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病人的现状,病房位置,床位编号,发病次数,以及饮食情况,详实的记录,让我轻松的找到了目标。
与普通病房不同,重症监护中心是一个把守严密的地方,结实的栏杆,提着电棍的警卫,厚重的铁门,病房里不断传出的嚎叫,使人联想这是一处监狱。
虽然把守严密一些,但还不需要通过指纹及瞳孔扫描来确认身份,三言两语打发了警卫,从医务室偷出的磁卡钥匙在卡槽中轻轻一划,厚重的铁门应声而开,推开铁门,我看到了那个让一切改变的始作俑者,诊断书上将他归为重度精神分裂患者。
当我看着那个因精神错乱,而大喊大叫以头撞墙的人,那个拼命撕扯自己头发痛苦万状的人,那个无视我的尖刀而狰狞怪笑的人。那一刻我犹豫了,这时的他,是不是得到了上天最好的惩罚。
我的刀没有刺出,这并不代表我原谅了他,我没有那么高尚。父母的养育之恩我没机会报,眼前的杀父之仇不能报,我带着满腔的愤怒,狂叫着冲出医院,冲进深夜的瓢泼大雨之中,狂笑伴着狂哭,雨水掺着泪水。
那夜之后,我远走他乡,浪迹天涯。
那以后,仿佛老天在我的身体里种下了恶魔的种子,常有一种毁灭一切的力量,要从我身体中爆发。我常有怒吼的冲动,破坏的欲望。我越是压制,越是控制,那股力量就越是强大。
我要发泄胸中的郁闷,排解压抑的情绪。我攀岩、蹦极,一遍遍的坐着过山车,我喝酒、飙车,和地痞流氓打得头破血流,我邋遢、不修边幅,变成一个浪迹天涯的流浪者。
我从城市流浪到乡村,从草原流浪到大漠,登泰山看日出,到洱海看晚霞,在钱塘江观潮,躺在戈壁上看天边的云卷云舒,买酒宿醉,骑着摩托在午夜狂飙。
放纵的生活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了钱,我什么都做,码头上扛过包,在搬家公司打过零工,给夜总会当过保安,黑市里打过拳,工地上抡过镐,河道里挖过沙……
这些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因为我喜欢那种在毒辣的太阳下,抡锹抡镐的工作。筋疲力尽,大汗淋漓,任由阳光灼伤脊背,晒起一层层剥皮,大脑一片空白,不用想也不用思索,身体机械地劳作,用疲惫麻痹自我。热了,打桶凉水,从头浇到脚。困了,找块空地,倒头就睡。
虽然父母几乎同时辞世,但对于母亲我很少内疚,仅仅因为那碗类似浆糊的手擀面,和母亲去世前那三昼夜不眠不休的陪护,虽然做得很少却让我心里很安慰,这一生我终于为母亲做了点儿事儿,尽了点儿孝道。然而父亲的去世,却是我一生中难解开的心结,对父亲我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来得及做,哪怕是一碗不成功的手擀面。
按照常规的理解,母亲虽然死于脑溢血,但也属于正常死亡,而父亲却属于横死,并且死得蹊跷,死得让人无法释怀,给我留下了诸多疑问:地狱征兵!何为地狱征兵?难道地狱征兵时,我和父亲真的可以相见,是我的死去,还是父亲可以复生,在父亲“回家”时,为何我会做那样一个梦,窗边的脚印难道真的是父亲所留?带着这些疑问我踏上了流浪之旅,寻找着事情的真相。
我以为我的一生都会在流浪中度过,与现实的世界脱节,一个人活在痛苦之中,活在无拘无束的放纵之中,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止住了我流浪的脚步,将我从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使我重新融入这纷繁的世界,这一止步,就是三年。
三年前,我来到这个北方沿海城市,滨城……
天机评:和许多小说不同,本文的主角并不完美,性格和心智都有一些欠缺,多数情况下,他更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思想会有一些幼稚,行为会有一些极端,尤其是他的身世,读来让人有些不爽,但这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小说,这其实是一个案件,书写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爽文”,而是几个年轻人的人生,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真正的现实社会!
