵制敌人。
黄蜂与麻雀1937 年底的天,129 师参谋长李达及几个参谋和刘伯承骑马外出。突然,刘伯承的马不安地嘶叫起来,同时,李达的马也受了惊,两匹自马惊跳不止,之后,又突然拼命向前奔跑。等几个参谋反应过来,打马去追时,刘伯承和李达在前方已勒马站定,原来是群黄蜂从后面袭来,落在马屁股上肚子上,把马蜇惊了。“这么个庞然大物,还怕小小的黄蜂”刘怕承若有所思地说,“嗯,我看这好有比呀”。”几个参谋听到刘伯承的话都围了过来。“它就好比是游击战。”刘伯承刚说完,又有群黄蜂飞了过来,两匹白马闻声又战栗起来,惊恐地向前跑了几步,惟恐黄蜂再来进攻。个并不奇怪的自然现象,在刘伯承眼里幻化成了个战斗场面。他接着说:“这黄蜂虽小,威力却很大。”刘伯承边说边持了持马鬃,使它安静下来。“这马就好比日本军队,它人数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个庞然大物。这黄蜂就好比我们分散出去的游击小组,短小精悍,行动灵活。”“黄蜂即使蜇不死马,也让它受不了。”李达补充道。几个参谋不住地点着头,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很多在刘伯承身边工作过的老战士都能说出两个或更多的刘伯承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形象地比喻战争现象的故事。“黄蜂”只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个。敌后抗战的广阔战场为八路军指战员提供了个灵活打击敌人发挥聪明才智的有利条件。当时还有个和“黄蜂”样充分体现了游击战本质的战法,叫“麻雀战”。顾名思义,在作战过程中八路军战士就像麻雀样,寻找日军的空隙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