第一章 推手
第一章 推手
真是可笑,我居然相信了那个女记者,居然一个人来到了海韵广场,面对寂静的广场,我无奈的笑了。
在得知女记者可能出现危险时,我的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像是着了魔,像是受了控,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这个广场。
面对空旷的广场,我有一种无奈,有一种失落。
徘徊了一阵,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杞人忧天,哪有那么巧,哪有人知道自己有危险还那么从容,一定是那个女孩在开玩笑。
“午夜十二点,于海韵广场遇险,望予以援手”,我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着女孩娟秀的字迹,午夜十二点?现在离午夜还有一段时间,我躺在广场的长椅上,在酒精的刺激下渐渐进入了梦乡。
再次醒来的时候已是日上三竿,我躺在广场的长椅上,身边散落着几只空空的酒瓶,我的哈雷躺在附近的草坪上,像是还没有醒酒。
空灵的音乐中,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舒缓地打着太极拳。拳法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挥洒自如,一套太极拳打得绵绵不绝,环环相扣。
我呆呆地看着打拳的老人,耳中听着空灵的音乐,一向狂躁的心竟沉静了下来。我见过很多人打过太极拳,生活中、影视中都见过,可没有一个人能像眼前的老人打得这么好,那是一种浑然天成,人拳合一的境界。
老人见我看得出神,便停了下来,向我招了招手,“小伙子,过来陪我推推云手。”
我站起身,活动了下筋骨,迈步走了过去,左右闲着无聊,就陪老人玩玩,我现在闲人一个,有得是时间。
四手相搭,二臂齐摇,我的双手随着老人的劲力往来推动。这老头儿没九十,也得有八十了,虽然太极拳打得有模有样,可毕竟年岁高了,我怕老人有闪失,所以手上并不加力。
老人两手向我推来,我就势双臂回撤,就当我两只前臂贴至胸前,身体后仰重心后移之时,老人突然发力,我重心靠后站立不稳,噔噔噔连退数步,我情知不妙,急忙腰部用劲,强扎马步,可对方排山倒海之力竟绵绵不绝,层层叠叠连绵不休,一浪强似一浪地撞向我的胸口,我数度用力,但最终还是跌了一跤。
“怎么?没吃早饭吗?年纪轻轻,手上一点儿力气也没有。”这老头居然得了便宜还卖乖。我的脸腾的一下红了,居然被一个老人家跌出这么老远,失败。
再次搭上手,我凝神应战,再也不敢小觑对方。
“嗯,这还有点儿意思。”老人也来了精神,手上加劲,力道顿改,吞吐收发,变化莫测。
此时我虽然沉着应战,但面对老人的云手,还是左支右绌应接不暇。双手被对方东牵西引,打向虚空,所发之力竟如石沉大海。身体如滔天巨浪中的一叶孤舟,东倒西歪不受控制,双脚虚虚浮浮跌跌撞撞,站都站不稳,更别提扎马步了。
“喝酒了吧,年纪轻轻买酒宿醉!真是浪费青春,浪费生命,你看连站都站不稳。”
老人后推之力突然消失,双手向前一带,我又被老人摔了一跤,脸更红了。现在我可是清醒的很,这东倒西歪的身姿跟喝酒一点儿关系也没有,都是被老人用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弄出来的。这老头儿的功力,就是两三个我加一块儿也白给,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知道打太极为什么要推云手吗?”老人手上不停,开口问道。我一边应付着老人的推手,一边回想着在活阎王那里听来的拳经。
“听劲。”我手上加劲,向老人推去。
“那你听到了么?”老人借力一带,我收势不住,身体前扑,来了个狗啃泥。老人微笑的看着我。
是啊,我听到了吗,老人的一句话有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再次揉身而上时,我沉稳了许多,感知着对方力道的来路和去向,体会着老人动作的轻重缓急。
老人再次和我推手时,力量点到为止,我虽仍是左支右绌,但由于老人手下留情,所以我站得还是比较稳。
同样的劲力老人往往反复使上四五次,直到我有所领悟,才换下一种劲力,并且耐心的指导我的用劲发力。
“太极一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听劲,要顺其势而改其路,后发而先至……”
老人的话一步步将我引向武学正途,相较之下,我觉得眼前的老人更适合当老师,周扒皮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而老人则是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又推了一会儿,我已有些感悟,“引化合发”,竟然有些得心应手。
日已近午,老人打了个哈欠,说“不打了,人老了,身体就是特别容易乏,得回去睡个午觉,小伙子好好领悟,明天咱们接着练。”说着拾起地上的录音机,微笑着向我挥了挥手,转身离去。我也觉得腹内空虚,随便买了些香肠面包,坐在长椅上吃了起来。
昨夜刚有人劝我打太极,今天就有人找我练推手,一切好像上天注定,是巧合还是天意。我不禁想起昨夜那个身影,那柔美清脆的声音,那个叫艾狄的女记者。
反正我也无处可去,索性就躺在长椅上回想老人的推手,隐隐约约想起上学时背的歌诀“彼不动,己不动,彼意动,己力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不后不先。”
推手的原理与歌诀的意境如出一辙,我欣喜若狂,翻身跃起,双手环推,循环往复连绵不绝,与假想出的老人继续推手。
天空下起绵绵细雨,我在雨中不眠不休。撑伞的路人像看怪物似的看着我,我心无旁骛专心练习。雨在入夜的时候变小转停,我躺在长椅上仰望星空,不知不觉进入梦乡。
第二章 相生相克
第二章 相生相克
梦中我的父母仍然和生前一样,对我百般宠溺,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又是那空灵的音乐,声音由弱转强,直刺人的心灵,父母微笑着淡去,渐行渐远。睁开眼,昨日那个老人仍在打着太极拳,老人仙风道骨鹤发童颜,微笑的脸上表情安详,给人一种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感觉。
这两年,每次梦到父母我都充满着愧疚,一阵阵心痛,但这次我感到的是安详,是幸福,甚至有一丝解脱,我想这跟老人那空灵的音乐有关。
老人见我醒来,一边继续打着太极拳,一边微笑的问我,“一梦到华胥,是喜是悲?”
虽然父母已经去世几年了,但我却从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更不愿承认这个事实,户口上父母的名字我没有注销,我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梦,醒来后一切都将复原。
老人目光慈祥,但又异常犀利,直刺人心,仿佛可以看穿我心中的秘密,直达我的梦境。老人话中似有机锋,颇具禅意。不过我实在不愿谈起我的父母,也不愿回答到底是喜是悲。
“庄周化彩蝶,是耶非耶?”我不答反问,起身走到老人身前。四手相交,互推云手。
“小兄弟,不知是你起的早,还是老夫来的晚,怎么一大清早就看见你躺在这里?”老人或引或带或粘或推,一双云手推得变幻莫测,令人防不胜防,却又点到为止,使我即左支右绌又不甚狼狈。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有位朋友让我涤心净气,融入自然。”我想起那清脆的声音。
“哦!如果不是你的理解有误,就是你不慎交了个损友。初秋的夜雨伴着无孔不入的海风,再被这蒸腾的潮气一侵,恐怕铁打的身子也要被毁了。”老人撤回双手,指了指被太阳晒起的氤氲潮气。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所以交友要慎,交友要查。”老人看向我的神情,像是在教育自己的晚辈。
什么“子曰诗云”的,现代人谁还学《诗经》、《论语》?要不是跟着老爸学过几天古文,还真没法跟这老头儿沟通,这不仅是代沟问题,更主要的是知识结构的问题。
这老头和我差着六七十岁,年轻的时候说不定还上私塾呢!他们学的是孔孟之道,四书五经,练得是毛笔,打的是算盘,讲究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而我们这一代则不同,电脑代替了人脑,键盘代替了纸笔,不练字,不背诗,四书五经只知道书名,书中内容一概不知,古人的“之乎者也”再有道理,奈何我们看不懂,也学不会。书中即便真的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我们也懒得去挖掘,我们是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一代。
“这微风细雨也算是自然的一种,上天的恩赐。即便被其入侵,也算汇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融入体内有何不可。”我明知老人句句在理,且为我考虑,可冲口而出的却是反话。
老人明显有些生气,脸有些发红,胡子有些上翘。“胡说八道,纯粹是歪理邪说,这风邪入体也能算天地灵气,古之谓‘天分四时,气化五行,融会贯通,功法自成’!这融会贯通需要懂阴阳之理、经络之学,配合导引、吐纳逐渐领悟,循序渐进,顺其自然,这才是体会自然、融于自然的方法。像你这样只能被风邪入侵,血脉瘀阻,经络不畅。轻者风湿骨痛,重者瘫痪卧床。”
“老人家,你说的什么阴阳啊、五行呀,才都是虚妄之说,是古人故作神秘用来愚弄世人的学说,那才是真正的歪理邪说。”我虽对古人的智慧钦佩不已,震憾于他们的发明创造,感慨于他们的哲学思想,可他们毕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比如这神秘诡异的“阴阳五行”。
“阴阳,宇宙中的大道;五行,乾坤间的真理。古人的智慧结晶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虚妄之说,变得如此不堪。你倒说说,这五行又如何虚妄了?”老人怒容满脸,仿佛刚才我不是在批评“阴阳五行”,而是在骂他一样。
老年人就是有些顽固、食古不化,谁要是触动他们奉行了一辈子的经典,挑战他们几十年不变的人生准则,那他就和谁理论到底。看来我不说出个所以然来,这老头儿绝不会与我善罢甘休。
“老人家,那我就说说,有不对的地方请您多指正。你比如说这‘五行的相生相克’吧,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我说的没错吧!”我看向还在生气的老人。
“接着说下去。”老人表情严肃。
“我查看过一些介绍五行方面的书,书上这样解释:‘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我抬头看看老人,见对方没有反驳,我继续说道,“‘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树木,树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所以土生金;‘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熔为液体,液体属水, 所以金生水;‘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你是这样理解的?”老人面色铁青地看着我。
“很多书上都这么说,不过很明显这里有个漏洞。”我不卑不亢。
“何止一个漏洞,简直通篇都是胡说八道,你先说说你认为的漏洞在那里?”
“五行上说‘金生水’是因为金属通过煅烧能产生金水,又说‘水生木’是因为树木在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用金属煅烧出的金水去灌溉树木,结果会如何?不难想象,树木一定会枯死。
可能您会说,五行相生要分开来看,可据我所知,五行与阴阳相似,都揭示的是循环往复相互转化的道理。如果五行相生是个大循环,那么在‘金生水’和‘水生木’这两个环节就说不通,整个的大循环也就无法畅通运转。
阴阳五行学说,在哲学上可能有一些道理,可如果把它当成金科玉律去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就有一点儿牵强附会了。”
我随便挑了一个观点说了出来,其实在我想来,如果用现代的科学去看五行学说,那五行学说简直漏洞百出。化学的、物理的、微观的、宏观的,我可以举出无数个反例,这也是古代先民的历史局限性。
“那书上又是如何解释五行相克的呢?”老人脸色依然铁青。
“这‘五行相克’较之‘五行相生’更是胡说八道,漏洞百出难圆其说。相克之说,说的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理由牵强,解释为: 因为火遇水便熄灭,所以‘水克火’;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所以‘火克金’;因为金属刀锯可切割树木,所以‘金克木’;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所以‘木克土’;因为土能防水,所以‘土克水’。
这是什么逻辑!如果水能克火,那火又何尝不能克水;如果土能防御洪水,那洪水又何尝不会冲毁堤坝……”
“胡说八道,简直一派胡言,好好的一个五行学说,竟然被糟蹋成这样。”老人愤愤地打断我的长篇大论。
“也不能说是糟蹋,五行学说本来就是一些虚妄之人的无稽之说。”我总结道。
老人怔怔的看着我,突然仰天大笑,“哈哈……哈哈……,小兄弟,练过气功吧?进境如何?是不是举步维艰,收效甚微呀?”说完,老人微笑地看着我。
第三章 五气说
第三章 五气说
正与老人谈论着阴阳五行,老人却突然问我是否练过气功,这老头还真是跳跃性思维,我也未及多想,便顺嘴答道,“练过,不过至今毫无气感,老人家如何知晓?”
问完我才发现自己的问话有多愚蠢,对方如何知道,那还用问,自己和老人推了两天的云手,有没有内力一探就知道了。
不过说来也怪,这老头儿八九十岁的年纪,劲力却是相当的雄厚,昨天推了几个小时的云手,老人竟不露一丝疲态,劲力如滔滔江水不止不息,反观自己却是腰酸腿痛、手脚酸麻。难道老人用的就是气功?我在心里画起了问号。
“以你对阴阳五行的错误认识,可以很容易联想出来。”老人看着我说道。
老人判断我不会气功的理由,竟然是源于我对五行学说的“错误认识”。难道这故弄玄虚的五行理论,其实却另有文章?
我想起以前背过的内功心诀,里面确实夹杂着不知所云的五行学说,什么“运气化功,当知五行,……木之荣荣以化火之熊熊,水之滔滔以偃火之烈烈,……此所谓‘木生之火而水克之’”。
这些阴阴阳阳、生生化化的,一度看得我头脑发胀,却理不出丝毫头绪,最后只好跳过这些“水水火火”,挑些可以理解的凝神、坐思、吐纳、导引进行练习,练到今天却仍然是丹田无丹、气海乏气。
“哦?难道五行之说并非如此,另有玄机?”
我对古人的五行理论虽然不肖,但却是十分好奇,看老人的神情似乎深谙五行之道,左右无事,倒不如听听老人的说法,也算增长一下见闻。
“当然,如果五行之说如此不济,又如何经得住千年的历史洗礼,百代的智者考问,至今仍然长盛不衰!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运用五行,遵循五行。”
老人口中所说,正是我心中疑问之所在:这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五行理论,怎么会流传数千年,经受住历代学者的质疑?据我所知,史学家通常认为五行学说为孟子所创,后经邹衍发扬光大自成一家,成为阴阳五行家。汉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学者董仲舒,也对五行学说推崇备至。
三人说到底都是儒学大家,孟子自不必说,绝对是儒家的领军人物,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世人尊称为“亚圣”;董仲舒那一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掷地有声,深为汉武帝赏识,使儒学思想走上正统地位;邹衍始学儒术,后改攻阴阳五行学说,然而贯穿其一生的哲学思想却是儒学。由此可以看出三人与儒学的联系,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儒学在中国古代可谓一枝独秀,两千多年的霸主地位无人能够撼动。这荒诞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否因为与儒家沾亲带故,才得以流传至今,或者说历代学者都给孟子面子,不肯也不敢对孟子提出质疑呢?
不过孟子并不是五行学说的创造者,最早记载五行的典籍始见于西周,而孟子所属年代为战国,前后差着好几百年呢!古代学说最是讲理,尤其是儒家,“怪力乱神”一向遭到儒学的反对,如果五行学说毫无道理可言,或是纯粹的封建迷信,那一定是无法立足的,更不会得到孟子和邹衍等人的追捧。
“既如此,还请老人家指点一二。”此时我看这老头儿有点儿像个老顽固,对古人留下来的东西盲目崇拜,一点儿没有批判接受、批判吸收的精神。
“这阴阳五行学说博大精深,老朽也只是初涉门径,《黄帝内经》上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五行’,指的是化育万物的五种气息。”
唉!真是有代沟哇!又弄出个《黄帝内经》来,这不是一本儿医书吗?怎么也讲五行?哦,对了,古人的医学,也就是传统的中医最讲究阴阳五行,好像还将人的五脏对应五行,是“心肝脾肺肾”。
《黄帝内经》讲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不过中医的神奇我是见过的,有次我在学校打篮球闪了腰,一动都不能动,被我的室友用担架抬到校医务室,结果老中医用银针在我的虎口捻了几捻,我顿时觉得腰部发酸,没两分钟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当时我记得老中医桌上就放着一本《黄帝内经》。
“怎么?五行难道指的是五种气息,那又为何称之为‘金木水火土’呢?”
“人们对‘五行’的认识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五材说’,指的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五种物质,也就是你所理解的金木水火土。另一种指的是‘五气说’,指的是气息的五种运行方式。”
“哦,气息的五种运行方式?”
“对,没错儿,何为‘行’?‘行者,步趋也’,也就是运行的趋势,运行的方向。‘气之五行’,就是说气有五种运行方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行’。五行源于道家,道家最讲究调息、运气、导引、吐纳,所以内家拳法以道家见长,太极、八卦、形意等等各种内家拳都是道家所创,至于外家拳则首推少林。”
老头儿说了半天,我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云山雾罩的,越听越晕。于是不好意思地问道,“可是,这‘五行’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老头儿惊讶莫名地看着我,那表情仿佛在说:小子,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听不懂?为了消除老人的疑虑,坚定老人的信心,我表情沮丧地摇了摇头。
老人无奈地继续说道,“天有四时五行,四时者春夏秋冬。”
我晕,这老头儿不会把我当成白痴了吧,我再笨也不用从头讲吧,再说了,我再笨也活了二十多年了,还能不知道一年四季,还能不知道春夏秋冬?
老头依然故我,“古人在长期观察中发现,世间万事万物一切生灵,植物也好,动物也罢,都遵循着一个规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看似简单,在老人随后的讲解中,我才知道其中原来蕴含着巨大的道理。
第四章 展放之气
第四章 展放之气
“动物也春种呀?”我插了一句。
“我说的是世间一切生灵,当然包括动物了,你看所有动物都是在春天交配繁殖,在漫长的夏天生长发育,到了秋天开始大吃大喝聚集能量,不信你看无论是兔子、松鼠、还是狗熊,一个个到了秋天都把自己吃得肥嘟嘟、圆滚滚,一到了冬天,就躲到树洞里开始冬藏了。”
“哦!我知道了,这叫猫冬,我们东北老家的人现在还有这个习惯呢。”
“这不是习惯,是天性,是自然法则,人是动物的一种,当然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春天,天地具生,万物复苏,人应晚睡早起;冬季,天地闭藏,万物伏匿,人应早睡晚起,这就是顺应天意,而不是一味的早睡早起以示勤劳。”
“哦!要这么说,植物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我也知道了,种子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结果,冬天,冬天,对了,植物冬天怎么藏呀?”
“这植物的冬藏还想不明白?冬天一到,植物就将胚芽藏在种子里,将枝芽叶芽藏在树干中,只等春天一到,万物复苏,藏起来的枝叶又会长出来。如此寒来暑往,四季更迭,世间万物不断繁衍进化,就有了我们眼前的大千世界、万物生灵。”
“可是这和五行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老人说了半天,还是没有切入主题。
“怎么没关系,天有四时五行,而后化育万物。这五行乃是宇内大道,乾坤真理!”老人看了看我继续道,“古人认为,宇宙之始即为气,万事万物都是由气衍化而来,这种衍化也是由气所支配。那么动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生长状态也是由气所支配,只不过支配每个季节的气有所不同,这么说你明白了吗?”
老人用询问的目光看了看我,我又摇了摇头。老实说我实在不了解古人所说的气,若说动植物的生长,我倒是先想到了滋养万物的阳光、循环往复的季风、大气环流所携带的大量雨水,以及地球公转由远日点到近日点所带来的季节变化和寒暑变化,甚至我能想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阳光、水、各种矿物质被植物吸收利用,由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可是我所想到的这些显然不是老人所说的“气”,若说季风是“气”的话,那我知道冬季刮的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若说大气环流是“气”,那我知道空气的水平流动和垂直起降运动,可这些……
见与我这个学生产生不了互动,老人只好继续他的一言堂,“古人发现春天是一种展放之气支配着自然界的万物生长,这种气向四面八方展放,向四面八方输送,如此便有了勃勃生机万物萌动的自然界,这就是‘木’。”
老人又看了看我,好像还想和我产生互动,我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又问了一句“可这怎么就是‘木’了呢?”我感觉我的脑袋都被说“木”了,已经不会思索了。
此时的情形让我想起了在学校里老师上课的情景,一个班十人,老师讲一个问题会看下面同学的反应,总有几个学习好的勇敢的顶上去,或点头、或微笑。这样我们这些混日子的差等生就会过得非常惬意,不用时时紧绷大脑,天马行空任意的溜号。可今天学生就我一个,连个垫背的都没有,要不是这个老师所教内容是我感兴趣的,对我有一定的吸引力的话,我这个爱翘课的学生早就溜了。
“古人用五种物质的特性比喻气的五种运动方式,那你认为树木有什么特性呢?”看来老人想充分调动我的思维。
“怕火,哦!不,是生火。”我脱口而出,我已经掉进了古人的文字游戏,木生火,木生火,木的特性当然是生火。不过也最怕火,费翔的‘一把火’唱后不久,中国东北的兴安岭不就着了吗。(呵呵,开玩笑,那只是巧合。)
看着老人七窍生烟的表情,我知道我又说错了。难道不是生火?那还能盖楼?现在都用钢筋混凝土,不过古代盖房子多半用木头。
我正胡思乱想呢,老人已继续说道,“树木,上有枝叶下有根须,枝叶参天,以收阳光雨露日月精华,根须入地,以采矿物水分土壤地气。枝叶努力向上向四周伸展,以获取更多的日照。根须使劲向地底向四周穿透,以吸收更多的营养水分。所以树木有延展的特性,有向四周发散的特性,古人用树木的这种特性比喻春季气息的流动,这种气息就是展放的气息。”
老人说到这儿我有些懂了,不自觉的点了点头。树木确实有向四周延展的特性。比如每年冬天一到,道路两旁的绿化树木,就被城市绿化队砍得光秃秃的,可一到第二年春天,又变得枝繁叶茂、挡风遮雨,而树木的生长也确实是以辐射状生长的。老人见我似有领悟,微微的笑了笑,继续道,“古人称‘木曰曲直’,说的就是树木有‘由曲到直’的展放特性。你看木的写法就是由一点向四周的扩散。”
我在手上默默地写了一个“木”字,还真是从一点向四周发散的。不过这“木”怎么上面小下面大呀,难道是说上面的枝繁叶茂是靠下面更为强大的根须吸收营养?
“如果光从字的角度去表现气的展放运动,那‘木’字不如‘十’字。”我一边想着那个上下不均的‘木’字,一边说到。
老人一愣,伸手在空中写了一个“十”字,说,“‘木’字是没有‘十’字好,不过也不是最能体现气体展放运动的。‘十’字也是上小下大,你知道人们为什么不把‘十’字设计得上下均衡十全十美吗?这是因为在这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事物,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此事古难全。’‘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我反复默念着老人的句子,我知道老人一定是看出我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所以想方设法开导我。我不愿让老人看到我脆弱的一面,于是打岔问道,“那什么字可以更好的体现气体的展放运动呢?”
说完之后我灵机一动,想起一个完美的答案,“米”,我和老人异口同声说出了那个“米”字。
第五章 火曰炎上
第五章 火曰炎上
“你知道古人为什么将‘米’字设计得如此展放,如此饱满吗?”老人的问题还真多,每个问题又都稀奇古怪,让我不知如何作答。自从认识这个老头,“不知道”就成了我的口头禅,摇头成了我的招牌动作。现在对于老人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只有继续我的招牌动作,继续我的口头禅“不知道”。
老人也早已习惯我的口头禅,也猜到我一定回答不出他提的问题,所以此时他用的是设问,自问之后马上自答。
“古人设计的‘米’字,不但向四面展放,更向八方展放。中国文字千千万万,为什么只有米字独享这份待遇呢?道理很简单,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一日不可或缺的,人可以没有穿的衣服,可以没有住的房子,但却不能没有吃的粮食。
粮食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奢侈的需求,同时也是统治阶级实现政局稳定的先决条件。历朝历代只要遇到洪涝灾害,粮食欠丰,必定天下大乱,盗贼四起,农民颗粒无收,易子相食,惨不忍睹。
所以‘米’字体现了古人最原始的欲望,人们希望小小的米粒能够不断膨胀越长越大,从此不用忍饥挨饿,统治者也希望国库充盈,天下太平。所以‘米’字被设计得完美展放,完美膨胀,而其他的字如‘金银珠玉’,甚至是“钱”都不享受这个待遇。
“如果钱能膨胀一点儿也不错,有了钱不就有了一切?”如果我饿肚子,我不会想到种地,而是会想到赚钱,金钱至上,金钱万能,全球都在搞经济,重中之重,就是赚钱。
“钱!”老头儿看了看我,续道,“一户有粮,叫富足,户户有粮,叫国富民强;一户有钱,叫富有,户户有钱,叫通货膨胀。‘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钱的作用在于流通,在于连绵不绝,而不在于多寡。古时之‘钱’,写作泉水的‘泉’,取得就是‘泉涌不断,四散漂流’之意。”
“对了,那么夏季又是什么样的气息运动支配着大自然呢?” 我想起了这次谈话的主要话题。
“夏季植物的根系不再生长了,而地面以上的枝叶却不停疯长,各种养料也源源不断地向上供给,所以在夏季支配整个自然界的是一种向上运动的气息。这种向上运动的气息与‘火’的特性很相似,所以古人便用‘火’来代替。”
“哦!怪不得书上说‘火曰炎上’,炎是热的意思,也就是说火有向上传递热量的特性,可以代表一切蒸腾向上的事物。哎呀!不对呀!火也可以把热量向四周传递呀?”我若有所思,低头自语。
“火是有向四周辐射能量的作用,不过这些向
换源: